§4.2 孩子總感覺同學想傷害她,這是怎麼回事?——幫孩子重新認識人際關係(1 / 1)

\/心理困擾\/

我剛剛送走電視台的記者,外地的一對母女便如約來訪了。來谘詢的女孩叫麗影,是個高三的學生,她已經好幾天沒去上學了,而且提出以後也不想上學了。關鍵時刻怎麼能退學?家長一聽嚇壞了,反複勸說她不能這時候退學。反複溝通後麗影說:“不退學可以,但一定要換班,我在原來的班級已經沒法上課了。”

麗影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

麗影是這樣講述自己的故事的:“讀初三的時候,我的同桌和我們班上的幾個女生總是傷害我,讓我感到很不安全。我的同桌總愛打聽我的學習情況。據說她在家裏努力地學習,可在學校裏,她卻總引誘我去玩。下課的時候,一見我在寫作業,她就說:‘哎呀,學習這麼刻苦哇!’我的同桌和另一個女孩還經常在下課時一唱一和地說我:‘又學習呢?這麼認真哪!’‘是呀,就這樣人家還說考不好呢!’考試前,別人問我問題,我說我也不太清楚。她們就說:‘考試考了第四名,還說不會,真虛偽呀!’就這樣,我有一種被監視、不安全的感覺。說起來,我也很自私。她們越是這樣,我就越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學習情況,讀書、寫作業時常常有意無意地連捂帶蓋,怕別人看見。後來換了同桌,總算挨到了畢業。

“到了高中不久,我的同桌又和初中的那個同桌一樣總盯著我。我好像重複了初中生活。我又有了那種被監視、特別不安全的感覺,而且這回更嚴重了。於是,我很少和別人交流,越來越不願意在教室裏學習了。每次一進教室,我就害怕她們又議論我。後來換了座位,我還是怕走進教室。所以我不想上學了,退學不成我才想到換班的。”

\/心理解析\/

在我們的溝通過程中,麗影幾乎沒有拿出一個有力的論據來證實確實有人想傷害她。可以肯定,麗影的問題不是換班可以解決的。麗影不是遇到了什麼實際的人際關係上的麻煩,而是陷入了一個關於人際關係的認知誤區,即使換個班,也會很快“複製”出同樣的故事。

麗影的困擾基本是她“自作多情”的結果。她在人際關係方麵的認知誤區是,她認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互損的。事實上,人和人之間一般是不存在這種得失關係的,不是你少了他才多,你減了他才增,你矮了他才高,你瘦了他才胖,你退步他才進步,你笨了他才聰明。事實恰恰相反,人與人之間在許多方麵都是可以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人際關係基本上是互利而不是互損的。過去,由於麗影存在認知誤區,所以她對人就有十分嚴重的戒備心理,總是感覺別人和自己過不去,會損害自己的利益。

\/心理對策\/

我們結合具體事例談了很多。麗影對此有了較好的領悟,表示不再換班,要嚐試和同學們重新接觸和交往。在結束會話之前,我給她安排了兩項自我調整的作業:一項是搜集證據,來證明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互利或互損的;另一項是自然地和同學們交往,將交往中的美好時刻記下來。

在和麗影的父母溝通之後,我感到他們都是很好的人,也很有文化和修養。然而,談話中的一個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幾年前,麗影的父親曾經借錢給別人,誰料到借錢的人事後竟然不認賬了。可以想見,麗影的父親該是多麼怨恨借錢的人,該有怎樣的一番議論感慨。成熟的人經曆這件事後得出的結論是:有些人你不能相信。可是,聽到這樣的事後,孩子的結論常常是這樣的:所有人都是不能相信的。原因是什麼?因為孩子的概括是比較極端的。就是這樣的概括,讓麗影形成了對人不信任的態度。麗影在潛意識裏,運用了投射作用這種心理防衛機製,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到了別人身上,於是就常常覺得同學會傷害自己。所以,我對麗影的父母的建議是,通過生活實例,給孩子一種新的熏陶,讓她重新認識人際關係,意識到人際關係主要是互利的。家長表示一定好好配合。

不久,麗影又來到心理谘詢室,她和我交流了對人際關係的新看法。她說她找到了很多例證,得出的結論是人和人之間的確大部分情況是互利的。同時,她讓我看了她記錄的與同學相處的美好時刻。她告訴我,她在教室裏不再感到那麼有壓力了。有時候,同學們的做法還讓她很感動。她說,她有信心過好高三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