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得心中火自涼(1)(3 / 3)

禮佛供佛,但看初心,我們的心若能時刻像水一般清淨而平靜,則每時每刻都生活在禪意之中。清淨又平靜,那便是寵辱偕忘,波瀾不驚的人生境界。誠然,人這一生之中哪裏就能避得開災難禍亂,即便安安穩穩地度過一世,可是各種挫折波動也是常有的。

內心脆弱的人,總喜歡抱怨,一遇到挫折和坎坷就會怨天恨地,仿佛自己便是人世間最不幸的那一個。抱怨越多,對外界環境的對抗就越深,最終傷害的到底還是自己。該承受的一定要狠下心去承受,這世間的種種事情來到我們身邊,無非就是讓我們經曆的,而經曆隻是一個過程,不是目的。

也許你會說,嗯,人世間的各種經曆就是為了磨煉我們,這個就是目的了。

其實,你錯了,世間萬事對我們心靈的磨煉也是一個過程,而其最終目的便是教給我們徹底真實地做自己,得到一種心靈的覺悟。這種覺悟才是真正的目的,而這種覺悟的力量也是驚人的。

除了在佛前供清水,鮮花也是經常能看到的供品。每次看到供桌上那些紅紫黃白各種顏色的花朵,總是會想起佛經故事裏所說的“天雨寶花”的場景,無數鮮花從半空飄然而落,那種香氣一定也不同塵世的吧!這香氣之中散發著慈悲、光明、智慧,這香氣不僅能抓住我們的嗅覺,還抓住了我們的心。沒有覺性,或者覺性不夠的人,會執著鮮花的香氣,執著它們的美麗。

於是,原本很好很莊嚴、美到極致的場景反而阻礙了人們的心靈開悟。

將鮮花供於佛前,象征著一種美好,一種莊嚴。雖然鮮花的香氣終有一天會消散,鮮花的美麗總有一天會凋謝,可這段承載了美好心願的時光卻作為一種表法的手段而點醒了無數心懷苦惱的眾生。佛法即是心法,當我們看到莊嚴、美麗,散發著縷縷香氣的花朵時,總是能觀想到諸佛菩薩的端正光明之相,並由此而生起無量的歡喜心、清淨心。若是能因了這個發心而不斷修行下去,利益眾生,那麼這些供於佛前的鮮花縱便枯萎,也自然留一段馨香在人間,留一份美好在眾生心田。

供養鮮花本也是為了莊嚴我們自己的內心,莊嚴清淨的道場,這是一種利益大眾的事情,所以在選擇鮮花時也有一些事情需要注意,比如一定要選擇那種“色好、多香、柔軟、細滑”的鮮花,這樣的鮮花供養在佛前才能讓大眾生出歡喜心,一份喜悅一份吉祥,都在這其中。

可是,在欣賞佛前盛放的鮮花時我們也不要忘記,這花朵,無論它多麼地鮮豔美麗、香味美妙,它們總有凋謝的時候,或早或晚,或是頃刻敗落,或是能綻放個把天,總會枯萎,慘敗。你不要見了那枯萎慘敗的花朵就覺得厭棄,要知道,我們的人生也是這樣子的。

何不仔細想想,在我們風華正茂時,我們對人生做過多少期盼和憧憬。年少時,我們向往愛情,總想找個相愛的人,然後執子之手,長相歡好。但是在經曆過歲月變遷之後,誰還會真心地去為對方已經衰敗的容顏而熱烈歌頌?

再想想我們對富貴功名、名利地位有過多少追逐?在過往的歲月中,我們又是懷著多少不甘心和各種迷妄心於焦慮不安中度過了本該輕鬆寧靜的生活?

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自己當年拚命追逐的不過是瞬息即逝的東西,就好比那些鮮花一樣。人這一生是如此匆匆,我們忙著看外麵的美景,卻忽略了莊嚴自己的心靈;我們忙於精心算計,卻忘記人生的有限性。從呱呱墜地到命將止息,從青春綻放到容顏殘敗,你若細細想來,不過就是朝夕之間而已。

這個道理,世人何曾不明白,可願意於寧靜淡泊中安穩生活的又有幾個?

所以啊,若是你見了佛前鮮花盛放的姿態,也不妨想一想它們枯萎殘敗時的樣子。你會想到,人生既有絢麗綻放的時候,就會迎來徹底衰敗的那一天。那蹣跚而龍鍾的老態何曾是你少時候能夠想到的?可如果你想到了,那麼你便也心靈開闊了——人生不過若此,爭奪什麼,執著什麼,渴求什麼,即便你得到了,也無法讓時光逆轉,逃脫生命終會逝去的結果。

小小一束鮮花竟然能對我們演說出如此多的人生哲理,但這些道理也隻有真正有心的人才願意聽,願意思考,願意打碎舊的自己,給自己製造一次新生。

寺院裏、佛像前經常可以看到嫋嫋升起的香霧。佛香,表示的是一種信願,當我們聞到香氣,看到佛香上燃著的火花,就應該從內心提起要修學戒、定、慧的信念。

佛前燃燈點燭也是一種象征。燈燭不停地燃燒著,他們所發出的微弱光亮卻給人們帶來光明和溫暖,雖然這力量很微小,可奉獻自我的精深卻值得我們效法。如果現在提到“舍己為人”,可能有人會輕蔑地一笑,然後回敬道:“這是什麼年月了,還講這麼不切實際的話。”可是,如果沒有了其他眾生,那麼我們自己又該如何生存下去呢?

