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私無我,才能無懼無畏,一旦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我們的生命之光才能真正地明亮起來。世間多少人,修行是為“我”,成道是為“我”,就連有人問他修行的原因,他也離不開一個“我”——“我要此生成就,我要解脫心靈上的煩惱”。自然,我曾經也是這樣——現在似乎要比以前有些進步了,不過不大。自覺與覺他,並沒有什麼截然的先後順序。不能自覺,覺他便隻能是空談;不能覺他,那自覺又有何用?
在生活之中也是這樣。我們自己有所成就,也應該用自己的力量去成就他人。當我們把自己的成就完全歸功於自己,把自己對他人的幫助完全當做是自己的功勞時,那還真是始終脫不了對“我”的偏執,煩惱也隻能更多罷了。
如何了卻那個“我”?那就隻有不斷否定舊有的“我”,每一天都讓自己向完善、圓滿的智慧生命不斷靠近。佛菩薩就是這樣一路行來的。
佛菩薩成就了別人,也圓滿了自己。而我們,隻有先去做一個圓滿完善的人,然後才能談如何去覺悟、去踐行。如果自己都不能做過完滿的人,還如何談得上“覺他”呢?拜佛,也算是對自己的一個提醒吧:人身難得,人生苦短,是要如同行屍走肉一般地過活,還是要不留遺憾地走完人生路,全看自己的心如何把握了。
地獄或天堂不在身外,而在心內
深紅色的大門,高高的門檻,一進門抬眼便能看到高大莊嚴的佛像。他們微微地笑著,雖然不能再走得近些,把他們臉上的表情看個仔細,可從大殿裏祥和的氣息中我們總能感受到佛祖對眾生的那種大愛。他是個真正的覺者,覺者不會把自我與他人生硬得隔開,也不會把塵世與淨土做個明確的分別。覺者告訴我們,地獄或天堂不在身外,而在心內。
梁上懸掛著經幡,不時地,還有縷縷清香飄來。這種香氣讓你斷定此時此刻此地,你已經遠離了俗塵中的雜事,即便是在走進山門之前你還在為工作業績焦慮,或者因為不怎麼融洽的人際關係而苦惱,可一旦來到這裏,你就會發覺,紅塵之外別有一番美好。
這裏是大雄寶殿。悠揚的唱經聲飄進你的耳朵,落定在你心頭,你的心頭端坐著一尊佛。實際上,你的心就是一尊佛,隻不過平時你的精力全放在日常瑣事上——並不是說日常瑣事阻礙了我們的修行,而是說,我們有時候並沒有體認到,處理瑣事就是一種修行,越是不起眼,越是零碎,越是讓人厭煩,這時間反而越是覺得漫長,正好,這時間也可拿來修煉內心。
不要覺得零碎的時間、瑣碎的事情,就一定會成為生命中的困重。也不要對生活裏的挫折和坎坷抱有過多的恐懼感。所有這些無非是一種經曆而已。修行是發現當下的真實的我,這個“我”不會深陷在流轉不息的雜念裏,也不是平常所見的那副小肚雞腸的模樣。這個“我”能夠如實地接受當下發生的一切,不去逃避,也無所希求,自由地接納,自由地處理。也正因如此,這樣的“我”,才是真正安靜平和的。
這種境界,雖然不是輕易就能做到,可這世界上還是有人做到了,成就了。這個人就是佛陀。他具足無上圓覺智慧,他降伏了邪魔外道,給人們指明了修行之路。因他能夠包容萬有,所以被讚為“大”,因他善於降伏外道才可稱之為“雄”,大雄寶殿裏,他含著微笑端坐在中央。
那麼,這位釋迦牟尼佛給人們指明的修行解脫之路是怎樣的呢?
佛陀對眾生說,“你的生命由你自己主宰”,不論你現在過著怎樣的生活,你都有權利選擇以後的生活如何。你的心呈現出怎樣的狀態,你的人生便會相應地出現變化。
這個道理顯而易見,為什麼那些心態平和,充滿善念和慈悲的人,他們即便身處貧困也依然能樂嗬嗬地過好每一天?他們的人際關係良好,身心健康,你可以笑他們“沒見過世麵”,但一個人活得是否快樂幸福,與見過什麼世麵有必然的關聯嗎?
如果你問這群人:“為什麼你每天都過得有滋有味,很快樂、很開心的樣子?”
