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來的士大夫階層文化人,有些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在榮辱問題上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或仕或隱,無所用心。能上能下,寵辱不驚,隻要順勢、順心、順意即可。這樣一來,既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百姓做點好事,又不至於為爭寵爭祿而勞心勞神,去留無意,亦可全身遠禍;有時在利害與人格發生矛盾時,則以保全人格為最高原則,不以物而失性、失人格。如果放棄人格而趨利避害,即使一時得意,卻要長久地受良心譴責。
如何看待榮辱,什麼樣的人生觀自然會有什麼樣的榮辱觀,榮辱觀是一個人人生觀、處世態度的重要體現。
在榮辱問題上,做到“難得糊塗”“去留無意”,這才叫瀟灑自如,順其自然。一個人,當你憑自己的努力、實幹,靠自己的聰明才智獲得了應得的榮譽、獎賞、愛戴、誇耀時,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有自知之明,切莫受寵若驚,飄飄然,自覺霞光萬道,所謂“給點光亮就燦爛”。無可無不可,寵辱不驚,當如古人阮籍所雲“布衣可終身,寵祿豈足賴”。一切都不過是過眼煙雲,榮譽已成過去時,不值得誇耀,更不足以留戀。另一種人,也肯於辛勤耕耘,但卻經不住玫瑰花的誘惑,有了榮譽、地位,就沾沾自喜,飄飄欲仙,甚至以此為資本,爭這要那,不能自持。更有些人,居官自傲,橫行鄉裏,他活著就不讓別人過得好。這些人是被名譽地位衝昏了頭腦,忘乎所以了。
明建文帝四年(1402)六月,朱棣攻下應天,繼承帝位,改號永樂,史稱明成祖。論功行賞,姚廣孝功推第一。故成祖即位後,姚廣孝位勢顯赫,極受寵信。先授道衍僧錄左善世,永樂二年(1404)四月拜善大夫太子少師。複其姓,賜名廣孝。成祖與語,稱少師而不呼其名以示尊寵。然而,當成祖命姚廣孝蓄發還俗時,廣孝卻不答應;賜予府第及兩位宮人時,仍拒不接受。他隻居住在僧寺之中。每每冠帶上朝,退朝後就穿上袈裟。人問其故,他笑而不答。他終身不娶妻室,不蓄私產。唯一致力其中的,是從事文化事業。曾監修《太祖實錄》,還與解縉等纂修《永樂大典》。
永樂十六年(1418)三月,姚廣孝84歲時病重,成祖多次看視,問他有何心願,他請求赦免久係於獄的建文帝主錄僧溥洽。成祖入應天時,有人說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情,甚至有人說他藏匿了建文帝。雖沒有證據,但溥洽仍被枉關十幾年。成祖朱棣聽了姚廣孝這唯一的請求後立即下令釋放溥洽。姚廣孝聞言頓首致謝,旋即死去。成祖停止視朝二日以示哀悼。賜葬房山縣東北,命以僧禮隆重安葬。
在明王朝初年那風雲變幻、驚心動魄的政治舞台上,姚廣孝在很多方麵都表現了他多方麵的驚人才智和謀略。至於他功高不受賜,則反映了他對統治階級上層殘酷傾軋的清醒認識和明哲保身的處世態度。
在商業社會中,要真正做到脫離物質而一味追求人格高尚純潔確實很難。但要有了人格追求,起碼可以活得輕鬆瀟灑些,不為物質所累,更不會為一次晉級、一次調房、一次漲薪而鬧得不可開交,即使不爭不鬧心中也悶悶不樂,鬱鬱寡歡;也不會為功名利祿而趨炎附勢,投其所好,出賣靈魂,丟失人格。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兩次這樣的經驗和體會,當你放棄利害,保住人格時,那種欣喜愉悅是發自肺腑、淋漓盡致的。一個坦坦蕩蕩的人,他的心是寧靜安逸的;而蠅營狗苟的小人,其心境永遠是風雨飄搖。
得到了榮譽、寵祿不必狂喜狂歡,失去了也不必耿耿於懷,憂愁哀傷,這裏麵有一個哲理,即得失界限不會永遠不變。一切功名利祿都不過是過眼煙雲,得而失之,失而複得這種情況都是經常發生的,意識到一切都可能因時空轉換而發生變化,就能夠把功名利祿看淡看輕看開些,做到“榮辱毀譽不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