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和其人
前些時,有讀者通過編輯找我,問是否認識一位叫王乃和的人。我自然是認識的。然後就要他的電話,欲使讀者與之聯係。我說很抱歉,乃和先生早已是“地下工作者”,聯係不上了。編輯說你不妨寫寫他。我說也好,知道多少寫多少。
1985年,我當承德地區文化局長,王乃和先生是戲曲研究室主任。他比我大很多,是戲劇專家,當時正寫《成兆才與評劇》,還主編《承德地區戲曲全誌》。我們局在一座四層小樓辦公,我在二樓,他在三樓。他們辦公室人多熱鬧,我沒事就上去閑聊。
王乃和四方臉,大眼珠子,那個年齡依然很精神,隻是身體單薄些。他平時不怎麼說話,很有些威嚴。談工作時我叫他王主任,私下裏大家都稱他乃和兒,加兒化韻,很親切。
乃和抽煙,煙癮很大。啥時見他都是邊抽煙邊寫,無論幹什麼都不惜力,人稱“拚命三郎”。而且,他又是性子急的人,這對他的身體傷害很大。他有病,我去他家看望,發現他的妻子比他小不少,沒有工作,一兒一女和我的孩子年齡差不多,這就是個謎了,但也不便細問。
乃和住的地方,有兩幢相距很近的小舊樓。隔著窗戶,前後樓說話沒問題。乃和住前樓,後樓住的是承德話劇團的人,乃和家後窗正對的是電影《青鬆嶺》演錢廣老婆七姑的女演員,
她姓劉,因戲得名,大家都稱她“七姑”。七姑是承德最早的一批演員,非常敬業。我在宣傳部當科長時去話劇團座談,說到老演員為演戲不怕辛苦。記憶最深的,是她講懷孕了又不想要,就從服裝箱上往下跳,硬是跳流產了……
後來有人跟乃和開玩笑,說你倆隔著窗戶聊過嗎?乃和嘿嘿一笑,說有啥好聊的。又問天天上下班走一條路,碰見咋辦?乃和說一笑就過去了……我先不知他們說的是什麼,後來才知乃和與“七姑”原本是夫妻。那時乃和是話劇團的編劇,七姑是演員。按說挺好的一對,隻因兩人個性都強,處不攏就分手了。後來,乃和被下放到鄉下很多年,挺苦的,中間得到一戶社員的關照,社員家的一個女兒,日後就成了乃和的妻子。所以,乃和雖年紀大,兒女卻小。
“七姑”走得早,1993年我寫電視劇《青鬆嶺後傳》,用的還是原班人馬,李仁堂(飾演張萬山),李樹楠(飾演錢廣)都在,身體還都不錯,但“七姑”已經走了。她一個人生活在與乃和窗對窗的房子裏,是夜裏沒的。轉天有人去找她,才發現。
我在文化局工作六年,和乃和交往很多。我們一起去北京參加戲劇節,七八個人住前門最便宜的旅館頂層大屋,看完戲回來,買瓶酒買些花生米,就邊喝邊聊,月光如水,夜色清爽,好不快樂!
那
時文化局人員是老將、少帥、胡子兵。我才三十多歲,科長沒有四十歲以下的。我說的事,往往會被科長們攔一下,有的還挺衝,當然都是為了工作。但乃和對我從來都是客客氣氣,但我知道,科長裏麵,他是拿主意的。
乃和具體主編的《承德地區戲曲全誌》和《承德地區戲曲資料集》,出版後在文化係統評價很好。我的中篇小說《國粹》裏有關戲劇行業的知識,就是從這裏得到的。
後來乃和編《成兆才評劇作品集》,沒編完,他就走了。他後期得的是腦血栓,說話不清楚,還堅持寫。他住那個樓,還有一位寫小說《金馬奇案》的作家叫薛理,很有才,也寫死了。那年代的寫作者都玩命,用嘔心瀝血一詞形容,很準確。
與乃和告別那個早上,我去了,乃和躺在當中,他妻子帶著兩個孩子站在一旁。那一刻,我心碎了。不過,乃和的兒子極聰明,從小讀書就很好,想必早已學業有成、長大成人了。
2017年0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