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1948年,國立台灣大學國文係主任、著名作家台靜農先生和他的助教廖蔚卿(蕭明華在重慶師範和白沙女子師範同窗好友)先後幾次來信,熱情邀請即將畢業的蕭明華到台灣任職。
蕭明華接到信後,認為全國解放在即,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無論政治、經濟、軍事、文教等各個領域都需要擴大黨的影響。於是,她向組織提出到台灣開展工作的設想。
朱芳春認為這是一個很有遠見和膽識的設想,表示“很讚同”。
他們向上級做了彙報後,很快就獲得了批準,希望蕭明華到台灣後先站穩腳跟,視形勢的發展再考慮下一步行動。
1948年6月中旬,蕭明華做好了赴台準備,她甚至放棄了畢業典禮。行前,她專程返回老家,探望年邁的雙親。此時蕭明華的父親已年近耄耋,母親也早過了花甲。
在家中倍受疼愛的華寶望著辛勞一生的父母,一肚子話哽在咽喉,不由得淚流滿麵。母親把女兒的雙手握在掌心,含著熱淚囑咐:“你是個懂事的孩子,去做你該做的事吧。”
1948年7月4日,蕭明華懷著對故土、對民族、對親人深切的愛與眷戀,乘船由汕頭到基隆港,遠赴台灣,曾是同窗好友的廖蔚卿來碼頭接她。
第二天下午,在廖蔚卿的陪同下,她看望了自己的老師台靜農先生。那天,台靜農的夫人還專門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菜,大家同飲紹興酒,邊吃邊聊,十分開心。在商討蕭明華來台工作的崗位時,台靜農說:“有兩個職位,一是到台大國文係任助教,二是到台灣省立師範學院任助教,但要開課。”
經過認真考慮後,蕭明華決定到台灣師範學院執教,並在《國語日報》做兼職。台靜農認為這樣很好,並把她介紹給師院國文係主任,讓多多關照她。
幾天後,蕭明華到師院報到。係主任和明華商議,確定開學後就開始授課,讓她講授“國語拚音”和“現代漢語”兩門課。
蕭明華表示要盡力講好課,並提出要求,希望能為她解決一間住房。台灣師範學院給蕭明華提供了三處住房,讓她挑選。最後,她選了和平東路二段114巷34號院內的一套住房。
這套房子雖然麵積小,但較隱蔽。蕭明華站住腳跟後,立即寫密信向朱芳春作了彙報。按照組織的指示,蕭明華積極開展工作,廣泛接觸並爭取台灣軍政、文教等各界人士。
其間,朱芳春因組織學生運動觸怒了傅作義。為躲避緝捕,經組織決定,朱芳春化名於非,也來到台灣與蕭明華一起並肩戰鬥,組織領導台灣的地下工作。
於非到台灣後,就經常和蕭明華秘密接觸,時間一長難免引來一些閑話。為了方便工作,黨組織建議蕭明華與於非扮成夫妻。蕭明華表示:“隻要能方便工作,我願意服從。”
1948年9月,於非和蕭明華利用國民黨當局舉辦“社會科學研究會”的機會,在社會上公開舉辦一些講習班或講座,宣傳革命理論和進步思想。
更重要的是,辦講座接觸到大批來聽課的大中學生和社會各界青年,更便於從中考察和培養各種骨幹,同時還可以聯係那些原先就與我黨我軍有關係的革命誌士。
在此基礎上,於非與蕭明華組建了“台灣新民主義青年聯盟”,把講習班中骨幹組織起來,成立了讀書會。
革命的火種已是越燃越旺,迅猛發展的革命形勢,使得一些同誌非常興奮,一位同誌在大學組織的合唱團中教唱《東方紅》,歌聲響徹整個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