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會在心底生出疑問:佛門常說不能“著相”,《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既然如此,為何要供養佛像呢?讓人們供養佛像,這豈不是“執著”於一尊木雕石刻的偶像嗎?
供養佛像有這樣兩個含義。一是報恩。佛門認為,這個世間的一切眾生對我們都有恩德,這話可真是不誇張。喜歡旅行的朋友,我想會比較深有感觸。你盯著地圖擺弄半天卻也找不到行進路線時,你因為迷失方向而焦急不已時,你頭疼腦熱、身體不適時,總會得到別人的幫助,或多或少。
好吧,如果你不是一個喜歡出門的人,或者沒必要出門,你隻喜歡宅在家裏,看喜歡電影,聽喜歡的音樂,讀喜歡的書籍,但是,如果沒有其他眾生的工作,你如何能欣賞眼前的畫麵?如何能聽到悅耳的音樂?又如何在文字中馳騁想象?而眾生對我們的恩德又豈止是這些呢?而對我們恩德最大的,便是父母、老師。沒有父母的生養,我們自然也不會存在了;沒有老師的教育,我們不能明白事理,沒有知識文化,活著也如同死屍一般。
佛菩薩同樣也是我們的老師,佛陀更被譽為“天人師長”。是他們的教誨,成就了眾生的法身慧命,是他們在辛苦地度化世人,化解眾生心頭的熱惱。沒有佛法,我們便無法安頓身心;沒有佛菩薩的教化,我們如何解脫痛苦,獲得安樂?以花果供佛,這是為了感恩他們,憶念他們,如同我們每年過的“教師節”那樣,感念這些心懷慈悲的人天導師。
供養佛像的另一個意義便是以佛陀作為我們修行的榜樣,這多少有些“見賢思齊”的意味。不要意味佛陀是神靈,也不要把他當成能夠左右我們命運、賜予我們禍福壽夭的主宰者。佛陀早就說過,每個眾生都是他自己命運的主人。佛也是由凡夫修成的,他與眾生有何差別?如果有,那麼便是悟與不悟。
每當我們走進大殿,望見端坐含笑的佛陀,可不要先想著求他給我們帶來什麼。修行是為眾生,但也可以是為自己,你就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修行,是為了生命更加美好,而不是索取更多的東西,用這些物質來填充我們空虛的心靈。
每一天,我們麵對佛像時,如果我們僅僅是想著給他上柱香,供些供品,讓佛菩薩滿足我們的各種心願,那麼這與等價交換又有什麼區別呢?當我們來到寺院裏,不論是麵對那綿綿不斷的香火,還是各種各樣的佛前供品,如果我們不能有一顆美好而充滿善念的發心,那麼任何佛像或供品都隻能是對這位天人導師的一種褻瀆。他不需要人們用所謂的供品來“討好”他,而佛門也不是眾生花些錢來買個心理安慰的處所。
我們向佛菩薩學習,不僅是要學他們的慈悲,學他們的智慧,更是要學習他們存心立願,這種胸懷可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後來的磨煉,通過真實的修行才能得到的。
所以,當我們在工作、生活中陷入人際麻煩時,想想佛陀是如何修忍辱行,如何發慈悲大願的吧。我們所經受的一切,其實也不過是修行之旅上的小插曲而已。若是把人生看得長遠些,說不定我們還要感謝自己當前所經受、過去已經受的種種磨難呢。
佛是我們學習如何做人的榜樣,那麼供品便是學習的工具,起著表法的作用。一個有心人,他不會在意寺院中熙熙攘攘的求福祈願的場麵,反而會把目光鎖定在表法的佛像、供品上。寺院裏的一切一切,無不向人們講述著道理,有些關乎做人做事,有些關乎修行覺悟,你認為來一趟寺院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願,你跪拜在佛像前是為了求東求西。可我要告訴你,人的心願是無法滿足的,因為人被無明遮蓋了慧眼清心,各種願望聚合在心底,那不就是個無底洞嗎?無底洞何時能夠填滿?
