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孩子常因鼻炎、頭疼頭暈上不了學,這是怎麼啦?——引導孩子學會接受不完美(3 / 3)

⑤拘泥於細節,甚至生活小節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規矩就感到不安。

⑥完成一件工作之後常缺乏愉快和滿足的體驗,容易悔恨和內疚。

⑦對自己要求嚴格,過分沉溺於職責義務與道德規範,無業餘愛好,拘謹吝嗇,缺少友誼。

這是針對強迫型人格障礙的測試,符合上述項目中的三項,就可以診斷為強迫型人格障礙。現場測試的結果是,母親選了四項,誌輝選了五項。這個結果與前麵我們看到的誌輝的表現相互印證,說明誌輝確實屬於強迫型人格障礙。

所謂強迫型人格障礙,是一種以要求嚴格和追求完美為主要特點的人格障礙。生活中,這樣的人具有強烈的自製心理和自控行為。他們時常有不安全感,對自我過分克製,過分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舉止是否適當,因此表現得特別死板,缺乏靈活性。他們的責任感特別強,往往用十分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同時又墨守成規。他們處理事情時過於謹小慎微,常常由於過分認真、重視細節而忽視全局。他們怕犯錯誤,遇事優柔寡斷,難以做出決定。他們經常處於焦慮、緊張之中,不能平易近人,缺乏幽默感。

具有強迫型人格障礙的人,遇到強烈的刺激或持續的壓力的時候,就容易出現強迫症狀,嚴重時還會導致強迫症。誌輝在麵對學習和考試的壓力時,強迫型人格障礙更嚴重了。

那麼,誌輝又是如何形成強迫型人格障礙的?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形成,一般與家庭教育和生活經曆有關。父母管教得過分嚴厲苛刻,要求子女嚴格遵守規範,孩子做事就容易過分拘謹和小心翼翼,生怕做錯事而遭到父母的懲罰。孩子做任何事都思慮甚多、優柔寡斷,慢慢形成了緊張、焦慮的情緒反應,由此形成強迫型人格障礙。

隨著谘詢的深入我逐漸了解到,誌輝的父母都是教師,對他期望特別高,要求也特別嚴格。用誌輝自己的話說,從小就受到父母,特別是母親的管控和監督。誌輝的母親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她說自己對孩子期望太高了,管束太多了,要求太嚴了。誌輝的父親還當過誌輝的班主任。誌輝說,那段時間他特別有壓力,總想著爸爸是自己的班主任,一定要學好,一定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另外,誌輝的母親自身就有強迫型人格特征,她追求完美,嚴於律己,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孩子。

\/心理對策\/

解決誌輝的問題,要從改善誌輝的人格特征入手。通常,具有強迫型人格障礙的人,可以采取如下方法逐步自我矯正。

一是認知調節法。矯正強迫型人格,先要解決認識問題,要讓他真正領悟到:人生沒有完美,生活中總有不如意,成功總是相對的,隻要努力了就無愧於心。比如,別太拿考試成績當回事,以平常心對待考試,要明白不是考第一名才算成功。我們是凡人,不是神仙。

二是順其自然法。具有強迫型人格障礙的人往往過分壓抑和控製自己,因此需要學會減輕精神壓力。最有效的方式是對任何事都抱有順其自然的態度,努力去做,做了以後就不再去想它。比如,課桌上的東西沒有收拾幹淨,就讓它不幹淨;字寫得別扭,也由它去。

三是當頭棒喝法。具有強迫型人格障礙的人,做事十分教條,做事時總想著“應該如何,必須如何”,在某種程度上像個機器人。要改變這種狀況,自己可以製造一些當頭“棒喝”,當出現某些強迫症狀時,對自己大喝一聲“停”。這時,人的思維和行為的習慣被打亂,自我意識就能起作用了。若發現自己叫停的力量不夠,還可以請自己的好朋友在必要時“棒喝”一聲,也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這些方法,都可以幫助誌輝矯正自己的強迫型人格障礙。同時,誌輝還需要增加戶外活動。趁著放暑假,我讓誌輝開始鍛煉,這既能增強體格,又能改善性格。

隨後,我與誌輝的母親達成了兩點共識:一是家長先改變,主動調整自己的人格特征;二是學會對孩子放手,降低期望,放寬要求。同時,對孩子的所謂症狀減少關注,對孩子的改善行為多加關注。最後,我們討論決定,要逐漸停藥。

心病還需心藥醫。之後,不斷傳來好消息:誌輝徹底停藥了,鼻炎不治而愈了,整個人狀態越來越好了,他已經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我知道,人格障礙的矯正不是一兩天的事,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我相信,隻要繼續努力,誌輝的未來一定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