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得心中火自涼(2)(2 / 3)

對於世間眾生來說,妄念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大家對自己憑空製造出的每一個心念都認作真實。如果這心念充滿了慈悲,充滿了博愛,那麼倒也不會給生活造成什麼困擾。可世人所執著的心念偏偏全是與憤怒、嗔恨、貪婪有關。

難怪有人說自己找不到淨土呢!他們用一塊黑布遮蓋住了自己原本純淨的心靈,用各種欲念填充空虛的生活,而不想做出絲毫改變。我們有太多太多的個人偏見,用這些偏見去認識這個世界,自然無法得到圓滿的真相。

世間眾人沉溺在妄念之中無法自拔,而他們卻對生活於禪悅安寧之中的人們嗤之以鼻。當一位修行多年的朋友對別人說他一直生活在淨土之中時,還引來了許多嘲諷。那些人在譏諷他:“你既然在修行,為何你不去出家?”

若心中有太多牽絆放不下,出家又能如何?況且,人自出生開始,便也踏上了漫漫的人生修行之路。所謂修行與宗教無關,這是一個生命尋找真我的漫漫征程,也是一個生命不斷覺醒,乃至發現本心真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對付的敵人隻有一個,那就是妄念,或者說,是我們自己,因為妄念也是由自己製造出來的。

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看來此言不虛啊!

很多時候,人們也在考慮如何擺脫妄念帶來的困擾,從妄念的控製中逃離出來。可有些人半途而廢,有些人卻咬著牙堅持下來。是的,這並不是一條輕鬆就能走完的路。這不是你穿著草鞋,手拿拄杖,一步一步地慢慢走來,就可以走到心中向往的佛國淨土。

所謂妄念,其實是對外境所生起的各種念頭。這些念頭是因外境而生,自然也會隨外境而滅、而變。在我們沒有戀愛時,心中對愛情充滿了各種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我們在年少時總幻想著有朝一日會找到一個真正喜歡的人,然後對這個人很好很體貼,兩個人牽手走過百年人生路。可一旦我們品嚐了愛情的果實,不管它是甜是苦是酸是澀,我們心中的愛情理念都已經與當初不盡相同了。受過情傷的人會痛罵愛情是騙人的東西;求愛而不得的人會灰心喪氣,認為愛情與痛苦是孿生兄弟;在愛河中沐浴甜蜜的人用最優美的筆觸描繪愛的絢爛與偉大。

同樣的一種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你不能說他們的感受都是錯的,但你更不能說他們的感受就都是完全正確的。在這些感受中都有各自的偏執存在,都不能揭示出事物的真相。所以,別人的這些言論沒必要完全相信,更沒必要去執著。你隻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不斷生起的智慧去觀察、去思考就好。

不去糾結那些妄念,它們自然不會擾亂你的心,你自然能很輕鬆地找出人生的方向和出路。所以,你會活得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真正能做到不去糾結妄念,卻不是嘴上說得這麼容易了。我們不僅要對整個世界有一種無常的認識,而且還要清楚,自己的意識,自己的心念,也是無常的。因此,你不必為剛才自己忽然生出的憤恨而擔驚受怕,隻要你將妄念轉變過來,便是正念。當你因某人的言論而心生憤恨時,你能馬上意識到這個心念的危害性,這就已經是覺悟的開始了。然後,轉變它,在內心中瓦解你的妄念。

如何轉變?如何瓦解?其實方法很多,這些方法都出自於佛家智慧,而我們隻要記住一點,這個世界本來就充滿了不確定性,它不能被我們所掌控,因此它如何變化,都可以說是虛幻的。世間萬物的存在性也不過是一種相對與相待,知道這一點,我們也就不會鑽牛角尖地要在不確定中尋找依托,在不穩定中渴求永存。

一旦你覺知到物質世界本來是這樣變化無常、轉瞬即變,那麼,你還要執著於它,就真的是自找痛苦了。稍微有些常識的人都明白,我們無法握住空氣,也不能攥住流水,外部的物質世界就是這樣。

再去看看我們的情緒,好或壞、歡喜或惱恨,還不都是與外境有關?別人說過什麼話,做過什麼事,不論對你有傷害也好,有幫助也罷,都隻當是一種記憶就好,是記憶就總會有過去的時候。為了記憶中的事情而糾結萬分,這是多麼愚癡的一種做法啊。就好比我們經常把夢幻中的事物當做真實存在著的一樣,這些都隻不過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

記得佛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說是從前有個十分富有的長者,他有一座華麗的大房子,可這間房子卻隻有一扇門。這一天,高大的房子突然失火,大富長者先逃了出來,卻發現自己的三個孩子並未逃出。原來他們隻顧著在房子裏做遊戲,絲毫沒有覺察出自己已經身處險境。大富長者急紅了眼,就對孩子們大喊道:“我這裏有羊車、鹿車和牛車,坐在車子上可有意思了,你們還不出來玩兒嗎?”三個孩子一聽有這麼好玩兒的東西,便爭先恐後地從火宅中奔跑出來。

對於貪玩的孩子來說,他們並不知道身陷火場是多麼危險的事,在孩子們的眼中隻有遊戲。可我們不也是如此嗎?我們身陷於欲望之中不肯出來,隻知道尋歡作樂,並把貪圖享受作為快樂人生的唯一資本,卻不知道這享樂原本是一種苦,更是一種禍。有人為了追求刺激而縱情聲色,有人為了享受生活而不惜把別人的財富占為己有。到頭來,他們真的快樂嗎?

