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用笑迎接世間的苦痛(3 / 3)

修行啊修行,還不就是讓自己的生命充實起來,覺察到當下的心念,不要讓它影響自己將來的生活。過去的心念,造就了現在的人生;而現在的心念則會影響未來的模樣。佛菩薩們一早就明白心念的重要性,可我們卻還要在這塵世中修煉自己的那顆心。塵世便是最好的道場,因為這裏分分秒秒都上演著喜怒哀樂,而我們總是一廂情願地以為這些歡樂或悲喜都是真實存在的,而忘記了,這些隻不過是我們自己內心生發出來的一種感受,無關於外境,而隻關係到自心。正如東土禪宗四祖道信禪師所說的那樣:“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何處起?”外境是個什麼樣子?不過就是那樣罷了,至於它是好是壞,每個人自有不同的評判。可是,它卻會因為你內心的憎惡而變得更糟糕,也會因為你內心的喜愛而變得更加迷人。當然,如果你能對一切外境保持著內心的喜悅不動搖,那麼你便是如來了。《楞嚴經》上說得好:“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外境的一切,都不再使你產生憎惡或狂喜,你的心永遠保持著覺性,保持著安寧喜悅。你再去感受一下自己的生活,會不會有一種生在淨土的感覺?

有人說,夏季知了不停地叫,陽光又很刺眼,夏季真不好;有人說,冬天寒風凜冽,冰冷刺骨,冬季也不好。可是轉念一想,沒了哪個季節都不好啊,你不喜歡人生中殘酷寒冷的那些事情,但這並不會讓它們真的就不會出現。對於心靈清淨的人來說,安靜好,喧嘩也好,歡喜好,憂傷也好,少了任何一個,這人生就不再多姿多彩、豐富異常。在隨遇而安的人看來,春天好,夏天也好,秋季好,冬季也好,總不過是一年一年的色彩變換著呈現在自己麵前而已。心無分別,境便無好壞之分,從此人生便天天是晴天,生活中的挫折也磨不掉心中的靈性,反而這靈性卻因為歲月的曆練而愈發地光明起來。

所以,我格外地喜歡看那尊笑嗬嗬的彌勒佛像。每次看到露著笑容、呆萌呆萌的彌勒佛像,我都在想,哎呀,要是自己也能像他這樣,每天開開心心的該有多好啊!但自己低頭細一尋思,似乎覺得現在的生活也沒什麼不快樂的。究竟是心懷喜悅,還是滿心困重,我倒認為這與我們想的太多很有關係。

在很多時候,我們總希望生命中的一切都能按照自己的計劃和預期進行。人們生來就害怕改變,因此我們總覺得自己承受不起命運的意外安排——當然,如果這種意外安排能帶給我們更多收獲,比如物質上的豐收,那我們還是會喜滋滋地迎接它的。其實,有多少因緣、多少際遇都是我們不能自己掌控的。這些超過我們預料的安排往往讓我們措手不及。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有些人恐懼,有些人焦慮,有些人痛苦,有些人擔憂,當然,也有的人在一旁笑。不過別誤會,他們可不是在笑著看別人窘態百出,而是在笑自己的生活因為那些“不可預料”而變得更加豐富起來。這就好比一個胸懷廣大的人被最好的朋友出賣之後,他不僅不惱恨、不生氣,反而還嘻嘻笑著說:“若不是經曆了這麼一把創傷,我怎麼能看清身邊的朋友,我又如何能更加珍惜對我真心真意的人呢?”

要想活得不累,活得輕鬆,人就要學會轉念。與其害怕變化而自我封閉,不敢麵對生活,那還不如大大方方地麵對這個世界,麵對人生中可能出現的波折與變化。雖然我們做不到像彌勒佛那般笑對世間變化而不動心,但我們也能在變化發生時先去覺察自己的心,對自己的欲望或者恐懼有所節製,這本也是曆練出智慧的不二通途。

延伸閱讀:

大慈岩懸空寺:雙麵彌勒佛,一樣人生路

懸空寺,即是將寺院建築在懸崖、山岩之上,遠望去仿佛懸浮在半空中一般。在人們的印象中,似乎一提到“懸空寺”三個字,便會是在腦海中浮現出山西的恒山懸空寺,其實,在浙江建德市南還有一座懸空寺,有著“浙西小九華”的美譽,這便是享譽世界的大慈岩懸空寺。

據說,在元代大德年間,有一臨安人名叫莫子淵。不知他在夢中見到了什麼瑰麗無比的景象,我們也不知道到底是他心向淨土已久,還是本就應該皈依佛門,他因一場夢而離家別子,循著夢中指示而來到此地,以山石為現成材料,用心做刻刀,費盡百般氣力琢成佛像,並將其命名為“大慈”。想來是後人以此佛像而為山岩命名吧,“大慈岩”的名字就這樣流傳下來。千百年過去,任憑雨打風吹,山岩依舊聳立,石佛的麵容依然清晰。人們在麵對這巍峨卻又親切的麵容時,是否會一邊讚歎著大自然的神奇,一邊感慨著人類的智慧與勤勞呢?

其實我更覺得,與其讚歎人類的雙手與過人的毅力,倒不如將自己最真摯的敬意獻給人們對慈悲心懷與清淨世界的向往。當人們渴望世間充滿慈悲時,便會用他們的雙手雕刻出慈悲,用他們的心去尋覓慈悲。這慈悲能夠通過刻刀表現出來,也說明雕刻之人尋到了自己的那顆慈悲之心。或者說,是重新發現了自己那顆慈悲之心,因為我們的心靈,本來就具足著光明和慈悲。怎麼?是不是連你自己都沒有感覺到這種力量?那是因為我們日日被塵勞捆鎖,時刻想的是為自己爭取什麼,爭取多少,而不是為他人爭取什麼,爭取多少。但是,即便我們每天有這麼多妄念,我們心頭的慈悲與覺性還是存在的。它們的覺醒,隻是在等待一個契機。

我想,對於有些人來說,人生的重重苦難磨煉出了他們警覺的心性;對於有些人來說,眾生的苦難培植出了他們的慈悲。有人因聽經而悟道,有人因聖人言教而得果,自然也有人會因為鑿刻一尊佛像而結下善緣。

在大慈岩懸空寺,矗立著一尊天然立佛,號稱是“全國第一”,而在天然立佛的腳下便是雙麵彌勒佛了。這尊雙麵彌勒佛坐像,從東西兩麵都能看到其飽滿圓潤又充滿真實感的笑臉,仿佛人間的所有苦痛悲傷,在這張笑容麵前都失去了原本的苦澀。不管是今生還是來世,不論是彼岸還是此生,隻有笑對苦難之人,才能從苦難中超脫。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超脫苦海,這是眾生的心願。可究竟如何超脫苦海,卻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了悟到的大智慧。

雙麵彌勒佛,有著兩種不同的造型:麵對遊人的一麵手中拿著佛珠,口中念念有詞,究竟是要把什麼快樂秘訣傳達給世人,那就看各人的領悟了;麵對山門的那麵則是雙手攏在寬大的袍袖中,樣子十分憨然,讓人看了深覺心中釋然。

看來笑對人生、活得灑脫,原本就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境界。生命到底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鬥爭,還是一場怡神舒心的旅程,其實全看我們各自的心。清淨之人,哪怕身陷困境與糾葛之中,也依然能保留住臉頰的微笑,用綻放的笑容迎接人生中最深重的苦難,這朵笑容與釋迦牟尼夜觀明星而有所悟都同樣感人,同樣展現出心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