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年後(1 / 1)

年前年後

對於“年前年後”這個時間段,不知旁人如何,我年輕時與現在的感受,可是大不一樣。早先,是喜歡年前,怵頭年後。如今則多少有點怵頭年前,喜歡年後。

過年,按說都沒啥心急火燎的時候,其實不盡然,這當中除了正月頭幾天能悠閑點,“年前年後”的心態當時可沒那麼安然。早年,對下鄉插隊的人來說,有兩個大動作——歸程與返程。歸:臘月底回天津探親;返:正月繼續趕回鄉下。與現在的農民工一樣,隻不過那時的主角是城裏的學生,而且那亦是支龐大的隊伍。

當下農民工返鄉回城的場麵,有影視記錄。我們那時沒有,但都印在腦子裏,畫麵一樣壯觀、震撼。一開始我是旁觀者,然後就親身經曆多年。就說知青探親歸來的車站情景,形容一下,不帶一點誇張的——那就是:萬千遊子,風雪兼程。大包小包,騾馱成行。千呼萬喚,別後重逢。東站內外,喜淚盈盈。

1968年的臘月底,夏天最早一批去內蒙古插隊和去黑龍江兵團的回津探親,我們去東站接同學。火車一停,都傻眼了,就見下車的人流,個個皮帽子棉大衣圓滾滾,黑紅粗糙的臉龐,分不清男女,背著扛著,騾馱子一般,夾風帶雪地就撲將過來。根本認不出來誰是誰,倒是他們先認出接站的人,喊幾聲,摘下帽子,這邊都驚喊:哎呀!

沒認出來呀!等到過了年,我們到塞北,就加入這行列。年前年後,兩場大戲,甜酸苦辣,悲歡離合,誰都躲不過去,誰家都有那麼一出。

甭管在外如何,年前相逢團聚,都是歡樂。可一旦過了初三四,心裏就得盤算回去的事了。當家長的特別是母親,開始偷偷為孩子準備東西。那時不少家都是好幾個孩子在外,一旦聚全,也就意味著分手,這時的心情,與年前就不一樣了。我在家最小,出去了有姐姐們照顧父母。即便如此,買了返程車票後往家走時,眼望熟悉的街道房屋,心裏也生戀意,歡喜不起來。不過,漸漸習慣了,也就行了,走時就想:轉眼就是一年,不就又回來了嘛。

現在不必跑來跑去,然有些怵頭的是:年前聚會多,再加上堵車,一頓飯,基本得用上小半天。而一旦到正月就好了,承德這裏的習俗,是正月十五之前外人不互請,就消停許多。兄弟姐妹之間輪著請,後來讓我們改為聚一次,餘下時間各自支配。我是力主派,幾天空閑,能寫一個中篇小說。

過了正月十五,一切就恢複正常。那一年,正月十六早上,我坐車去縣裏,既為工作,也為寫小說收集素材。才出城沒多遠,路上有冰,一不留神司機開快了,車出溜到好幾丈深的“坡”下。幸虧是“出溜”,即順著坡滑下去。對此,我有點研究成果——車

撞樹上是:咣,啊!出溜到坡下是:啊——咣!

那天我坐副駕駛,就先啊後咣。然後和同誌們有驚無險繼續上路,在縣裏聽了不少年前年後發生的精彩故事,然後寫了中篇小說,篇名就叫《年前年後》。這篇作品獲了首屆“魯迅文學獎”,成了我的代表作。

不管是喜歡還是怵頭,年前年後,都是有故事的時候。有故事的時候,就是好時候。

2017年0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