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今世今生與過去、未來相互交錯,淨土佛國與凡塵世間相互連接。這裏是大雄寶殿,是一座寺院的核心建築,也是眾多信士最為重視的一個地方。在這明耀跳躍的燭火中,在這飄逸著清香的鮮花中,有人來尋求安寧,有人來感悟智慧。不論是跪倒也好,起身也罷,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姿勢,都充滿了一種敬意。哪怕你就真的是為了世俗之事來到此處,你也終將收獲滿心的清淨圓滿。
整個世間的變遷在這裏都已經停滯了。這裏隻有慈悲、喜悅、善心,這裏充滿了“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得心中火自涼”的韻意。多少人於此處找到了人生之旅的意義,多少人在這裏覓得了圓滿生活的真諦。對於我來說,我則在這裏尋找那個最本真的自己,最自由、最快樂、最灑脫的自己。
作為寺院中的正殿與核心建築,大雄寶殿中供奉著本師釋迦牟尼佛。這裏是僧人們朝暮修學佛法的地方。每天清晨,“當當當”的鍾聲響起,僧人們穿戴整齊,來到大殿裏。也許外麵的天色才剛蒙蒙亮,也許這正是一年中最冷最凍人的時候,也許大殿外麵細雨紛紛,勾起人們思鄉的情懷。可是,這些都被擋在了大殿之外。誦經聲中,什麼對家鄉的思戀、對酷暑嚴寒的畏懼,都化為烏有。
在大殿裏麵,隻有莊嚴和清淨,還有一顆顆虔誠的心,一顆顆懷著天下眾生的心。悠長的誦經聲響起,一字一句,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很難言說,但是,每一個字音裏都釋放著無限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穿越時間與空間,泯沒沉痛和歡喜。
記得在黃梅四祖寺,那天我起得正早,便立在大殿外聽師父們在殿裏誦經。洪亮的聲音穿透了厚重的大門,那聲音一直落在我的心上,久久不散——是的,我也著相了,我對於這誦經聲生起了一種執著。但我喜歡這誦經聲,因為它能讓我的心靈頓時充滿喜悅與安然。
大殿裏,哪怕是普普通通的供桌或擺設,你都會感覺它們莊嚴無比,似乎有了靈魂與生命,它們和著僧人們誦經的節奏,跳動著,舞動著,以一種與昨日不同的全新姿態告訴世人:來到這裏吧,給自己的心靈安個家!
在大雄寶殿裏,細心的人可以注意到釋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種姿勢,這三種姿勢,其實也各有說法呢,當然,這些是我後來才知道的學問。
第一種,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之上,這種手印名為“定印”,表示一種禪定狀態;右手伸直下垂,這叫做“觸地印”,表示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過去的生生世世為眾生而犧牲了自己的一切。這些犧牲,唯有大地能作證明。這種姿態的造像,便是“成道相”。
為了眾生的平安喜樂而犧牲自己的,其實在這個世間有許多。他們不是要做給誰看,也不是要讓曆史存留下自己的什麼功勞。很可能他們是在一些特定的時刻,慈悲心被喚醒、被觸發,自己用慈悲成就了別人,同時圓滿了自心、成就了自我。
所有這一切,唯有大地默默知曉,因為這些都是在堅厚的大地上所做的事。
第二種,依然是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屈指做環形狀,這種手印名為“說法印”。顯然,這種姿態的造像便是“說法相”,表示佛陀說法時的姿勢。
第三種,佛陀取站姿,左手下垂,右手屈臂上伸,這是“栴檀佛像”。據說是佛陀住世時,印度優填王用栴檀木按照佛陀的容貌身形所做。左手下垂的姿勢名為“與願印”,表示能滿足眾生的願望;右手上伸名為“施無畏印”,表示能除眾生一切疾苦。
在一些寺院的大雄寶殿裏,我們可以在釋迦牟尼佛的左右兩邊看到各有一位比丘,一年老,一年輕,他們同是佛陀的弟子。年老的那位是迦葉尊者,較年輕的那位是阿難尊者。佛陀涅槃之後,迦葉尊者繼續帶領種比丘參悟佛法。
有些寺院的大雄寶殿中供奉的並不是一尊佛,而是三尊,而且這三尊佛的容貌幾乎沒有差別,隻是他們所結手印不同。根據大乘佛教教理,這樣的造像用以表示釋迦牟尼佛的法、報、化三身。
中間的那尊是法身佛,也名“毗盧遮那佛”,表示在一切法界,佛教的真理即是佛身,宇宙萬法也是由此佛而出。在佛教密宗中,把法身佛稱做大日如來,視為至高無上的本尊。
法身佛的左邊一尊,那是報身佛,名“盧舍那佛”,表示在證悟絕對真理之後而獲得的佛果,所顯示的是佛的智慧身,
右邊的這一尊是應身佛,也稱為化身佛。佛為教化眾生,總會根據不同眾生的根機而變化所現之身。他隨緣住世,以慈悲心和大智慧成就世間眾生,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隻是用微妙的佛法澆灌眾生幹涸的心靈。
化身佛即“釋迦牟尼佛”,說起這尊佛,想必大家應該不陌生了。就是那位出生在迦毗羅衛國的太子。也許世人很難想象,這位出身高貴的悉達多太子,為何舍棄榮華和尊位,離開愛妻與幼子,而一定要選擇那世間最苦、最難行的道路呢?