或許你會說,唉,看看那些食不果腹的人吧,他們沒錢沒地位,豈不是更苦?

那麼,被仇恨、貪欲、無知、嗔恚、妒忌所包裹著心靈的人們不是更苦嗎?看起來,他們過著光鮮的生活,可毒素卻不斷蠶食著他們內心的清明,光鮮刺激的生活並不能帶給他們安全感,甚至還助長了心中的焦慮、恐懼和不安。

有人說,其實他自己也明白人生中有各種苦,可沒辦法,出離不了啊。放不下精彩的遊戲,也放不下自己追求很久並已經到手的東西,比如金錢、美色或社會地位,等等。在人性之中,確實存在著真善美的因子,但也充滿了貪婪和惰性。世界上那些虛幻不實,變化多端的事物都在誘惑你、腐蝕你,而等你發現自己被欲望的猛獸吞吃掉時,再想回頭卻已經太晚了。

對於那些發現世界永恒變化才是人生真相的人來說,他們起初對未知事物也是充滿恐懼感的。可是,一旦他們覺察出恐懼感對於自己改造生命絲毫無益時,就會轉而去尋求新的方法。如果因緣適當,說不定他們就會踏上尋求內心寬坦任運的修行解脫之道。

當人們真正地接觸到修行解脫之道時,他們便對世界的喧囂繁華失去了興趣,無論是美色還是愛情,金錢抑或名利,都對他們再沒有半點兒吸引力。以前那種如獵狗追蹤獵物般貪求外境的事情,此時在他們看來毫無意義。

不要覺得,這些修行人看破了紅塵,活得很沒意思。他們隻是不再對紅塵如此這般地盲目迷戀、執著而已。他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已經鍛煉出了定力,外界的刺激和誘惑,絲毫不會影響到他們。

若你以為,修行就是遠離塵世,那麼你就錯了!如果你不能讓自己在喧囂中安靜下來,那麼不論你到哪裏,內心都是一片嘈雜。不要認為,淨土就在天之盡頭,或者在死後的世界,若你能安頓好自己的心靈,你所在的任何地方便都是淨土,都是天堂。

事在世間做,佛在人間成

過去,總以為佛家講因果、講三世、講輪回,不過是為了躲避今世的煩擾,而給自己找一個平衡心理的借口。在尋找來世幸福的過程中,我們假裝視而不見生活中的磨難,用看破標榜著自己的麻木。

直到走過三門,進得寺院中,方才知曉,麻木不是修行所要的結果。真正的修行,也絕對不是要我們無視人世間的疾苦,而是要用一顆慈悲的心去包容萬物,化解一切。縱然人生中有許多崎嶇坎坷路,當我們用禪心觀照那許多挫折時,才真的想明白,看清楚,外境如何不過是心的映現。

修心,心正了,事兒也順了。這便是最實在的修行。用智慧改變生命,用無念代替雜念。這可不是要人們個個都去遁入空門。當然,有些人入了空門,也未必能拋去心頭的煩惱;有些人雖身在紅塵,卻也能活得自在快樂。

修行,無關乎形式,而隻注重內心。身在塵勞也好,心在世外也罷,追求心靈的寧靜坦然並不是說一定要脫離世俗生活。佛菩薩都沒有貪戀淨土的美妙莊嚴而不辭辛勞地來世間度脫眾生,那麼我們就更沒有理由一定要跑到一個什麼世外桃源去閉關,從此之後就完全隔斷了與塵世的關聯。

外部世界並不是阻礙我們獲得平靜安樂的敵人,隻有偏執和欲望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降伏的敵人。修行不是逃避,不是在我們遇到了什麼難以解決的問題和挫折之後去選擇躲開麻煩。有修為的人往往是迎著挫折和困難坦然自若地走上去。遇到幸運的事情他們不會得意忘形,遇到挫折困苦也不會輕易地放棄人生。

隻想著依靠清淨的環境以使自己的內心達到安寧的狀態,這是多麼自私而可笑的事情啊!有些修行者試圖逃開一切可能傷害自己、讓自己的心靈產生煩惱的事物,這本身就已經偏離了修行的意義。我們來到寺院,可以是為了欣賞它的建築,也可以是為了朝拜佛菩薩,對他們表示感恩和崇敬——不過,這還不是最重要的目的。當我們拜倒在佛菩薩的塑像麵前時,那也是一種交流,你可以說是與佛在交流,但其實是你在與你自己交流,小我與大我的交流,真心與妄心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