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一步一如來,處處藏玄機(1 / 3)

很多時候,人們走進寺院,往往會驚歎於大雄寶殿內富麗大氣的佛像,或者對寺院內的古樹花木深有感觸,要麼就是對大殿的建築藝術讚不絕口,但是寺廟內的偏殿,卻很少進入人們的關注視野。作為寺院的一個組成部分,偏殿也用它獨有的形式起著表法的作用,不過隻是看你有心無心罷了。偏殿中隱藏的玄機,永遠留給有心覺悟的人去探索。

其實,寺院就是一個整體,雖然在功用上有正殿、偏殿之分,但在表法上,卻沒有高低分別。禪宗有言“眾生平等,心佛無二”,那麼可知,任何一尊佛像,任何一個殿宇,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不同的造像,不同的殿宇,都在用各自的形式向眾生宣說佛法,引領眾生卸下心頭的沉重而返還自心的清淨明澈。

因此,雖然被稱作“偏殿”,但人心不可偏,偏殿更不可輕視,更何況寺院偏殿通常是觀音殿和地藏殿,這兩位大菩薩與我們這個世間有著極大的因緣,一位是以大慈大悲、廣行方便而贏得人們的信奉,一位是因其舍身入地府、行大孝之事、度無邊眾生而受到十方諸佛的稱讚。

有些寺院的偏殿是伽藍殿、祖師殿,伽藍殿裏供奉著佛教的護法神,中間是印度國王波斯匿王,一左一右分別是袛園太子和給孤獨長者。這三位,在佛陀住世時作為佛法的擁護者,對於佛法的開展、僧團的建設都提供過極大的幫助,因此,這伽藍殿裏理應有他們的位置。當然,伽藍殿裏的護法神並不僅僅是這幾位,下麵將會有更為詳細的介紹。

在有的伽藍殿裏,供奉的並不是波斯匿王,而是身穿披甲的關公大老爺,他被稱為“武財神”。通常來說,在他左右兩邊還會各有一位猛將侍立。至於三國時期的猛將為何會出現在以清淨淡泊著稱的佛教寺院裏,這其中自然有一段因緣。或許你覺得關公大老爺那威武的氣勢與寺院裏莊嚴寧靜的風格不是很搭調,可他履行的職責與哼哈二將、四大天王並無太大差別,都是為了保護佛法、守護伽藍罷了。

常來寺院的朋友都知道,伽藍殿裏所供奉的通常是伽藍土地的守護神。作為擁護佛法的善神,伽藍菩薩通常身著一襲圓領長袍,袍子寬大,呈深綠色,胸前罩甲,威風中又透出華貴,讓人看後便對寺院淨土生起敬畏心,無論之前自己的心有多麼散漫,此時也斷不敢放肆,甚至都不敢大聲言語。

根據佛經記載,保護寺院道場的共有十八位守護神,這些善神於過去久遠劫來發大願心,願以神力守護廟宇和佛法,使其流傳世間,令眾生度化,使佛法不被邪魔外道所破壞。自唐宋以來,禪宗寺院就已經開始供奉伽藍神,但是我們也發現,很多寺院的伽藍殿中所供奉的並非是什麼比丘或大士,而是三國故事中的紅臉關公。

也許你會奇怪,為何佛教寺院裏要供奉一個曆史人物呢?他難道也是佛弟子嗎?

關公成為伽藍護法,是在唐朝之後了。民間流傳過這樣一個故事: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來到荊州,打算在玉泉山上建一座精舍。這一天,他正在閉目打坐,突然天地變色,一時之間陰沉昏暗,狂風怒號,淫雨不止,智者大師身邊還出現了許多妖魔鬼怪。他們獰笑著,恐嚇著,似乎想盡辦法要把智者大師趕走。這時候,關帝現身,隻見他帶領著手下一幹妖魔眷屬,變化萬端,那景象十分嚇人。

不過智者大師並沒有因此而膽怯,他斥責這些妖魔,並對他們宣說佛家六道輪回的道理,告訴他們,如果再不精進修行,就會永遠留在鬼道,永遠不能解脫。我們不難想出,一位瘦弱的僧人麵對張狂恐怖的妖魔時還能如此淡然自若,必然是有一顆充滿定力的心,同時又圓具著對萬物的慈悲。

在聽了智者大師的這番話之後,那些妖魔紛紛敗退,關羽更是誠心拜服在智者大師座下。登時,風雨驟停,碧空似洗。關羽向智者大師請求聞聽教法,並希望能成為佛門弟子,得到度化,成為佛教護法。這之後,關帝就與韋陀菩薩一起守護著佛門道場。

