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石榴花去,暗香尚存(2 / 2)

直到 1981 年 12 月 10 日,中共中央組織部作出了查清在敵 人監獄遇難者的問題的指示,指出:“搞清這個問題,不僅是對 一百多名遇難者及其家屬負責,也是對現代史上一個重大曆史事 件負責。”

接著,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從地、市、縣選派人員組 成複查小組,行程二萬五千裏,經過十二個省、市、自治區,走 訪了一百多位有關人員,重閱了大量敵偽檔案,經過一年零三個 月的艱苦細致的調查研究,基本上查清了張露萍從延安被派回重 慶和他們七人被捕原因及在獄中表現,證明了餘家英、餘碩卿、 黎琳和張露萍,原是同一個人。

終於使這些埋名數十年,為革命 流血犧牲的英烈得以正名。

1983 年 7 月 10 日,中南海,時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 葉劍英在認真聽取雷英夫的彙報。

葉劍英和雷英夫已是老相識了。抗戰時期,他們在中共中央 南方局工作多年。

物轉星移,當年在南方局一起工作的同誌已有 不少先後作古,但過去那一段艱難的鬥爭歲月仍保存在他們記憶 深處。

當雷英夫彙報到四川省委組織部複查組對張露萍、馮傳慶 等人的複查情況時,葉劍英聽後激動不已:“好啊 ! 好啊 ! 我想 起來了,張露萍不就是那個‘幹一場’嘛 ?”

雖然已 87 歲高齡,但葉劍英的記憶還是清晰的。是的,當 年活躍在重慶的那位紅色女特工張露萍給他的印象太深了。

在聽取雷英夫彙報之後不久,葉劍英又接見了複查組的成員,並證實:“四十年代初,我們有兩名同誌打入戴笠那裏,後來暴 露了。一天,有一個人 ( 即馮傳慶 ) 找到周公館,我們決定送他 去延安。我送給他一件皮大衣,並且把他送到江邊。但他來的時 候已經被特務盯上了,後來被戴笠的人捕去了。”

1983 年 11 月 27 日在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展覽館 ( 現 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 ) 的陳列大廳裏,增辟了張露萍等烈士的鬥 爭事跡,英名錄上增加了張露萍等烈士的名字。

至此,存疑多年的“軍統電台案”終於真相大白,七位烈士 的英名載入了共和國最後一批解放前烈士的名冊。

曆史是公正的, 共和國不會忘記他們。1983年,張露萍被追認為國家級烈士。韓 子棟在碑文中這樣寫道:

“少年赴陝,獻身革命。受命返渝,虎穴棲身。 智鬥頑敵,戴笠震驚。 獄中再戰,威懾敵營。 一代英烈,膽肝照人。 立石為證,長誌艱辛。”

這些英雄業績彪炳史冊,為青年一代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正 如葉劍英同誌所說:“張露萍的事跡是南方局曆史的一部分,要 歌頌她,學習她,她是我黨的好女兒。”

“把張露萍同誌的事跡 整理出來,不僅是對烈士的最好紀念,而且是為了教育後人。”

現在可以告慰張露萍烈士的是,她的英勇事跡,已經在烈 士紀念館展覽,同時有不少人寫文章和創作文藝作品紀念她、緬懷她。

石榴花,仍然一年一度地盛開著,如同一顆赤誠的女兒心, 暗香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