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把佛陀說過的偈語牢牢記下,長者的兒子隻得反複默念著佛陀說過的那幾句話。在這過程中,這年輕人似乎對佛法產生了一些興趣。他又反複默誦佛陀的偈語,竟多少地對佛教精義有了些許了解,而他也因此而證悟到初果。
次日清晨,長者的兒子乖乖地跟隨佛陀出門化緣,他心想:“希望走到自己家門時,父親不要當著佛陀和其他比丘的麵把金幣給我,我可不是為了這個才願意聽聞佛法的。”
給孤獨長者在供養了佛陀和眾位比丘後,便遵守先前的諾言,把裝著金幣的口袋遞到他兒子手裏。可出乎長者意料的是,他的兒子並沒有接受這袋金幣。
佛陀告訴給孤獨長者,他的兒子已經脫胎換骨,從內到外都煥然一新。因為他對自心靈性的關注、對眾生的慈悲令其成為尊貴的人,將來也必定是個得悟智慧的人。
原來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黃金珠寶更可貴的東西,你可以說那是靈心智慧,也可以說一顆堅定的求道之心,一種敢於承認錯誤的勇氣,一種對智慧人生的渴求。
不過,須達多的某個貪得無厭的侄子就沒有這樣幸運了。
須達多長者的一個侄子繼承了父親留下的千萬遺產。若他能老老實實地生活,那麼他也不會下場如此淒慘。這個年輕人揮霍無度,專事吃喝玩樂,從來不想如何經營生活,更不要說過清苦的修行生活了。他對路邊的乞丐看都不看一眼,每次有人向他乞討食物,他都冷冷地走過,從來不肯施舍一粒米、一分錢。
很快地,他花盡了父母留下的所有財產,在這之後他就開始厚著臉皮找到須達多,請他這個富有又善良的叔父幫忙。須達多盡管生氣,但還是給了他侄子一筆錢,並告訴他如何做生意,如何經營買賣。可是還不到一個月,須達多的侄子就把這筆錢揮霍一空。當他再次厚著臉皮來到須達多麵前時,須達多命人拿來更多的錢財。長者再沒有對他說起什麼教導的話,隻是與這個貪婪的侄子斷絕了關係,他希望能用這樣的行動戳痛他侄子那貪婪無恥的心,然後浪子回頭。如果他的侄子真能猛然警醒,從此好好做人,那麼須達多長者還是很歡迎他上門做客的。
此後,須達多的侄子還是頻頻來到他叔叔這裏。若他隻是想乞討一些吃喝食物,那麼須達多還是願意滿足他的願望的。可這個年輕人一開口就是要金幣,以至於須達多都不願意再見到自己侄子那張貪婪又懶惰的麵孔了。
在一個大雨滂沱的黃昏,人們找到了須達多的那個侄子。他的屍體已經僵硬,很顯然他已經死去多時了。須達多很是痛心,他把這件事告訴了佛陀,因為他對現在的這種結局感到很是自責。“我不應該把他趕出家門。”須達多對人們說。
佛陀慈悲地開示須達多,同時他也告訴大家,被貪婪欲望灼燒的眾生又豈止是須達多長者的侄兒那一個,睜眼看看這個世界上的眾生,很少有人能夠做到知足少欲。當他們的貪婪被外界的刺激撕開一個大口子時,他們對物質財富和感官欲望的追求就從來不曾止息過。即便他們明明知道刀尖上有蜂蜜,在舔食蜂蜜時會被鋒利的刀刃劃傷舌頭,他們還是會亂哄哄地一擁而上。這何嚐不是人性的一種悲哀!
