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2)(2 / 3)

達摩所傳的禪法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為其要旨,世人其實隻要明心見性,了悟自己的心性就可當下解脫成佛,而語言文字不過是一種描述事物的符號,因此要脫離語言文字和名相的束縛,徹底解放自己的思維和心靈,從而達到一種心性清淨光明的境界。

菩提達摩在弘法時強調坐禪入定,而其基本教旨則是“二入四行”,“二入”指的是“理入”和“行入”。所謂“理入”,即“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舍偽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為‘理入’也。”(參見《續高僧傳》卷十六,《達摩傳》)

可見,理入就是要悟入禪門的義理,可以看做是一種禪門理論修養。而“行入”,就是禪宗的具體修行實踐了,習禪之人在悟道後還要在實際生活中去體悟,去印證。達摩的“行入”包括“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和“稱法行”。

“抱怨行”,即是在修道的過程中遇到艱難困苦,或是他人的惡意對待,乃至摧殘折磨,都想憶念起著是自己以往過去生中所造之惡業,在此一世中所受的果報,因此就不該生起嗔恨和懊惱之心,既然都是自己宿業所做,那麼就要甘心情願地忍受下來,並由此而生起出離心,精勤修道,證得佛果,出離輪回之苦。

“隨緣行”就是說縱便在世間獲得榮譽、地位、財富等等,也不過是以往所做的善因,如今因果成熟而得到的善果。因緣盡時,這些事物也會隨之而去,不會永久長存,因此縱然現在獲得,又有什麼值得歡呼雀躍的呢?正所謂“眾生無我,苦樂隨緣”,隻有做到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這才是真正快樂自在的人生。

“無所求行”是說世間人心中欲望很多,貪執很重,總是不停地為自己索求功名財富地位等等,卻不知道這些東西全是心上的枷鎖。他們不明白三界皆苦的道理,反而覺得擁有得越多才越是快樂。可是,你求來求去的,就真的能全都如你所願嗎?世人總有求不得之苦啊。因此說,無所求才是最逍遙自在的,以這種無所求的心理狀態,眾生才能更深入地契合禪道正法。

“稱法行”所強調的是學禪之人要在修行中以清淨本性去了悟佛法,證悟心性,以達到覺悟的佛境。“二入四行”是菩提達摩所傳禪法的核心內容,並且對此後禪宗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最初時,為了貫徹落實這四行,從達摩初祖到慧可二祖,都是十分重視頭陀苦行的,不過在禪宗以後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地越來越重視“理入”,更加注重對心性的體悟,而對於修行實踐中的苦行就不再那麼重視了。

曆史上流傳下許多關於達摩祖師在中國弘法時的故事。據說菩提達摩有一次為了弘法要渡過長江,當時達摩所傳的禪法並不被世人所認可,為了表明自己所傳禪法真實不虛,於是達摩就在江岸邊折了一根蘆葦,他對岸上的人說:“如果我所傳的禪法符合佛教大義,那麼我就站立在這根蘆葦上渡過長江;如果我所傳的禪法是誤導世人,那麼就讓我葬身在這大江之中。”人們隻當哪裏來的瘋和尚在說笑話,便起哄附和道:“如果真的像你所說這樣,你能站在這根蘆葦上渡過長江,那麼我們這些人全都皈依佛門,做你弟子。”

達摩禪師望了一眼這些人,一句話也不說,他把蘆葦扔到江中,自己便一縱身,站立在這蘆葦之上,飄洋過江。在場之人無不稱奇,紛紛朝著達摩遠去的方向頂禮跪拜。至今在禪宗祖庭少林寺還有達摩祖師一葦過江的石碑畫。

關於達摩的死因,曆史上眾說紛紜,據說當時有一位叫菩提流支的僧人,為一朝國師,他十分妒忌達摩,便多次加害與他,但是每一次菩提達摩都能躲過去,直到他把自己的心法傳給慧可之後,認為慧可足以擔當起弘傳禪法的重任,才心甘情願地被菩提流支毒死。這一年是東魏天平三年,達摩祖師於洛濱示寂,被弟子們葬在熊耳山定林寺內,據說達摩祖師圓寂這一年,他已經有150歲了,而更神奇的是,當有人報告梁武帝蕭衍,他看到達摩祖師挑著一隻草鞋往西去了的時候,梁武帝大驚,便命人打開達摩祖師的棺槨,果然裏麵沒有達摩的遺體,而隻有一隻草鞋,方知他以成佛西去了。從此,這定林寺便更名為空相寺。

