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一步一如來,處處藏玄機(3 / 3)

世人接近佛法,總是有著不同的因緣。有人是因為難以麵對人世間的種種變幻而遁入佛門之中,希圖給自己一個心靈安慰;有人則是因為沉迷在佛法的博大精深的哲理之中,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對人生做一番思考、對佛學義理做出研究;還有人呢,是受夠了生活中的各種磨難,每每想到自己的命運為何如此諸多波折時,總覺苦不堪言,便由衷地發出“人生皆是苦”的喟歎,並因此而隱匿於佛門,隻願在佛陀的慈柔目光中尋找一絲安寧,讓自己擺脫世間的各種苦難。

不論是哪種因緣,其實都不能算錯。人們希望得到一個永久的庇護,這難道有錯嗎?人們希望避開外世的嘈雜,讓內心趨於安寧,這難道有錯嗎?你可能會因為“害怕”而接近佛法,或者因為“有所求”而來到寺院。而對於修行者來說,他們更渴望在佛法中尋得一種智慧。這種智慧可以讓我們的人生煥然一新,從此我們變得堅不可摧。因為我們心中的智慧足夠讓我們看透足夠世界的表象,從一種毫無覺察的幻境中走出來。

正如同伽藍神保護著清淨道場一樣,我們也要保護好自己純淨的心。守護好自己的純明的心,守護好每一個善念,破除每一個惡念、邪念。在人生的修行路上,這些還隻是很初步的練習。當我們想要降伏外在的敵人、對手時,倒不如先降伏自己的心;當我們希望外部環境安寧、圓滿時,倒是真應該先讓自己的心圓滿、安寧,充盈起豐富喜悅的感覺。

有時候我在想,其實人生的道路又豈止是千萬條,每一條路上都會有不同的景色。也許你會領略到冰凍嚴寒,也許你會感受到春光明媚。可不管是哪條道路,我們在欣賞風景時也要留意腳下的崎嶇和不平,不要讓這崎嶇和不平消磨了我們對人生美好前景的期盼。所以,護持好我們的心,守護好我們的善念,這是何其重要啊!隻有這樣做,我們在麵對人生道路上的崎嶇與泥濘時,才不會滿腹牢騷、怨天尤人,甚至因為做出讓我們自己後悔終生的事情來。更何況,我們隻有護好自己的心,才值得那些善神們守護好我們。這個道理與“隻有一個人愛自己、善待自己,才能得到他人的愛與善待”很是相似。

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相原本以它們本然的樣子呈現在我們麵前,慈悲人看到的是祥和,淡泊者看到的是清淨,好爭者看到的是急功近利,殘暴者看到的是殺伐征戰。有什麼樣的心,就會看到怎樣的世界;有什麼樣的心,就會決定自己未來的人生之路應該如何走下去。到了人生的緊急關頭,我們自然也可以祈請有一種什麼力量來保護我們,可是,如果我們自己心中沒有善念,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守護好一顆真心,那麼又該去哪裏得到安寧呢?

延伸閱讀:

保國寺:大殿內的奇謎說不盡

保國寺位於寧波市江北區的靈山半山腰上,寺院就在每日的雲霧中半露半顯,仿佛是一淑女名媛想要探出頭望一下自己園外的風光,卻又擔心自己的姿容被無心的人看去。所以,除非是行到寺門口,不然真是很難見到寺院的半點影蹤。

當你沿著山路,一路小心地走著,在雲霧沒有散去之前終於來到保國寺的山門前,你會慶幸自己沒有因為懶惰而錯過這樣一處莊嚴淨土。

保國寺有著悠久的曆史。相傳還是在東漢光武帝時,有位名叫張意的驃騎將軍,他與獨子張齊芳隱居在此地。佛教傳入中土後,他們父子二人舍了房宅,修建起寺廟。因為是在靈山山腰,所以這座寺院最初是叫“靈山寺”的,之後又改作“保國寺”。

讓保國寺遠近聞名的原因並不完全在其年代久遠,建築頗具特色,保國寺大殿內更有各種謎團,使得這座千年古寺更多了幾分神秘感。

據說,保國寺大殿內蠹蟲不入,飛鳥不棲,蛛不結網,梁不積塵。千百年來,人們都在探索其中的原因,可千百年過去了,這謎團非但沒有解開,反而因為眾說紛紜的解讀,更讓人費起心思來了。

有人說,這大殿內的主要建材是黃檜木,這種木材多生長於我國台灣及東南亞一帶,它獨有一種芳香氣味,使得昆蟲鳥類都不喜歡,更不願接近,所以啊,那蠹蟲和飛鳥都避開大殿,就連蜘蛛都不想在殿內結網。可是,我們不禁要問,這種獨特的氣味能保存千年都不揮散嗎?