或許你會說:“我來到佛前,不為求取功名財富,就想求個內心安寧,求個身心自在,無所牽掛。”可是這些又哪裏是能求來的呢?若是可以在某一天求來,那豈不是說也會在某一天失去?真正的身心自在、了無牽掛,並不是求佛求菩薩就可以“求”來的。我們在做事情時認認真真去做,就好比用畫筆塗抹著自己想象中的世界一樣。在描繪的時候,我們關注著自己的畫筆,關注著自己的念頭,用心畫好每一筆。事情做完了,圖畫畫好了,我們心中能坦然放下。如此甚好,這才是自由自在。老實地說,佛像前供奉的什麼,都是有相有狀的物品,可我們要覺悟到的智慧卻是無相無形的。從有相到無相,生命必然要經曆一個轉變。
唯有無求,方才身心自在。對於我們來說,很多時候心若安好,人生才是晴天。
淨土在心頭,修行在人間
在走過那許多的寺廟禪院之後,我不禁在想,塵世的苦,塵世的煩,是不是隻會在寺院的晨鍾暮鼓中才能消融殆盡?可是,我卻從來都沒有想到過,所謂的塵世與那傳說中的淨土,究竟有著怎樣的區別。
有人說,淨土就在自己心上,隻是我們從來不曾看見。
有人說,淨土在哪裏?其實遙不可及,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描繪出自己想像中的淨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還有人說,淨土啊淨土,隻有死後才能去到那裏。當然,隻有良善的人才有這個資格。
到底是心被塵世所迷,還是心本就沾染了塵埃,這個問題一直被人們探討著。偉大的人間智者佛陀曾說:“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性,但以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可見,人們的心靈天性就是清淨而無染的。
隻是人們太過盲目地追求著一些東西,他們偏執地以為自己不斷追求的東西是對生活完全有益的,於是,人們用兩隻手拽著自己想要的一切:財富、欲望、名利、地位……他們的一雙眼睛看不到自己的內在世界,而完全被外麵那些不怎麼重要的東西層層包裹起來。直到人們覺得累了,痛了,在欲望的苦海裏掙紮得厭倦了,他們才又回想起,哦,原來自己還有一顆心,是完全歸屬於自己的,而外界的那些東西,並不是自己此生忙碌的目的所在。
要知道,真正能讓我們感覺疲累或放鬆的主宰者不是你的上司、老板,也不是你的工作、家庭,而是我們那顆心。這也正是我們一直不自覺的。
我們總是幻想著,在天之盡頭,某個神聖的地方,有那麼一個法力無邊的人,他能幫我們解除心靈的痛苦,把我們從疲倦和困重中釋放出來。而且更了不得的是,這個人能滿足我們的一切願望,比如,有求就要有應,有願就要實現。求得越多,人們心中的掛礙也便越多,痛苦也便越大——小的心願實現了,總會有更大的願望;好的願望應驗了,又希望不怎麼良善的願望能夠應驗。
人們來到寺院拜佛求佛,有多少人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那些心願,而並非是來安然放下自己的欲求和追逐呢?佛陀告訴我們“放下”,放下生命中沉重的負擔而挑起人生中應盡的責任,可是,世間那麼多人,卻是放下責任而偏執地要撈取那些帶不來也拖不去的東西。
每一天,我們都在感歎著自己生活的艱辛困苦,羨慕著、嫉妒著別人的命運遭際。當你抱怨造化弄人,對自己與他人的巨大差距心生怨恨時,你究竟有沒有想過,其實這人生中的各種際遇並非全是天意造化如此這般,而你完全沒有一點兒主動權。佛家有言,心念變,世界變,人生命運變。
所以說,每一個人的命運都在自己的心念上掌握,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世外淨土,而每一個人便都是這淨土世界的主人。當然,你有權利選擇讓自己的心安頓在清淨祥和的世界裏,也有權利選擇一個混亂暴力的世界。每一個人是自己心靈的主人,可是很少有人能夠控製住自己的心念,不能斷絕那紛亂的念頭,不能清除那些充滿憤恨與暴力的念想。甚至在大多數時候,我們被別人操控了情緒的悲喜,卻不自知。
我們所處的世界,其實就是自己內心的投影。你不能理解焦慮滿懷之人為何每天都愁鎖雙眉,你也不能理解貪婪慳吝之人為何總是會與人為敵。對於許多人來說,他們都活在自己製造出的妄念之中,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事情是,他們自己並不知曉,甚至知道了也毫不在意。很多人往往把自己的想法認作真實,把這個因緣聚合而成的世界認作永恒不變的事實。他們給自己的心靈套上了無形的枷鎖,反過來卻埋怨這個世界讓他們不自由。
記得在某座寺院的大殿門外,有位滿臉倦容的香客。通過交談才知他千裏迢迢來到這座寺院,隻因他聽說這裏香火鼎盛,十分靈驗,便從老遠趕奔過來,希望能在這裏圓滿實現自己的心願。其實他所求的無非是要過上更好更富裕的日子。確實,這沒有什麼不對的。因為我們也經常有這樣的念想:真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
可是,我們現在的生活就不好嗎?或許我們正在被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所困擾;我們正在因為薪水太低而發愁未來的生活;讀書的人在考慮著如何尋求更好的出路;已經工作的要麼想著加薪升職,要麼想著跳槽走人,無非是為了獲得更多關注和利益。
我們一遍一遍地否定當下的生活,而偏執地認為自己現在的日子如何如何不好過,隻要求過神佛就一定能有所轉變。請注意,佛是覺悟的人,他不是神,他也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但他卻已經獲得了無上的覺悟。他告訴我們的道理很簡單,這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無常是唯一不變的真理。同時,他也告訴我們,自己的命運始終由自己來掌握,因此,人是自由的——隻要他願意沿著佛陀指明的這條路努力地踐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