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譚嗣同夫人擔任名譽校長,任教的老師們, 又是一群立誌獨身,教育救國的留日女“海歸”,這樣一所小學 在當時陳腐的社會環境中顯得有些另類。
在離瀏陽不遠的省城長沙,有一座更著名的學校——周南女 校。
女校的創辦人兼校長朱劍凡,是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七代孫、 滿清顯宦之後,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更為人稱道的是他兩個著 名的女婿:肖勁光大將和我黨優秀領導人王稼祥同誌。
他興辦的 周南女校中走出了許多著名的女性:向警予、蔡暢、楊開慧、帥 孟奇、丁玲、勞安(朱鎔基夫人)……
朱先生和夫人魏湘若都是留日學生。1904 年,朱先生學成歸 國。深感於“女子沉淪黑暗,非教育無以拔高明。”
1905 年,他 頂著清政府禁辦女學的巨大壓力,在妻子的鼓勵與支持下,捐出了自己在泰安的私宅來創辦女子學堂——周南女校。
周南女校良好的辦學校風和致力培養新女性的不變宗旨,對於瀏陽一向推崇民主解放新思想的黃穎初先生而言,充滿了巨大 的吸引力。
1919 年,12 歲的黃彰定被父母送去周南女校求學。
在這裏她不僅學習了五四新文化啟蒙運動的知識,還親耳聽到朱 校長講述的女英雄秋瑾的革命事跡。
這裏的學習生活雖隻有短暫 的半年,卻對彰定追求理想,投身革命的一生發生了重要影響。
參加革命後,想起父親講起的花木蘭故事,對巾幗女傑的 崇敬加上自己對新生活的向往——她給自己起了一個新名字“慕 蘭”。
1923 年的一天,古樸雅致的黃家客廳裏,一位美麗的少女當 中站著,她白皙的臉上掛著一絲哀傷,半低著頭,烏黑的秀發沿 著細嫩的臉頰,柔柔地垂著。
隨著她輕輕的啜泣,弧線優美的頸 部也在細微地顫動。在她麵前的中式紅木座椅上,端坐著長袍馬 褂的父親,麵帶憂鬱。
“怎麼樣啊?女兒?那件事你考慮得如何?”
少女抬起頭,純真的眼眸裏掠過一抹決然:“父親,我不願意。我還是想繼續讀書。”
“嗨,父親不是不明白,可是女孩長大了,總是要嫁人的。
咱們兩家是世交,這樁婚事早就訂下了。
你母親,雖然每天起不了身,不也一直盼著你嫁人成家嘛。”父親說完,抬眼看著遠方,仿佛陷入了對現狀的無奈與傷感。
看著父親頭上越來越清晰的白發和那雙充滿慈藹的眼光,她 艱難地點了點頭。
母親自從重病之後,懂事孝順的她,不想再給日漸蒼老的雙親增添任何負擔,既然父母都覺得這是她人生最好的歸宿,那就認了吧。
回到自己的房間,她打開藍布書包,將書本小心翼翼地取出, 一頁頁地翻看著。
在合上的瞬間,晶瑩的淚珠悄悄地滴落下來, 無聲地洇透潔白的紙張。她擦擦眼淚,將書本整齊地碼放在書架 上。
內心深處,湧起了無限的酸楚:自此,世間少了一位刻苦讀 書的學生,而多了一位深宅大院的少奶奶。那種讓她無比眷戀的 生活——學校裏書聲琅琅,朝氣蓬勃,為追求民族複興而壯誌滿 懷的日子,今後將離她遠去。
對於那位從未謀麵的夫君,她一無所知。
隻是從父親那裏知 道,那也是一個世家子弟。對方長相如何、性格好不好、能相處 得來嗎?她根本無從知曉。
少女的心,在待嫁的每分每秒,一點 一點沉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