慧可:自心自度不假外緣

慧可(487---593),為我國禪宗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滎陽縣)人,少年時代曾為一儒生,他聰敏過人,博覽群書,又通達老莊易學,出家之後嚴格持行戒律,研讀三藏經論,後來遇到菩提達摩在嵩洛一帶遊化,便決心師從於他。

慧可在達摩處修學了六年,隻一心探究佛教一乘的法旨。達摩圓寂之後,他便在黃河附近一帶隱居修行,可是,他早年時就已經名聲在外,因此便有許多僧俗信眾前來求學問道,他不厭其煩地為大眾開示佛門心要,以期能夠盡自己的力量助人證悟正道,早日得見心性靈光。

天平初年(534)慧可來到東魏鄴都(今河南安陽市北部地區),弘傳禪法,時常也會與一些僧人就佛門義理發生爭論,當時著名的學者道恒與慧可多有辯論,暗中命令弟子詰難慧可,慧可非但沒有惱怒,反而將自己禪法盡數傳出,這名弟子聽完之後,心悅誠服,歡愉異常,道恒由此而對慧可有了更多的誤會。

慧可眼見自己在鄴都受到持不同教理者的不滿和迫害,其後一直在鄴衛(今河南安陽、汲縣)之間遊離,追隨他的弟子也就不再那麼多了。

據說當時慧可在向菩提達摩求取真傳時,他並不叫“慧可”這個名字,而是叫神光。那是在達摩麵壁的第三年,他正在打坐時,有個僧人遠道而來,慕名前來求法,可是對於這個請求,達摩根本不予理睬,繼續打坐禪修。

但是這個僧人並不失望,一連在達摩打坐的山洞外等候了好幾天,也不覺得惱火。某一夜大雪降下,他不畏嚴寒,仍舊站在達摩打坐的山洞外麵。

過了許久,菩提達摩才緩緩開口,問道:“你這晚輩學人,一定是從遠道而來的,你到我這裏來有什麼事情嗎?”

“我來是希望能得到您的真傳,懇請您慈悲開示我。”

達摩說道:“想要學我的禪法,可並非是那些小根小慧的人所能達到的。隻有能行世間最難的苦行,忍下人所不能忍,才可以成就大道。假如你沒有這個恒心,最好還是回去吧。”

神光(也就是以後的慧可)聽完,便揮刀砍斷左臂,以表示自己跟隨菩提達摩的決心。達摩見到後說:“你為了求取禪法,能夠舍去自己的肢體,就足可見你的真心了!你有那些困惑需要解除呢?”

“弟子的內心極其煩亂,很是不安穩,所以懇請法師您能慈悲我,幫我安定此心。”這名僧人答道。

“那麼,你把你的心拿來給我看,我來幫你讓它安穩。”

“可是,我找不到它啊。”

“你看,我已經幫你把心安好了。”達摩說。隨後,他又給眼前這個僧人重新起了名字,叫做慧可。

後來慧可得到達摩的真傳,特別是菩提達摩傳給他的四卷本《楞伽經》,此經與《金剛經》共同成為對禪宗影響深遠的佛教經典。四卷本《楞伽經》重視內心自解自悟,而解悟的重點又在自心的般若智慧上,而不能讓自由自在的心靈被語言文字所禁錮。而自心自度,不假外緣,便成了慧可佛學思想上的一大特點。

慧可繼承了達摩祖師的全部禪學思想,並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禪學理論,而且還用詩句的形式闡述出來:“說此真法皆如實,與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是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湣此二見之徒輩,申詞措筆作斯書。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餘。”人人本性之中都有一顆摩尼寶珠,隻是當我們自性迷誤時,把這寶珠看做了瓦礫,一旦我們豁然覺悟,了悟自己的本來心性,這自性之光便又重照生命。慧可認為,一切眾生都具有同一真性,這便是佛性。如果世間眾生能舍妄歸真,就可離凡轉聖,達到佛境。慧可指出生佛無差別的義理,並踐行頭陀苦行,以此來激勵自己早日得脫輪回,證悟本心之佛性。

