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孩子在學校裏被同學孤立了,應該怎樣和她談?——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思(2 / 2)

女孩的母親說出了最後的一招:“我實在沒有辦法了,隻好說,就怪你自己,你還不好受?!誰讓你在背後議論別人?!”

“這樣和孩子談,效果怎麼樣?”我表示了強烈的關注。

“沒想到我這麼一說,女兒的心情反倒平靜了。這不,她今天上學去了,我才到您這裏來。”女孩的母親不無困惑地說,“我起初怕這樣責備她,她會受不了,沒想到這樣談,她反而心情好多了。為什麼前兩種談話方式沒有什麼效果,這樣責備反而效果還不錯呢?您說我以後該怎麼跟女兒交流這樣的問題?”

很明顯,先前媽媽和孩子談話效果不好,是因為媽媽沒有考慮到孩子的理解方式。有時候,成年人說的話,從成年人的角度看可能沒錯甚至很有道理,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卻未必妥當。因為孩子聽了成人的話後,可能會有與成人的預期完全不同的理解,孩子越小這樣的情況越多。所以,這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成人與孩子說話一定要當心,要考慮孩子會怎樣理解。

\/心理對策\/

人們理解其他人的話,都離不開自己已有的經驗,就是說,人們都是用頭腦裏的已有經驗,對別人的話進行加工處理,形成自己的理解。孩子和成人年齡不同、經驗不同,因而對一些話就會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女孩的母親第一次的說法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話原本不錯,但女孩的理解可能是“人都是不可靠的”“是別人在傷害我”;第二次母親的說法是“要學會寬容別人,寬容別人的缺點,也要寬容那個同學”,這話原本也不錯,但女孩的理解可能是“說到底還是別人不對,還是別人不好”。

因此,女孩聽了這兩種說法後,仍認為是別人對不起自己,內心除了抱怨別人,根本不會自我反思。再加上母親對女孩情緒的過度關注,也讓女孩難以走出消極的情緒狀態。

女孩的母親最後的說法是“誰讓你在背後議論別人”,這句話推動了女孩自我反思。女孩經常和同學在一起議論別人,很難分清誰先誰後、誰議論誰附和。即便她確實每次都是隨聲附和,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女孩的母親意識到並表達出這一點,也就帶動了女孩自我反思,讓她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而這種自我反思,常常是恢複理性、穩定情緒的重要心理前提。女孩就是在這樣的心態下,調整了情緒,從而順利上學。

看來,成人和孩子說話,特別是和小孩子說話,真的是要小心謹慎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