曾經,他也是個享受著宮廷奢華生活的英俊王子,可是宮廷裏的舒適與安逸並沒有讓他沉湎下去,反而讓他更深切地感受到窮苦人的無助、老病弱者的痛苦。宮廷中的悉達多太子永遠是孤獨而寂寞的,因為再動聽的歌聲、再出眾的美色、再充足的財寶,都隻是更增添了他心中的苦悶與憂愁。
落寞或是繁華,不過是物質世界在瞬息之間的轉變,何必因為世間之無常而忽喜忽悲呢?大雄寶殿裏的佛陀,告訴人們的不僅是圓覺智慧的高妙精神,也在奉勸世人:莫要被短暫的快樂遮蓋住無限的靈性智慧。滿眼傾城春色,終究也不過是過眼的繁華,恰如春去秋來,一切都在轉瞬的變化之間。
大殿之中,佛像靜默。可我們知道,佛陀不僅以言示教,他也在以身示教,而這也正是後世人們尤為感佩他的原因。
有些大殿所供奉的三尊佛像並非是三身佛,而是象征著三個不同世界的佛。中間的那尊,是釋迦牟尼佛,掌管著我們這個世界。右邊的那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沒錯,就是淨土宗所崇敬的那尊佛。他端坐於蓮台上,雙手交互相疊放在足上,在掌心中有一蓮花,表示接引眾生來此淨土世界。左邊的一位則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他結跏趺坐,左手持一缽盂,表示甘露,右手持一藥丸,或者是手持尊勝訶子果枝,也有的藥師佛造像右手垂下,做接引狀。在一些畫像上,藥師佛通身顏色為藍色,明澈透亮,莊嚴非凡,使人一見便頓感無比清涼,心中熱惱頓時消解。
這三尊佛合稱為“橫三世佛”。在佛像旁邊通常有兩位菩薩造像。立在釋迦牟尼佛旁邊的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侍奉於藥師佛身旁的則是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站在阿彌陀佛旁的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六位大菩薩是三位佛的上首弟子。
既然有橫三世佛,那麼自然就有豎三世佛,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端坐在正中的為釋迦牟佛,是現代佛;坐於東邊的為過去佛迦葉佛,西邊的那位便是未來佛彌勒佛。
也許你會感覺這樣的排列很是陌生,因為大殿中最常見的是“橫三世佛”,這種“豎三世佛”的造像卻比較少見。
在有些寺院的大殿中,隻供奉著一尊毗盧佛,他是三身佛中的報身佛像。毗盧佛端坐的蓮台為千葉蓮花,在每一張蓮瓣上,都可見一尊小佛,這是應身佛釋迦佛。《梵網經》中有言:“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花台,周匝千花上,複現千釋迦,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
可見,這一隻蓮瓣便代表了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整個蓮座代表的就是廣大無垠的華藏世界。那麼它有多大呢?佛說,虛空有多大,這華藏世界就有多大。華藏世界除了我們所在的娑婆世界之外還有極樂世界、勝蓮花世界等等。雖然“世界”很多,但無非是名相上的區別而已,在法性上卻是沒有任何分別的,我們沒必要在名相上打轉,畢竟,那隻不過一個虛妄的概念而已。
有位朋友看到人們恭敬地對佛禮拜還很不理解:“為何人們都在對著木雕泥塑的造像禮拜呢?”實在地說,這禮拜中也並不一定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求。人們禮拜佛菩薩,自然是他們值得眾生這樣欽敬。他們的慈悲大愛便是灑在人間的陽光,能夠照射到世間的任何一個角落、照射進世間任何一個眾生的心中。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便是“佛”。這就是說,一個真正圓滿的人,不僅是自心的圓滿,行為上的圓滿,而且他也能通過種種方法成就他人、圓滿他人。但是佛菩薩並不會把眾生的覺悟全部歸功於自己,他們想到的隻是把自己獲得覺悟的方法告訴大家,“看,像我這樣思考,像我這樣做,像我這樣行,你們的心靈就能解脫”。佛是大覺悟者,但他並沒有因為自心已經圓滿就舍棄掉眾生。
其實,“覺他”並不是佛菩薩的“專利”,覺他的範圍也並不是隻局限於幫助他人獲得心靈的覺悟。但無論怎樣,我們都必須先做一個完善而圓滿的人。誠然,世間萬物沒有十全十美的,但我們可以努力使自己變得完善——從心念、思維到行動、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