更有人提出這樣一種說法:大殿內的佛菩薩顯靈,以至於這些飛鳥蠹蟲都不敢過來。可是,佛家慈悲為懷,連一隻小小螻蟻都要愛惜,又怎麼會狠下心來驅逐那些鳥蟲呢?可見,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隻不過,這“顯靈”之事倒頗能引來人們的關注,也更合乎人們的口味。於是,一代代地傳下去,竟把保國寺內供奉的佛菩薩說得神乎其神,這就吸引了眾多善男信女前來朝拜。

每一天,寺院內都是香火鼎盛;每一個到這裏來的人,都滿懷著希望,希望自己的心願能在佛菩薩的加持下早日實現。多少年過去了,人們當初許下的心願是否真的得以實現,這就不得而知了。不過,能在這樣一個清靜靈秀的地方走上一走、拜上一拜,將心頭積壓的煩惱統統拋開,也是很不錯的感覺——當然,這是對那種無所貪求的人來說。

讓我們想一想,當自己懷著一顆極其虔誠的心來到大殿,麵對著那些端嚴神聖的佛像的時候,你可曾想到,其實佛菩薩並不是在說:“你希望擁有什麼?都告訴我吧,我會幫你實現願望的。”這不是阿拉伯神燈,也絕不會跳出一個燈神對你說:“你的一切願望,我都能幫你實現。”佛菩薩真正想對我們說的是:有求皆是苦,既然求也未必能得到,何必一定要執著於自己的那麼一點貪求,而不去輕鬆地經營自己的生活呢?

如果你能聽到佛菩薩對你說的這句話,或者,類似的這樣的內容,也許你又會問:“哎呀,我該如何經營啊?佛祖,我對自己的前途很是擔憂啊,我的人生一片渺茫啊,求您慈悲幫幫我吧。”

可是,說不定佛菩薩也如你一樣在納悶兒,你自己的人生你都不甚明了,你還能指望別人來幫你嗎?佛家本就有言,“命自我立”,每一個人的命運其實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沒錯,佛菩薩是人間導師,他們用無比的慈悲心度化眾生,可眾生到底也要自證自悟,通過修行來化解那心頭無數的煩惱,迎來一個嶄新的人生,這樣才好啊!所以我說,不要把佛菩薩的慈悲愛護當成自己“懶漢思想”的借口。天助自助者,這個道理放在哪裏都行得通。從山門一路行來,靠得是我們自己的那雙腳,從昏昧無明到光明智慧,靠的是我們用心去修行。佛菩薩會指點給我們如何覺悟智慧,可不能代替我們去做。在禪宗中更是講求“一念頓開”,這個心念可沒人代替你頓開。

佛陀把修行之道指給了眾生,至於如何走,那就要眾生自己去親身實踐一下了。在修行的道路上,沒人可以替代我們;在決定人生方向的問題上,也是如此。

你走進大殿,跪下身來,一叩一拜,若心中隻是想著要禮敬這位人間導師,那至少你還收獲了無比的莊嚴。可若你心中全是謀算、全是欲望,你的跪拜無非是想換取佛菩薩的垂憐,用你所謂的“信仰”作為滿足你欲望的交換,那麼,注定你會失望。倒不是說佛菩薩會遠離你,其實他們從來不曾遠離任何一個眾生。而是你自己已經找不回自己的本來模樣,你離那個清淨無比的自己已經越來越遠。待貪求欲望包裹住你本心的靈光,你將會越活越累。

“淡泊資禪味,清涼養道心”,保國寺大殿內的佛像在曆經人世變幻之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便是淡泊的人生不一定非要無所欲望,無所追求,無所擔當,隻要你能把握好那個限度,再加上一顆勤於修行的道心,那麼你的負累注定是要比別人減輕很多。心頭的累,焉知不是素日裏貪欲過重?一旦你明白,凡事隻要盡力而為就好,不必爭強好勝,更無需機關算盡,那麼你的人生方向就已經可以把握在自己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