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旅行是心靈的成長(2 / 3)

既然世間一切諸法都是因緣所起,本性為空,那麼自然沒有固定不變的形相了。山川看似雄偉,但在百萬年前,山川所在之處很可能就是一片汪洋;河海看似幽深,但在百萬年後也許河海所在的地方會隆起高原或山峰。

自然界是這樣,世間人情百態,更是如此!有人為了愛情糾葛而痛不欲生,有人因為屢受挫折而痛苦萬分。如果把小小之我的這些感受放置在億萬斯年的時空之中,那這些真的算不上什麼了。

而我們總是說自己如何痛苦,其實不過是因為執著在小我的那些情緒之中。因為固執於小我,我們不能忍受變化,特別是無法忍受事情由好向壞的變化,或者是愛情的破滅,或者是親情的離散,或者是財富的消散,所有這些在常人看來都是一種痛苦。但是,人生中的種種定數,又豈能依靠小我的力量而做出改變呢?

“一切諸法,本性皆空,一切諸法,自性無性。若空無性,彼則一相,所謂無相”,無相便是看到眼前事物背後的變動性和無常性。了達無常的智慧,洞悉恒常中的無常,這道理雖然好懂,但做起來卻頗有難度。可也正是因為有難度,才需要修行。

修行,修心,修剪掉偏執和貪念,讓智慧和慈悲不斷生長。無相的境界,便是如此得來。

無作門,即是說“無因緣之造作,心無造作之念”。

世間萬物,無非因緣和合造作;心中萬念,也是如此。由於內因外緣,我們得成人身,萬事萬物得以發生、發展,也正是這諸多的內因外緣,成為了障蔽我們自心光明的一道障礙,束縛著我們的心靈。

如果你知道,真正的解脫,不是遠離塵囂、脫離世事,而是在世事紛紜中依舊保持自心的清淨、安寧,那便知道,沒有造作的心靈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一件珍寶。

三門即是一門,因為從任何一個門中進入寺院,都可踏上解脫自我的心靈之旅。“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即是先要生起一顆皈依的心。

哼哈二將揭示了什麼

進了山門,我們繼續前行。我們邊走邊看,邊看邊說,在遊覽寺院的同時,一覽佛教文化之源遠流長,細說佛學思想之博大精深。

常見一些寺院把三座門蓋成殿堂式結構,這便成了三門殿,也稱山門殿,既然是寺院山門殿,那殿內自然供奉有金剛力士種種造型的塑像了。這些金剛力士或手持金剛杵,守護著佛法,或雙目圓睜,看盡世間百態。看他們生得那樣勇武高大,樣貌或是忿怒、或是嚴厲,我想,他們一定也是舍棄了世間諸緣之後,才來到佛的麵前。他們守護佛法,焉知不是守護著自己心底的信念?許多人看到怒目圓睜的金剛塑像就心生畏懼,而這金剛再威猛,心底也會有舍棄不下的事物吧?一想到這些,眼前這些凶神一般的雕像便多了些可愛的味道出來。

供奉在山門殿裏的這兩尊金剛力士像,不同於天王殿內的四大金剛。如果大家留意,那麼必定會發現,這兩尊赤裸上身、身材魁偉、手執利器、作忿怒相的金剛護法神與慈眉善目的佛菩薩有著多麼鮮明的區別。

不過也好,正是有了如此勇武的猛士來護持佛法,佛陀也才能安心講法,菩薩才可安心度化眾生。以諸佛菩薩的神通願力,根本不需要護法神的保護,佛門中的護法神,其主要職責便是護持正法,保護修行人和一切善心之人。 《圓瑛法彙·金剛經講義》中把金剛解釋為,“以真金久煉而成剛,具有堅固、光明、銳利三義”。可見,金剛作為佛教護法力士便具有著堅強、威猛、摧毀一切魔障的作用,而他們手上的金剛杵在藏傳佛教中又被賦予了斬斷煩惱、降伏惡魔的作用。