我想他們不會說出“生命正能量”之類的話,他們也許隻是笑著望望你,告訴你,他們心裏很少會有妒忌、算計、抱怨、嗔恨之類的念頭,他們的話語是那麼的樸實無華,以至於你聽了他們的話後會在臉上露出不屑的表情。
但是,他們會繼續對你說,他們最初的時候完全是出於“害怕”的心理才讓自己做好事、存好心的。因為他們怕自己那些不怎麼良善的念頭和行為會給自己帶來殃禍。可漸漸地,他們發現存好心、做好事,確實能讓自己內心很快樂。後來他們又學習到如何克服自己性情中的不良習氣,比如怎樣控製憤怒和衝動——哪怕一點點這樣的習氣都不能殘留下來,這是他們要做到的目標。然後,他們還了解到如何觀察世間萬物的成住壞滅,並從這種觀察中生出一種智慧來。因為有了這種智慧,他們能夠控製住內心多餘的欲念,不貪求什麼,但也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積極而精進地把握每一天的光陰。
這些人姓名各不相同,但他們有個共同的稱呼,“修行者”。
如果你願意,你也可以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有人把旅行當做修行,有人把艱苦勞作當做修行,有人說“我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但求自己內心安穩”,他們覺得這也是修行。
所謂修行,不拘形式,但看自心。你選擇旅行,那是因為你希望在旅程中遇到真善美的東西,遇到那個真正完美、真正充實的自己;你選擇艱苦勞作,是因為你曉得唯有“身心合一”才能給生活增添更多的快樂,讓人生充滿真實的意義;你選擇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內事,誠心誠意地對待每一個眾生,很好,這確實是能讓內心真正安穩、踏實的好法子。
佛陀從來沒說過“死亡就是解脫”這樣的話,他對眾生說,跳出欲望的束縛,自由地接納萬有,而不是根據自我的執著而判斷出好壞分別並執著於這種分別。
貧窮就一定是不好的嗎?或者一個人飽嚐寂寞孤獨,就一定是痛苦的嗎?若你執著地想,這就是很痛苦的事情,那麼你的內心時刻都會被這種痛苦包圍——而這種痛苦就是你自己加諸到自己身上的。這一點很重要,卻經常被我們所忽視。於是這種對“自我執著所造成痛苦的忽視”就成為了我們深陷煩惱、不可出離的最大原因。
怎樣做,才稱得上是“不執著”?《善夜經》中有言:“過去之法不應追念,未來之法不應希求,現在之法不應住著。若能如是,當處解脫。”對過去之事不加追念,對未來之事不做奢望、希求,對現在的境況不去貪著、分別。若是真能這樣去做,那便是不執著,當下就可讓心靈輕鬆解脫。
人生的束縛全在於自我的執取。有些人,隻執取好的東西;可有些人卻不論好壞都要執取,比如怒火、仇恨、暴力、煩惱、各種過度的欲望,等等。以前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人啊,萬不可淪為欲望的奴仆!”現在,不得不加上一句:“人啊,切莫因為執著那些變化無常的東西而傷了自己。”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對那些無常變化的事物而牽動心靈的寧靜,那麼你便成了當下覺悟的那個人,也就是——佛。
從有相到無相
當你跟隨者心靈的指引來到佛殿裏,以恭敬地心望著麵前高大威嚴的佛像時,你一定不會忽視掉佛像前擺放的各種供品。鮮花、佛燈、水果,清幽的香氣飄散在大殿裏,明晃晃的燭火舞動在佛像前,所有這些都仿佛是要把你引領到一個安靜又祥和的地方去。
看著供桌上那許多供品,你可以讚歎也可以驚奇。不過要記得,佛前供品也有著許多學問,每一種供品都有著特殊的內涵,都在向我們表示佛法教理。
比如佛前的杯中清水,象征著身語意的清淨。而且水是很容易找到的,你不需要花高價去購買,也不需要做什麼殺生造業的事情,在供水時人家也不會生出吝嗇心。用很普通的東西去供養佛陀,隻要發心純正那便可以了。
佛陀告訴人們,水有八種特性,這八種特性分別表示了八種吉祥。
水之涼性,表示執守戒律、一心清淨。當然,如果我們能把自己多餘的欲望過濾掉,我們的內心也會無比自在。
水之清澈,象征眾生心中原本的清明智慧。
水之輕柔,是向眾生展現身心之健壯。每一個眾生的心靈原本潔淨而充滿能量,你或許不知道,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喝下水,我們感覺喉嚨裏很清爽、舒服,這是在告訴我們,做人應該語言美妙,說善語,出善言,而避免說傷害他人的惡言惡語。
水很柔軟,表示眾生的意念應該以柔順為佳
清澈幹淨的水是沒有味道的,這說明修習佛法可以幫助眾生清除一切身心障礙,獲得完善圓滿的智慧。
水很甘甜,表示修行之人應享百味食
水能養胃,這也是很重要的一種特性,表示修學佛法的眾生因心靈清淨、常存善念而身體健康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