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慧思的佛學思想中,盡管強調定會雙開,但他也說過:“三乘一切智慧皆從禪生”,可見,慧思還是更注重禪定多些,並認為修學者隻有在禪定之中親身體證到的智慧境界,這才是真正的智慧,而假如離開了禪定,去妄求智慧,那簡直是不可能的,禪定才是生發出智慧的根本。
“一心三觀”的教法,最初由慧思的老師慧文提出,是說在一心之中同時觀悟到空假中這三諦,這才算是真正的圓融。慧文根據《大智度論》、《中論》中的說法而創立了“一心三觀”的圓頓觀法。在《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中有雲:“欲以道種智具足得一切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問曰:如佛得佛道時,以道智得具足一切智、一切種智。今何以言以一切智得具足一切種智?答曰:佛得道時,以道智雖具足得一切智、得具足一切種智,而未用一切種智。如大國王得位時,境土寶藏皆已得,但未開用。……問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今雲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答曰:實一切一時得。此中為令人信般若波羅蜜故,次第差品說;欲令眾生得清淨心,是故如是說。”這便是“三智”的典故來源;而在《中論》卷四的《觀四諦品》中這樣寫道:“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慧文在創立了這種圓頓觀法之後,便傳給了慧思,而慧思則是在這種圓融觀法上十分下功夫弘揚,而這種圓融觀法便成為了慧思佛學思想上的一個特色。
在慧思幾十年的弘法生涯中,跟隨他的弟子數不勝數,而他最為看重的弟子便是智凱,他將自己的教法全部傳給了智凱,而且慧思還經常讓智凱代替自己給僧眾講經,每每遇到文理不通之處,慧思都會給他一些提示,智凱天性聰敏,隻需要一點啟發便能領會佛法大義。慧思“因定發慧”而最後達到“定會雙開”的禪學思想,以及“一心三觀”的教理,悉數傳給智凱,而智凱則在慧思的理論基礎之上進行了新的創造和發展,從而真正確立起“止觀雙修”的佛教實踐原理,構建起以“三諦圓融”和“一心三觀”為核心的天台宗修行觀法。
智凱:天台祖師六玄法門
在浙江餘姚有一座龍泉寺,它坐落在樹木蒼翠的龍泉山南麓,對麵就是蕩漾著碧波的姚江。餘姚龍泉寺始建於東晉成帝鹹康二年,已有千年曆史了。自從這餘姚龍泉寺建成之後,便有名僧輩出,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智凱法師。
相傳,這位智凱法師在餘姚龍泉寺時,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癖好”,那就是收養流浪狗。這些流浪狗是哪裏來的呢?且聽我慢慢細說。
智凱法師所處的曆史時期,社會劇烈動蕩,常有戰亂發生。老百姓們逃命去了,家中的看門狗就被遺棄了。智凱法師見了,心中非常不忍,就把這些流浪狗們收養在寺院裏。他也不嫌棄狗子們身上肮髒,把自己的被子蓋在小狗身上,讓它們取暖。
智凱法師的慈悲心腸,不僅感動眾人,更喚起人們對生命的敬畏。今天我們要講的高僧故事,就與智凱法師有關。
(1)
智凱法師(538—597),又稱智者大師,俗姓陳,荊州華容(今湖南潛江西南)人。他原本是南朝士族子弟,也曾有過安定的生活,可惜的是,父母均在梁末侯景之亂中死去。
智凱法師童年時,就跟其他的孩子不太一樣。其他孩子玩的遊戲,他表示一個都看不上,就喜歡往寺院裏跑。在寺院裏聽到僧人們誦讀、講解《普門品》,聽後即能過耳不忘。《普門品》的全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中的第二十五品。智凱法師小小年紀,就對佛法有如此領悟,可見他與佛門緣分很深。
十八歲那年,智凱法師來到果願寺,跟隨法緒法師出家修學,之後又來到慧思尊者門下,繼續修學禪法,他還曾在慧曠法師那裏學習律藏。可見,智凱法師在青年時期是非常精進好學的。
