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準對象再開口(2 / 2)

例如,作家丁玲的小說《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中的人物——工作組組長文采的演講,就是沒有區分接受對象的教養層次和實際需求,而致使“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所以,我們在進行言辭表達時,務必要認清接受對象的教養層次如何,盲目表達不僅達不到說話的目的,甚至會弄巧成拙,貽笑大方。

3.看性格說話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辭表達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因人而異,符合接受對象的脾氣、性格,才有可能產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於“喜形於色”,性格內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談話,你可以侃侃而談,同性格內向的人談話,則應注意循循善誘。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針對學生的不同性格來回答他的問題。有一次,孔子的學生仲由問:“聽到了,就去幹嗎?”孔子回答說:“不能。”另一個學生冉求也問:“聽到了,就去幹嗎?”孔子說:“幹吧!”公西華聽了有些疑惑,就問孔子:“兩個人問題相同,而你的回答卻相反。我有點兒糊塗,想來請教。”孔子答:“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時做事好退縮,所以給他壯膽;仲由好勝,膽大勇為,所以我要勸阻他。)

可見,孔子誨人亦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異,尤其注意學生的性格特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參加社交活動時,亦應在這方麵多留點兒心眼。

4.看地域說話

地域指的是接受對象所處的地理位置,包括國別、省別、族別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認識、觀念、習慣、風俗上都有區別,對說話者言辭的接受就會有所不同。說話者在進行言辭表達時,應當認清接受對象的地域性,才會產生良好的交際效果。

地域不同而產生的表達差別,甚至在同一個民族、同一個省區的不同位置,也會體現出來。比如都是漢族,居於中國大陸者與居於中國台灣者,對同一個概念的表達與接受就不一樣:接班人—傳人,計劃生育—家庭計劃,大學新生—新鮮人,好萊塢—荷裏活,撒切爾—柴契爾,新西蘭—紐西蘭,立體聲—身曆聲,表演—作秀,漁民—討海人……有些嚴重的差異,如不分清,甚至還會對說話者產生嚴重的後果。

5.看文化背景說話

隨著女人社交範圍的不斷擴大,我們的交際對象逐漸延伸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階層,若想適應交際的廣泛性,就要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說話特點,使我們說出來的話與特定的文化背景協調一致。

以交際場合的稱呼語為例。英美人習慣稱已婚婦女為“夫人”,未婚女子為“小姐”,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一般統稱為“女士”。如果錯稱已婚者為“小姐”,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一般會被諒解:因為,西方女性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愉快的錯誤”。但是在日本,婦女一般不稱“女士”、“小姐”,而稱“先生”,如“中島京子先生”。

再比如,我們常說“炎黃子孫”,這對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很恰當,但對國內兄弟民族說“大家都是炎黃子孫”,人家就不同意,蒙族人會說:“我是烏桓的子孫。”

在西方,你對一姑娘說:“小姐,你長得很漂亮!”她聽了會格外高興;而在我國,如果跟年輕姑娘說這句話,對方說不定會大為惱火。顯然,說話不考慮文化背景也是不得體的。

所以姐妹們,我們說話一定要懂得察言觀色,要看人下菜碟,這是一個常識,也是一個原則。有位偉人曾經生動地說過:“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說話就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麼?”寫文章要看讀者,說話更要看聽眾,為了使自己的話引起對方的重視或取得對方的認可,順利達到說話的目的和效果,說話就必須看準對象,因事製宜,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