根據《祖堂集》所載,在北齊天保初年,有一中年居士,不遠千裏來到慧可的住處,向慧可請求說:“弟子身患風疾已經多年,實在苦不堪言,懇請和尚慈悲哀湣我,為我懺悔,救我脫離苦海。”

慧可見他麵色憔悴,心中發大慈憫,說:“把你的罪全部說出來,我可以為你懺悔,救你出離苦海。”

這名居士沉思片刻,道:“可是,現在我還說不出我的罪究竟是什麼。”

慧可說:“好吧,我已經為你懺悔過了,現在你應該皈依佛法,出家為僧,這樣才能永久地脫離輪回苦海。”

“今日見到您,我知道自己應當成為僧人,但我尚不知什麼才算是佛法。”這居士向慧可請教道。

“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這個道理你可知道嗎?”慧可問。

這居士似有所悟地說:“今天我才知道,原來人們的罪不在身體內,也不在身體外,更不在身體之中,人們的病其實存在於他們各自的心內。生病的是心,可佛法也是心啊。”

慧可聽後,心內十分喜悅,便十分器重這個來訪者,當即為他剃度,並說:“你正是我禪門中的一寶,從今天開始,我為你取法名僧璨。”

從這個公案可以看出,慧可認為人們的病苦,全是由一心生起,而這所謂的罪,其本性也並不存在,若能返觀自省,即是成就佛道。慧可最為得意的弟子便是僧璨和僧那,他將自己的全部禪法傳給了僧璨,僧璨因此而成為禪宗三祖。

慧思:弘恕慈育梵行清慎

慧思(515---577),俗姓李,後魏南豫州汝陽郡武津縣(今河南上蔡縣)人,15歲時就出家,20歲時受具足戒,開始雲遊四方,四處尋訪古刹名寺,後跟隨北齊慧文法師,專事修行禪觀,後領受“一心三觀”的心髓,證得法華三昧境界。後來因為遭到諸惡比丘的毒害,他便決定南下弘法。

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553年)來到郢州(今天的河南信陽),應郢州刺史的邀請,他開講摩訶衍義,但是又遭到惡毒論師之不滿與迫害,於次年,即南梁承聖三年來到光州(如今的河南光山)傳法,追隨他的弟子眾多。陳光大二年,即公元568年率領弟子來到南嶽,前後住了十年,由其弟子筆錄他所宣講的內容:《出四十二字門》、《無淨行門》、《隨自意》、《安樂行》、《次第禪要》、《三智觀門》、《釋論玄》等。慧思的佛學思想,既注重禪法實踐,又注重義理上的研究,實乃開起了天台宗止觀並重的先河。

據說慧思的禪定功夫十分厲害,而且在修行的過程中經常有很多奇異的現象發生,這種種瑞相更加堅定了慧思一心求取佛法的決心,慧思修成禪定之後,得到當時許多名僧的誇讚,而慧思由此便也名動四方,前來跟從他學習的僧人也越來越多,可是在這些前來修學的人中,也有一些是因為嫉妒而來尋仇的。有人在慧思的茶水中撒下毒藥,可是偏偏這水卻不知怎麼被碰灑了;也有外道試圖謀劃趁著慧思出去時殺害他,可這種謀劃屢屢不能得逞,於是就有人說慧思是羅漢轉世,一般人是無法傷害到他的。

對於這些惡意傷害和侵擾,慧思卻從不在意,他經常對弟子們說,以往的大德在弘法時還經常被人暗算,更何況是他這樣無德之人。“如今別人害我,必定是我前世曾對不起他,可知,因果報應是分毫不爽的,所以我也就不擔心了,假如命中注定我要為了還債而失去性命,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這樣的話,在慧思說過多次之後,那些想加害他的人,反而不再有所行動了。屢屢遭人迫害,這便是慧思決定南下弘法的一個原因吧。

作為天台宗的先驅人物,慧思的佛學思想的一個特點就是極其重視般若,他倡言定慧雙開、一心三觀,這種佛學思想對當時及後世的中國佛教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明僧道宣法師(公元596-667年)在評論慧思時這樣說過:“自江東佛法,弘重義門,至於禪法,蓋蔑如也。而思慨斯南服,定慧雙開,晝談義理,夜便思擇,故所發言,無非致遠,便驗因定發慧,此旨不虛。南北禪宗,罕不承緒。”(參見《續高僧傳》卷十七《慧思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