須達多聽後更加堅定了求道修行的決心。他的妻子富樓那伽那自從聆聽過佛陀的言教後就深信不疑,她用一顆慈善之心照顧來到她家中乞食的出家人。須達多的兩個女兒如同她們的父母一樣,清淨自己的身心,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同時她們並沒有放下肩上的世俗任務,不論是持家還是理財,都做得很出色。當然,她們的婚姻生活也十分幸福。
在自己的兒子皈依佛門,成為僧團的守衛者之後,按理說須達多長者的生活應該更舒心了。可他最小的那個女兒,也是家中最有智慧的孩子,卻過早地去世了。這不能不說是一件讓人傷心的事情。
須達多這最小的女兒雖然很有智慧,但她總是喜歡依賴外境來增強自己的快樂感受。她會覺得外界的一切都影響著自己內心的安寧——事實上,她正好本末倒置了。內心的力量能夠影響外境,也能扭轉那些叫人不喜歡的境遇。這樣一個有智慧的人,卻總是把自己的快樂與否建立在外境是否合自己的心意上。所以,當她看見兩個姐姐的婚姻是如此幸福,而自己卻遲遲遇不到真正心愛的男子時,她就開始抑鬱、悲傷,她開始不習慣與孤獨寂寞相處。盡管之前的她那麼聰慧,佛陀所講的道理一聽便能明白。
漸漸地,須達多的這個小女兒開始不思飲食,日漸消瘦,最後竟然在絕食中一命嗚呼。須達多全家人都傷心不已,他向佛陀求教,為何這麼一個善良聰慧的女孩子會早早地離世。佛陀告訴他,即便再聰慧的人,如果不能克服一種“依賴”的習氣,那麼他的生活依然不會幸福,他的人生也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狀態。
須達多的小女兒,正是死於自己製造出來的一種與“欲望”和“依賴”有關的障礙。
其實不止是須達多那聰慧的小女兒會被自設的障礙吞噬掉性命,多少現代人也是在追逐欲望、尋找依靠的過程中漸漸地把容易變化的世界看做一成不變,認為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因而把自己的全副身心都寄托在外境之中。我們忘記了,或者說壓根就沒有意識到,把容易變化的事物作為自己的心靈依靠,還說這樣能給自己帶來安全感,顯而易見,這個事情根本就不靠譜兒。但是,還有那麼多人口口聲聲地說:“我的錢太少了,我沒安全感”,“我的伴侶不聽我的話,我掌控不了對方,所以我沒有安全感”。妄圖事事都要掌控,最終的結果便是自己一無所有——愛情、財富,我們都帶不去,但是我們卻要為了它們整日裏煩惱不堪。你有權利追求愛情,也有權利創造財富。但是,如果你真的感覺到這些東西帶給你的不是幸福而是焦慮,不是快樂而是痛苦,那麼你為何不想想,是不是因為自己對它們太過執著了,是不是因為自己的掌控欲念,或者說一種稱作“我執”的感受太過強烈了呢?
過於依賴——不管是依賴某個人,還是依賴某個外境、某一件事物,這本身也是一種需要淨化的習氣。當我們把內心的欲望投射到外境上時,我們就會對外境產生過多的執著,我們一定不要把自己內心的渴望和希求強加給外境。外境如何,都有它原本的麵目,而我們的內心所能依靠的應該是一種更為堅實的力量。
佛陀告訴我們,這種力量的來源在於我們自身,而所謂修行,正是要尋找這種力量,在找到之後又不斷增強它的一個過程。這樣的力量,有人稱之為“出世間的智慧”,有人稱之為“般若”,不管名相如何,都不能過於執著。這種力量無非是對世間真理的準確掌握,然後還能嫻熟地運用在世間的生活之中,而不是口中空談而心不能清淨、圓滿、自如。
須達多的小女兒若能明白這些,她必定會像她的那兩位姐姐一樣生活得坦然而幸福,而絕對不是因為苦等不到愛情而早早地逝去。
守護好一顆真心
在佛教經典中,曾介紹過有十八位伽藍保護神,即美音、梵音、天鼓、巧妙、歎美、廣妙、雷音、師子音、妙美、梵響、人音、佛奴、歎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觀,這十八位善神合稱為“十八伽藍神”,具體經文我們可以在《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中找到。這些善神的職責是什麼,至今我也沒搞清楚,我隻知道,這些神靈不僅保護著伽藍道場,而且還護佑著善心人。於是,我便對他們更多了一份親近的感覺,乃至一種敬佩感。
在進入山門後,也許你因為走了很多路,實在是太過疲累而無心考證這些善神各自的職責到底是什麼,而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這些伽藍保護神也僅僅是在後世的繪畫、雕刻中,但不可否認的是,任何一種世間善法,都會因其義理的精深而博得眾生的歡喜和恭敬。連諸天善神都能被佛法感化而皈依佛門,以自身的神通力護持佛法,那麼世間的人們呢?他們是否也像故事中的善神那樣,信奉佛法,如理而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