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一病一味藥,同歸清淨身(1 / 3)

祖師殿主要是供奉僧寶的地方,因為他們興建道場、廣行度化,自然值得人們追思,所以建造殿堂以為懷念,也表示後人的敬仰。這些祖師們修行經曆不同、所傳法門亦是如此。可不管他們歸屬於哪門哪派,所傳法門有著怎樣的不同,說到底,不過是應機教化,對症下藥而已。“一病一味藥,同歸清淨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祖師再怎麼用心,修行也要靠自身。所以啊,人們最怕有惰性,一有了惰性,便把心靈的安寧、人生的快樂全部寄托在外界,殊不知,修行就在生活之中,而生活的主角卻是每個人自己。

修行靠自身

在一些寺廟裏,不僅供奉著諸佛菩薩、金剛天王,而且還供奉著佛教宗派中的一些祖師,祖師殿裏所供養的僧寶大多是開辟道場或者複興道場的大德。作為大雄寶殿的配殿,祖師殿與伽藍殿東西相對。對於禪宗寺院來說,於大雄寶殿之西側作為祖師殿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布局,其實在其他宗派的寺院中往往也能見到這樣的布局。

不同的寺院,所供奉的祖師也不相同,因為他們各自隸屬於不同的宗派傳承,所以,在禪宗寺院裏多能見到禪宗中土初祖菩提達摩的造像,而在達摩祖師的左方則是六祖慧能大師,右方是慧能的三傳弟子百丈懷海禪師,這兩位禪師一位將禪宗“頓悟成佛”的理念發揚光大,一位建立了影響禪林千百年的叢林製度。也有些禪宗寺廟裏供奉著禪宗中土六位祖師,即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而淨土宗寺院所供奉的多為淨土宗大師,例如北方佛教的發祥地——北京紅螺寺內就供奉著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際醒祖師和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

雖然在不同宗派的寺院裏所供奉的祖師像並不相同,可其實佛門之內是沒有門戶高低之分的。正所謂“一病一味藥,同歸清淨身”,即便修行法門不同,宗派見解不同,但總還是殊途而同歸,不同的修行法門也隻不過是針對不同根器的修行者罷了,這其中沒有什麼高下之別,所以真正的修行者又何必執著於門戶之見呢?

即便不同根器的修行者所選擇的道路有所差異,可到底還是為了還內心以清淨,開悟智慧,度脫眾生,讓自己活得自由,也讓他人活得幸福。路不一樣,選擇哪種交通工具也是隨自己的愛好,可到底大家要到達的目的地總還是一致的,所以,爭執個什麼勁兒?《金剛經》裏說得好,“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即便不是同一宗派,供奉別宗祖師造像,這也在情理之中。

在天津著名的古刹大悲禪院,就有弘一法師紀念堂和玄奘法師(法相唯識宗的創始人)紀念堂。

來到大悲殿西側偏室,便可看到弘一法師紀念堂,門前掛有一塊金字匾額,乃是龔望老居士所書。“弘一法師紀念堂”七個字以漢隸書寫,那種渾厚深沉的感覺與弘一法師飄逸隨性的性情似乎不太搭配。不過再仔細地去看,反而覺得正是因字體的渾厚沉穩,凸顯出弘一法師深厚的佛學素養。

紀念堂內有徐悲鴻先生所畫的肖像畫複製品,畫像前為一桌案,上麵供有弘一法師的銅像,他盤腿而坐,表情藹然,安逸而慈祥,莫說人間看不到真佛,現如今眼前看到的這位就是——雖然那隻是一尊銅像。

這裏除了有今人所作的傳記、年譜、詩詞文章等,還有許多文獻資料,盡管是影印件,但也十分可貴,每天來這裏瞻仰懷念弘一法師的人為數並不少。

在大悲殿右側,與弘一法師紀念堂相對,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師的紀念堂。紀念堂內供奉著法師繡像,一進門迎麵就可看到。供桌上有尊一米餘高的蓮座金塔,以此象征這裏供奉著法師的靈骨。

廣州市的華林寺有著將近一千五百年的曆史,最初它的名字叫“西來庵”,是菩提達摩東渡來華登岸的地方。華林寺祖師殿裏供奉的就是中土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不過如今的這座達摩堂是現代人為了紀念達摩祖師而重建的,或許殿堂裏少了一分古韻悠揚,但是一樣的莊嚴清淨,是個修養身心的好所在。

