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心理狀態都會受場合影響,即使是同一個話題,在不同環境中,同一個人就會給出不同的結論。例如,在天安門廣場莊重的升旗儀式上,就算是平時習慣開玩笑的一些人,也會不由自主地嚴肅起來。這樣的案例在生活中屢見不鮮。
場合是一種心理暗示,當我們置身於某種場合時,就被暗示應該做出某種行為。喪禮上,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要表現出悲傷的一麵;婚禮上,悶悶不樂的客人是不受歡迎的。在兩個親密朋友的私下交談中,再打官腔就會被看作不真誠。場合就是這樣,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要時刻看準場合。
場合有莊重和隨便之分,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公開與私下之分,喜慶歡樂和悲傷哀痛之分。在不同的場合應該說與之相應的話,這樣才能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同一句話,在這個時間、這個地點可以說,但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就不能說。如果不注意場合,說一些不適宜的話,不僅會影響交流的效果,甚至會把事情搞糟。
在輕鬆愉快的場合談論那些嚴肅的話題或枯燥無味的學問,肯定會惹人厭惡;而在莊重嚴肅的場合開那些無聊的玩笑,就會讓人覺得你太過輕浮,不識大體。
有一次,美國總統裏根在國會開會之前,為了試驗麥克風是否好使,張口就說:“先生們請注意,5分鍾之後,我將對蘇聯進行轟炸。”一語既出,滿堂嘩然。裏根在錯誤的場合、時間裏,開了一個極其不當的玩笑。為此,蘇聯政府提出了強烈抗議。這說明,在莊重嚴肅的場合是不宜開玩笑的。
在正式場合說話應當嚴肅認真,事先要有所準備,不能隨便亂扯一氣。在正式、公開的場合,比如說在作報告、演講、談判、辯論、會議發言、答記者問、主持節目、講課,以及外事活動等情況下,就應該盡量選準詞語,把握分寸,絕不可信口開河,胡言亂語。特別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在這種場合更要注意。
在非正式場合,說話就可以隨意一些,就像聊家常一樣,這樣才更有利於感情交流。比如說,家人、夫妻、密友之間的私人交談,街坊鄰居茶餘飯後的閑聊,三五朋友在酒席宴會上的橫扯豎侃,師生同事邂逅相遇的問候致意,就可以隨便一點兒,輕鬆一點兒,措辭不必那麼講究,就算出點兒格,也沒有大礙。
有些人在非正式場合說話文縐縐的,而有些人在正式場合說話俗不可耐,這都是沒有把握好正式場合與非正式場合的界限造成的。
一般來說,說話應該與場合的整體氣氛相協調。在喜慶的場合,千萬不要說不吉利的話;在悲痛的場合,你就不應該說那些逗樂的話,也不應該說一些比較輕佻的話。
從前,有一個很不會說話的人,經常得罪人。這一天,鄰居家的孩子滿月,他也去賀喜喝酒。臨行前,妻子叮囑他說:“你不大會說話,到了那裏隻管喝酒吃菜,別多說話,就不會得罪人了。”到了鄰居家,他果然依妻子所言,隻管低頭喝酒吃菜,不曾說一句話,鄰居一家原來非常擔心,見他未曾說出不吉利的話,便非常高興。酒宴結束了,眾人要回家了,主人將客人送出大門口,這時,他大聲說:“今天我可一句喪氣話也沒有說,將來你的孩子死了可別怨我。”
眾所周知,結婚是人生大事,舉辦婚禮的日子是喜慶吉祥的日子。由於小夥計說話水平有限,一句不中聽的話就把喜慶歡樂的氣氛給弄僵了。幸虧司儀反應靈敏,能說會道,一句好聽的話又給圓了場。
某地有個老太太在家裏去世了,親屬們圍在一起商量怎樣辦後事。老太太生前要求土葬,可土葬有點兒不現實。於是,大家七嘴八舌地發表個人看法。老太太的孫子說“:這麼辦吧,人死了不是埋掉就是燒掉。現在屍體放在家裏,人來人往的,總不是個事,我看燒掉得了,又省錢又省事。”這一番話讓大家十分惱火,可又罵不得打不得,當時畢竟不是教訓年輕人的場合。如果這個20出頭的年輕人會說話,他會選擇一些適合這種場合和氣氛的話來說“:奶奶走了,我心裏很難過。現在,遺體停放在屋裏,得趕緊料理。奶奶生前有土葬的願望,可土葬又不可能,我看還是趕緊安排火化好。我是晚輩,隻是提個建議給大家參考,大主意還得請伯伯嬸嬸們拿定。”
有些人沒有場合意識,不管什麼場合,說話都習慣從主觀意識出發,心裏怎麼想,嘴上就怎麼說,絲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殊不知,這樣往往會冒犯別人。對這種人來說,當務之急就是加強場合意識,懂得不同場合對說話內容和方式的特定限製和要求,時時不忘看場合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