世間的一切眾生就好比是海中的浪花一樣,一朵浪花激起了另一朵浪花,但浪花的生起和消滅,都不過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不論浪花以何種麵目顯現,都與大海是本性同一的。我們與其他眾生也是一樣。那浪花便是個體,大海好比眾生。浪花的出現隻是時空因緣中的一個現象,十分的短暫。對於這個短暫的時空現象,智慧的人不會執著地認為這就是“我”,或這就是“別人”。因為他們知道,心中一旦有了分別便生出煩惱萬千。

同時,這佛前的燭火燈光也代表著光明與智慧。一個人若是沒有了智慧,便將永遠聽由無明業力的擺布,沉陷在痛苦和煩惱之中,一時一刻也不能獲得心靈上的清淨自在。

這個世界就像是夢境一般,既絢爛繽紛,又變化多端,讓人難以捉摸。在有智慧的人看來,既然這外麵的景致不是永恒停留的,那麼就珍惜它,在當下細細地欣賞它。或許,這景致並不是自己所想見到的,或許這景致不僅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反而還會讓自己見了之後就心生厭煩。沒有智慧的人在咒罵這個世界,抱怨這個世界,而有智慧的人卻在想:“哪怕這個世界帶給自己的全是坎坷與折磨,自己也應該好好去欣賞,把心靈與這世界相融。”

明耀的燭光不斷地閃動、跳躍,這份光明也給眾生帶來歡喜和希望。燭光倒映在不同眾生的眼中,不同的人,其所見、所思、所悟、所想自然也是不同。愚癡的人想到的僅僅是這燭火很明亮,卻絲毫不能喚醒心中沉睡的靈性。而追求覺悟、渴望過上有靈性的生活的人,卻會因為跳動的火燭而想到生命的躍動,想到如何堅強地跨過生命的寒冬,想到如何以一己之軀去服務眾生,想到讓自己成為一個充滿熱量的人,溫暖自己,也溫暖別人。

很久以來,我們為了滋長所謂的幸福與快樂而在世界各處忙碌著、追逐著。人們追逐著物質的豐富和欲望的滿足,若是適度,本也無可厚非,可過度地索取終究不能讓我們真正快樂起來。看一眼那閃動的燭火,這佛前的燭火自然沒有空中的太陽那般光芒耀眼,可佛前的燭火卻也一樣地給人們帶來光明和希望。它在用一種動態的方式向人們表法,告訴眾生,物質世界變化的是那麼快,人生的時光又是如此的短暫,千萬要把握好自己的生命,不要浪費了它,不要等到了生命的終了才開始後悔,悔恨自己在青春年少時隻知道追求那些帶也帶不走的東西,而忽視了對心靈的關注、對覺性的領悟。

隻要我們放眼看看身邊那些為了滿足過度的欲望而犯下滔天大錯的人們,看看他們在生命終了時那雙充滿恐懼和悔恨的眼睛,你便會明白,在這個世間,真的再沒有什麼比內心安寧來得更重要。心安,生活便安樂。心安寧,你就不會有怨恨,不會在嗔怒中做人做事,所以你自然不會結下冤家。你不懷著嗔恨和貪欲,這個世界便已經對你張開了雙臂,用愛來迎接你。

內心生出一分安寧,世界便多一分和平;內心生出一分慈悲與愛,你的人生注定會充滿意義。跨越了小我之愛,摒棄掉仇恨,我們就不會有恐懼。沒有恐懼的生活,真好!望一眼那不斷閃動、跳躍的火燭,佛說,你的心靈此刻便已安寧。

說完鮮花和燭火,我們在來聊一下佛像供的各色水果吧。以水果供佛不在於多,也不拘是什麼種類,但看供養者的心是否真誠恭敬,是否懷著對眾生的慈悲大願。以水果供佛,不僅表達著人們對諸佛菩薩的感恩心和恭敬心,同時這也是一種表法。佛前水果代表著普勸人們修善因,得善果。所以佛前所供的水果象征著“果報”。說起“果”,很自然地你會聯想到“因”,有果必有因。

比如,那些供在佛前的水果,若是在供養之後,趁水果還很新鮮便取來分給大家一起食用,這就是一種善因。而你所得的善果或許不是什麼中個大獎幾百萬,而是得到了營養,有一副好身體,這個善果其實也不錯。可不要把那供佛的水果放到腐壞然後又拿去丟掉,這樣實在太過浪費了。佛像不需要吃飯吃水果,這供養的水果其實也是另一種的布施,誰需要誰便可以食用,這豈不比把水果供成爛泥又再丟掉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