跟隨慧思尊者學習時,智凱法師誦讀《法華經》,忽然在某一天,心中困惑頓時開解,一片澄淨。經過自己的努力證悟以及慧思尊者的耐心指導,智凱法師終於領悟到“法華三昧”的境界。
陳光大元年(567年),智凱法師前往金陵,開壇講解《法華經》。他以不凡的口才和淵博的學識,贏得了廣大士人和僧眾的敬佩。太建七年,智凱法師率領弟子在天台山建寺廟修道場,共修頭陀苦行。此後,隨著智凱法師的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陳宣帝下了敕令,命天台山所在的始豐縣全力支持寺廟的一切日常開支。
陳亡後,智凱法師為躲避戰亂,隱居廬山,直到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應晉王楊廣的請求為其受菩提戒,日後,楊廣賜給智凱法師“天台智者大師”的尊稱。由於智凱法師與隋朝統治者走得很近,他在僧俗信眾之中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他這一生修建寺廟三十餘所,度僧四千多人,傳業弟子三十有二。
(2)
智凱大師流傳下來的故事並不多,但是,他的佛學著作很多。比較著名的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這些被稱為“天台三大部”,此外還有《四教義》、《淨名義疏》、《金光明文句》、《觀音義疏》等等。在智凱大師的這些著作中,大部分是由弟子灌頂一邊聽講一邊記錄,最終整理成書的,隻有小部分著作由智凱大師親筆撰寫。
前麵我們說過,智凱大師是中國佛教宗派史上第一個宗派——天台宗的實際創始者,現在我們就來說說智凱大師的主要佛學思想。
在智凱大師修行生涯的早些年,他學習律藏(佛陀針對出家人而製定的行為規範),兼通方等(大乘佛經五大部之一),由於長久誦持《法華經》而豁然開悟。所以,在智凱大師的佛學思想體係裏,以《法華經》為主要的教義根據,在此基礎之上,提出止觀雙修、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的修習理論,這些也成為天台宗的核心思想內容。
在《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中,智凱大師提出:“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則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是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這是說,在佛教的修行實踐中,止觀二法有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不可偏修,而應該在修習中做到止觀並重。
“止”即禪定,“觀”即智慧,通過禪定而止息顛倒妄念,讓心靈保持在平靜安定的狀態,從而能夠集中注意力去思維、去觀察,以達到智慧的境地。“止觀並重”佛學思想的提出,成為南北方佛教學風交融的標誌。
從佛教初步傳入中土開始,直到南北朝時期,南北方的佛教流派逐漸形成不同的學風:南方佛學側重於對佛教義理的探討,而對具體的修行實踐則相對比較忽視;而北方則正好相反,重視禪定修習,卻較為忽視對佛學義理的研究。
從慧文、慧思傳法開始,這種情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慧文、慧思本是北方禪師,因為諸種原因而來到南方宣講禪學的修習方法,又兼鑽研南方的般若學理論,由此便開啟了南北方佛學思想融合的局麵。而智凱法師作為慧思尊者的高徒,直接繼承了他們的佛學思想,並且以深厚的佛學素養,係統地論證了止觀雙法不可偏廢的修行準則。
一念三千的理論,出自《摩訶止觀》卷五上:“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在起心動念之間,三千諸法便已同時具足。這三千諸法是指十法界(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及佛為十法界)、百法界,每一種法界具有三十種世間,而百種法界則具有三千種世間了。這三千種世間,即是一切法,它們都具有真如實相,
