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增長天王,手中所持法器是一把利劍,它既象征著用智慧的利刃斬斷世間之煩惱,安心修行,也是在提醒世人,做事要利索果斷,不要拖拖拉拉。如果有人整天對你說這些大道理,恐怕你會煩死了,就像我一樣,離那些隻會講大道理的唐僧越遠越好。可是,這一尊尊造像卻在不動聲色中揭示出做人做事的道理,隻看你能不能悟到,這可真是極高明的說法形式了。
西方廣目天王,他的法器是一條神龍,象征著世間一切事物無不是在變化之中,變化是唯一不變的真理,所以佛家講“無常”,說“無我”,正是因此。可是,麵對變化我們不應驚慌,更沒必要恐懼,我們要做的,是用一顆靈敏的心去適應變化,唯有適應,才能從容。
還剩下一個北方多聞天王,他的法器是一把傘,表示“遮蓋”,可到底要遮蓋的是什麼呢?在這個瞬息變化的世間,總是充滿了種種誘惑,有些誘惑讓人心亂神迷,以至於忘記了自己此生為人應承擔起的責任;有些誘惑使人原本清淨的心中多了許多邪惡雜念,以致做出種種錯事,而自己也在心魔的圈子中不停打轉,找不到讓心靈停靠的地方,所以,不能抵擋誘惑的人,不僅自己會活得很累很痛苦,而且還把這種痛苦加在別人身上。可見啊,世間的誘惑要時刻提防,要保護好自己那顆本來清淨純明的心靈,不要被染汙了。
四大天王手中的法器就是在向我們說法,向我們揭示了一種生活態度。盡管塑像不會說話,不會行動,可他們固定不動的畫麵不就在昭示著一種修行法門嗎?當然,如果你隻是低頭想著應該往功德箱裏放多少錢才能滿足心願,你自然看不到這些“說法”的塑像了。
其實,對我們說法、開悟智慧的又豈止是這些造像呢?智慧源自於內心,但更是根植於生活中。佛陀所講的道理雖然精妙高深,但每一個佛理都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有覺性的人,他會認為生活中的一切、身邊的一切,即便再尋常,也可以給自己帶來啟示。
曾經聽友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求知若渴的青年,他特別希望勤奮學習,然後邁進知識的殿堂。他是如此地努力,以至於他做夢都夢見自己在跋山涉水之後來到一個地方,這裏有兩扇門,一扇門上寫著“此處通往學問的殿堂”,另一處則通往一間教室,那裏有高人在講課,內容就是如何抵達學問的殿堂。但是很遺憾,這個青年選擇了第二扇門。
我們總希望自己能在某個時刻、某個地方,接受到特別難得殊勝的啟示,或是尋找到人生的終極真理。我們總是隨著烏泱泱的人群來到傳說中靈驗稀奇的地方,希望在這裏有異乎尋常的發現。但是,我們在如此急迫而匆忙地尋找時,卻忽略了那些所謂的啟示與真理,原本就在生活之中,就在我們身邊。
比如,一個求財求富貴的人,他頭腦裏想的是用供品來獲得神佛的歡喜,從而賜予他財富,因此他全然忘記了站立在他麵前的佛像所代表的慈悲、寬容、淡泊行事。他看不到佛菩薩帶給他的啟示,他想的僅僅是那四個字“有求必應”,而完全看不見佛菩薩造像所表達出的人生態度和一種生活的方法。盲求瞎拜,無益於心靈的成長,也無助於生活的改造。
如果忽略了對生活的體驗,我們將失去一次次身心成長的機會;如果來到寺院隻是為了滿足欲望,那更是和心靈的解脫、智慧的覺悟背道而馳。靜靜地看一朵花開了又落,難道不好嗎?好好地品一杯禪茶,於茶水中覺察心靈的變化,難道不好嗎?來到天王殿,除了拜佛求神,再留意一下天王造像所表之法,思考一下他們所象征的人生態度,難道不好嗎?
如果人生真的是一場修行,那又何必行得如此匆匆?一步一步慢慢來,難道不好嗎?
剛柔相濟,慈威並施,是真慈悲
人們常把那些善良慈悲之人喚做“有一個菩薩心腸”,可知佛菩薩都是“善良慈悲”的,而大度、慈悲、良善,似乎也成了佛教的一種品格,成為人們對佛教道德觀的全部概括。
可是,佛門中既有慈悲心腸的菩薩,也有怒目圓睜的金剛、天王。剛柔並濟,這才是真正度人的好手段。一味慈柔,結果很可能是助長了世間的歪風邪氣,所以,還得有人站出來,拍拍自己的胸膛,用些強硬的手段,守護道場,守護佛法。
佛菩薩的慈悲對世間一切生靈敞開,可那天王、力士所表現出來的勇武強悍,也未必不是一種慈愛——如果能引得迷途眾生重歸正道,那麼金剛怒目又何嚐不是一種對眾生的愛護呢?見多了慈眉善目的佛菩薩造像,偶爾看一看威猛的天王,特別是留心一下他們的表情,或許你心裏會有另一番感覺。
在人們通常的印象中,出家人總是和和氣氣、待人慈悲,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不過在禪宗故事裏,倒是隨處可以見到動輒就喝罵弟子的禪師。當弟子有疑問時,他們不是高聲斷喝,便是一禪杖打來。不明禪意的人,往往會感覺這些禪師嚴格而苛刻,完全沒有一點慈愛的樣子。可是,在這嚴厲之中卻也有對弟子的關愛、對眾生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