有這樣一則佛教故事,說是在很久以前,具體是什麼年代,誰也說不清了。在某個王國裏,該國的王後育有一千個兒子,這些孩子後來開悟作佛。隻有最小的那兩個兒子青葉髻和樓至德遲遲沒有開悟。大家都以為這兩人慧根不夠,其實他們是為了保護兄長能順利成佛而甘願做佛教護法神,因此人們往往把山門殿裏的把門金剛視做勇於犧牲自我的典範。許是為了要嚇退那些破壞佛法的妖魔鬼怪吧,原本相貌堂堂的兩位王子竟化身為麵目猙獰可怖的凶惡模樣。如果你知道,山門殿的護法神有著一顆悲憫蒼生的心,那麼你也許會多出一些好感,而不是單純的敬畏。

根據《大寶積經》中的記載,在過去世中,某位勇武的郡王有兩個兒子,分別名叫法意和法念。一天,他們兄弟倆說起各自的誌向。法念就說,希望自己能身成佛道,勸人向善,常轉法輪,而法意則說希望在皈依佛門後時常親近佛陀,作為一名金剛力士,聞聽一切諸佛的秘密法要。後來,法意就成為五百名執金剛侍衛的首領,後世遂稱之為“密跡金剛”。從這個故事裏我們可知,最初的金剛力士隻有一位,就是那個法意化成的密跡金剛。不過這孤零零的一尊金剛力士像,似乎不太符合中國本土的審美標準。再說,中華民族曆來視雙數為吉祥,在如此莊嚴清淨的廟宇中,矗立一尊金剛力士像,想來想去也會覺得不能構成對稱美,真是一大遺憾。

再後來,這一尊金剛力士像便一分為二,專門把守山門,左右各一,人稱“哼哈二將”。當然,這守衛山門的哼哈二將不過是中國佛教在發展過程中的需要和附會。若是您之前沒有留意過這兩位金剛力士,想親眼一睹他們的風采,那麼北京戒台寺三門殿裏的哼哈二將可是不容錯過的。這二位金剛,體魄健壯、形態逼真,算得上是各種哼哈二將造像中的代表形象了。

在眾多的金剛護法中,最為人們熟悉的除了山門殿裏供奉的那兩位,恐怕就是四大天王了。既然是四大天王,他們自然是位於天王殿,當然這是我們下一步的旅程,而我們的腳步剛剛才踏進山門殿,山門殿裏的故事,還遠沒有說完。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進山朝拜,在有些人看來是為培植福慧和功德,在有些人看來卻是為著身心的洗滌,三步一叩首,當再起身時,便不再感覺人生中的障礙和煩惱有什麼可怕的了;再來個三步一叩首,抬頭時天地已然如新,也許身邊萬物還是如舊,可內心卻是清明一片,喜悅充盈。

對於越來越多的都市人來說,如若能在朝拜寺廟的過程中放鬆身心、解脫疲累,那真實再好不過的事情了。可進山朝拜應該持有的初心是什麼,卻很少人被人留意到。

記得《華嚴經》中有這麼一句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隻有不忘記自己最初的願想,才能忠於自己的夢想,做到有始有終。菩薩度化眾生是這樣,眾生若想有所成就也須如此。雖然堅持,但並不執著,而是用一顆隨緣的心去看待結果成敗,如此便已很好。

可到底我們還隻是為了自己特定的夢想而一味地在塵世中打轉,終究不能免俗,我們無法在堅持夢想的同時又超越凡俗,我們也很難在夢想被現實衝擊的時候還能不忘初心。夢想二字聽來是何其崇高與偉大,但在現實麵前,人身又是何其卑弱而渺小,擊碎我們夢想的甚至不一定是外部的現實環境,而正是我們——我們既創造著夢想,為自己的人生樹立了目標,然後又輕易或不得已地摧毀它。人生啊,原來就是在自己的一念一想間實現著永無止盡地輪回。

進山朝拜,其實並非一定要求佛菩薩保佑自己天天好運,年年大吉,人的一生太過風平浪靜也未必就是好事情。可是,有太多波折和苦難也不好,趨吉避禍是眾生的天性,這也沒什麼不應該。可是,如果有些事情,有些麻煩,有些苦惱必須要經曆,那我們也沒必要刻意躲過。

畢竟,人們在麵對未來時總有一種不確定感,這完全來自於自己內心深處對自我的不認同,不接納。而這種不接納,往往導致了一係列心理問題的出現。比如一個人好鬥的性格,正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輕視,別人的一句戲言,往往成了他情緒爆發的導火索。缺少慈悲,缺少對自我的認同,這是一種心病。可是,這種自我認同與“我執”是完全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