智凱法師說:“世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法華玄義》卷二上),三千世界、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全由心內生起。而他所說的三諦圓融,即是說空、假、中這三種妙諦,圓融於一心之內,並且同時可以觀得。這種境界,就是聖者智慧,也就是佛的境地。智凱法師的佛學思想,主要承繼了老師慧思尊者的止觀並重、以定生慧的教法,在這個基礎之上,又加入了自己的領悟。
(3)
說起智凱法師來到慧思尊者門下求學佛法,那也是一段有趣的故事。
慧思尊者跟從慧文學習禪法,經過多年苦修,終於成為禪定與義理並重的大師,從他開始,南北方佛教的融合初見端倪。後來,他率領弟子們來到南方,在光州暫時住下。
智凱法師早就聽說過慧思尊者的大名,便專程趕來,一心想要跟隨慧思尊者學習。慧思尊者一見到智凱,就覺得兩人非常投緣,很高興地說:“我等了你這麼多年,你怎麼到今日才出現呢?既然我們師徒的緣分早已注定,那你就留下來吧,我會把我的教法悉數傳授給你。”
聽到慧思尊者這樣說,智凱法師心裏自然是歡喜的,他後來也經常對自己的弟子說:“我當年一見到慧思長老,就感覺曾經在哪裏見過他,覺得親切得很!我跟隨他一起學習佛法,內心每天都充滿了喜悅。”
在跟隨慧思尊者學習之前,智凱法師盡管學習了很多經論,獲得了很多佛學知識,但他始終難以讓內心平靜下來。但是,跟隨慧思尊者修學禪法的那幾年時間裏,智凱法師卻感覺自己的內心十分澄淨,沒有絲毫掛礙。
智凱法師把自己修習禪定的體驗,一五一十地講給慧思尊者,他說,通過修習禪定,能夠進入到一種很奇妙的境界之中。此後,慧思尊者對智凱法師更加重視了,經常讓智凱法師代替自己給僧眾們講說佛法,闡釋佛經大義。
某天,慧思尊者對智凱法師說,他將要到衡山隱居修行,要智凱在修習禪定方麵再多下些功夫。智凱法師聽從了慧思尊者的吩咐,一邊繼續弘法,一邊修行禪定功夫,而智凱法師弘法的第一個地方便是金陵。
江南一帶的佛學特色就是,倡言談玄說理,而不怎麼重視禪定修持,因此,當地的僧人聽說智凱法師講的是禪學修持功夫,便都覺得很是好奇,於是紛紛前來聽講。一時之間,智凱法師的法席十分隆盛。
可是,江南一帶也有些僧人看不慣智凱的那套理論,所以,智凱法師的弘法道路上,也遇到了很多阻礙。在這樣的情況下,智凱法師就萌生出像慧思尊者那樣隱居修行的想法。於是,他對弟子們說,自己想去天台山隱居修行,誰願意跟隨他,他會非常歡迎,但是假如弟子們另有打算,他也不會幹涉。
金陵的大部分僧人並不想讓智凱法師離開,因此便紛紛出麵來勸他留下,甚至連皇帝都傳下旨意來挽留他。可是智凱法師心意已決,任是誰來挽留那都是沒有用的。不過,在智凱法師來到天台山傳法之後,仍然有很多人前來聞聽教法。
智凱法師所處的時代,盡管很多當政者信奉佛法,可是由於連年戰亂,智凱法師的生活過得極不安定。在經曆了朝代更迭之後,智凱法師日益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在衰老,早已不能到處奔波了。忽然有一天,他對弟子說他少年時經常夢到自己長住在天台山,便知道自己的最後歸處一定是天台這裏。在這之後,智凱法師便一病不起,他知道自己已時日無多。隋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智凱法師圓寂。在示寂之前他口誦佛號不斷。楊廣即位之後,欽賜智凱法師坐化的寺院為“國清寺”。
智凱大師終其一生,都為了弘傳法華教門而精勤辛勞。所以,天台宗的弟子門尊奉北齊的慧文大師為本宗初祖,尊南嶽慧思尊者為二祖,尊天台宗的實際創立者智凱大師為三祖。
那座被隋煬帝楊廣敕賜的天台宗祖庭國清寺,則成為以後天台宗曆代宗師的弘法基地。
本章節參考文獻
慧遠《法性論》,《沙門不敬王者論》,《三報論》
孫綽《道賢論》、《喻道論》
鳩摩羅什《大乘大義章》
道生《肇論》
《高僧傳》
《續高僧傳》
《大智度論》
《中論》
智凱《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摩訶止觀》
《法華玄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