現在,我們依然能在寺院裏聽到每日早晚課念誦《伽藍讚》:“伽藍主者,合寺威靈,欽承佛敕共輸誠;擁護法王城,為翰為屏,梵刹永安寧。”畢竟,這位伽藍菩薩護法護教的功德,實在值得人們去感恩、去銘記。

佛家常教導世人,“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培植出世人的感恩之心,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安心生活的根本。在很多地方,有一個重要的節日叫“浴佛節”。這便是要我們記住佛陀對眾生的恩,佛家的修行實踐以知恩為開始,以報恩為終點。

微小如蟲蟻,也總有值得我們感恩的地方,更何況那些整日與我們相處的人呢。

在這個世界上,也總有一些人,我們終其一生不能與之得見一麵,但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些人自然也在我們感恩的名單之中。

事實上,世間的任何一個生命,任何一個存在,都對我們的生活有著影響,且影響有正有負。或許我們無法隨心改變,但如果我們始終是報以感恩的姿態,那麼終究也將得到一種充滿溫暖與善意的力量。

我想,伽藍殿的菩薩們想告訴我們的正是這樣一個道理。

比黃金珠寶更可貴的東西

大家已經知道,袛園本是給孤獨長者(須達多)布施給佛陀的一座精舍,可關於給孤獨長者得遇佛陀以及皈依佛陀的傳奇故事,或許就沒那麼多人清楚了。

據說,佛陀曾一度在王舍城的寒林中帶領弟子們修行,那時候,須達多因外出辦事而住在王舍城某位善心長者家中。晚飯後,須達多看到善心長者指派家中仆人忙裏忙外,好一番張羅,他很是奇怪,就問善心長者:“您這是要做什麼啊?莫非是有什麼貴客前來?”

這位善心長者說道:“你不知道吧。佛陀將要帶領眾位比丘們進城。我要把屋子收拾一下,以迎接他們的到來。”

須達多在第一次聽到“佛陀”的名字之後,感覺內心十分歡喜,就連身體上因為連日忙碌而產生的疲倦也消失幹淨了。他很想知道這位人人稱讚的佛陀究竟是何許人也,他與那些苦修的婆羅門有何區別?為什麼大家要這樣忙碌、盡心盡力地來迎接他呢?

懷著對佛陀的無限愛戴——這愛戴中還有許多好奇的成分,須達多沉沉地睡去了。在夢中,他仿佛來到了一個充滿光明的地方。那裏溫暖宜人,處處都是一派妙景,與世間的各種園林景色完全不同。不知過了多久,須達多感覺天已放亮,就走出房間,一直向著佛陀所在的寒林走去。可巧,佛陀走出房舍,就這樣,須達多與佛陀相遇了。

須達多向佛陀問候著:“世間最尊貴的人啊!您休息得可還好?”

佛陀微笑著回答:“淨居於涅槃,因此常安樂,愛欲不染著,解脫無束縛。善良的長者,若您也能調伏心中的怒火和嗔恨,放下貪求和執著,那麼你的內心也一樣會得到寂靜的止息。”

須達多第一次聽到如此精妙的道理,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歸附在佛陀腳下,接受了佛陀的教法。這之後,須達多帶著自己的家人開始了在家修行的居士生活,須達多的心靈旅程也就此拉開序幕。

當然,關於須達多(給孤獨長者)的故事還有很多,包括佛陀教化了他那位專好打扮卻嬌縱過度的兒媳玉耶女以及那個愛財如命、貪心無度的兒子。

給孤獨長者和他的妻子一心奉行佛法,廣做布施,可他們的兒子卻憎惡佛陀和出家僧侶。每次佛陀帶著眾位比丘弟子來到給孤獨長者的家中,長者的兒子總是避而不見,要麼就是跑出去吃吃喝喝。給孤獨長者心裏很是焦急,“哎呀,我的這個兒子啊,真不知道他以後會是個什麼德行!”這是他經常對人們說起的一句話。

這一天,給孤獨長者給了他兒子一百金幣:“你去竹林精舍,我要你守一天的戒。如果你做到了,這一百枚金幣就歸你。”長者的兒子喜不自禁,樂樂嗬嗬地就去了。可是,他在精舍裏,根本聽不進去佛陀給大家所說的佛法,他隻是為了得到那一百金幣。

過了幾天,給孤獨長者拿出一個口袋,那裏麵是一千金幣,對兒子說:“如果你能背誦出佛陀說過的一首偈語,這些金幣就全歸你。”給孤獨長者的兒子再度來到精舍,佛陀微笑著對他講說佛法,可大家都知道,這人隻是為了要得到父親的金幣,根本不是要開悟智慧。給孤獨長者的兒子本來很聰明,人們說過的話他從來不會忘記,可那天也真奇怪,佛陀講過的話,他竟然一句也記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