達摩堂坐北朝南,堂前一副對聯寫著:“東土禪宗傳妙法,西域寶甸辟華林”,想當初這位遠道而來的得道高僧與崇信佛教的梁武帝話不投機,便獨自來到少林寺,於是就有了“麵壁九年”、“隻履歸西”、“一葦渡江”等富於傳奇色彩的佛教故事。

在大殿北牆的正中間位置,有一白色石基,上麵供奉著達摩祖師塑像。但看他身著袈裟、右腿曲起來,左腿成跏趺坐,那神情中雖然有幾分慈悲端嚴,可更多的卻是看淡塵世變化的灑脫和曠達。

來到大雄寶殿,我們心中滿是敬畏之感,而走進祖師殿,我們則多是懷著對佛門大師的敬仰之情。曆史上那些高僧,不論是莊嚴端正,抑或是曠達灑脫,或者是憨然平和,或者是機鋒智巧,盡管形容各異、性情不同,但他們都於行住坐臥之中顯示出修行的機要和法門。這些祖師的一言一行也凝聚著深刻的佛學思想。如今我們來到祖師殿,是否也能透過祖師們的造像而悟到佛門通透的智慧和厚篤的慈心呢?

真的,這如何去悟、悟到什麼,就要看個人造化了。

一花開五葉,蓮花處處開

那時是在靈山法會上,大梵王方廣以一朵金色婆羅花獻給佛陀,請求釋迦牟尼佛為眾生講說佛法。釋迦牟尼佛收下了這朵花,但他卻默默無語,隻是以手拈花,環視眾人。法會上的人們猜不透、也悟不破佛陀的本意,他們隻能麵麵相覷,隻能在心中暗自嘀咕,卻說不出個道理,也不敢隨便說話。

佛陀的上首弟子摩訶迦葉卻做出了與其他人完全不同的表現,他注視著那朵閃耀著金色光芒的花朵,微微笑了。佛陀於是告訴大眾:“我這裏有洞見真理的法眼,得證涅槃境界的妙心,證悟到無上智慧、照見實相的法門。這種法門不需要通過文字來獲得,因此我不立任何文字,在九教之外別傳一教,現在我把這法門傳給迦葉了。”

這是佛經上的一段記載,也是禪宗的最初起源,而“拈花一笑,以心傳心”的典故也因此而流傳下來。迦葉因為悟到了其中禪機而成為印度禪宗的初祖,傳到菩提達摩那裏是二十八祖,而達摩來到中土之後就成了中土禪宗的初祖。

禪宗尊菩提達摩為初祖,這便是“一花”,而“五葉”則指的是禪宗後來發展形成的五個宗派: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法眼宗和雲門宗。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傳法給二祖慧可時,曾留下一首偈語:“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後人推想,這可能是達摩祖師對禪宗在中土未來發展情況所做出的預言。

在禪宗之外,還有一個佛教宗派對人們的影響極為深遠,這便是淨土宗。說到淨土宗的著名寺院,那可真不少,江蘇吳縣的靈岩山寺,頗具江南風韻;黑龍江大慶市的果成寺,雖然地處寒冷,可發音聲聲,不絕於耳,真是莊嚴了冰雪世界,溫暖了世人心田;還有那中國淨土宗的發祥地——廬山東林寺、以及麗水青雲寺、東天目山昭明寺等等。

東晉時期,高僧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建立蓮社,普勸世人一心專修能往生淨土的念佛法門,因此淨土宗又被稱為蓮宗。隻不過,那情景莊嚴的彼岸世界倒不一定是我們死後才能去的地方,我們的內心,也需要時刻清淨它、莊嚴它,讓它消融掉仇恨和嗔恚,喚醒慈悲與智慧。

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裏,確實有太多的痛苦和煩惱,這些壓抑著我們心靈的東西卻也並不一定非要通過改變外部環境來得以瓦解。心上的痛苦,還要靠心靈的救治。當一個人的肉身有了病痛時,大家會說:“你去看醫生吧。”但是,肉身上的病痛容易療愈,心靈上的疾病就難以治愈了。

如果說,佛菩薩是那治病施藥的人,那麼我們自己也不能完全被動地等待他們的救治。一句至誠至真的“阿彌陀佛”,便意味著世間有一人希望踏上圓滿的修行之路。再一句佛號,一聲聲地誠心誦持著,蓮香四溢,慈心洞開。以前我們最怕被人傷害,我們在認定自己被人傷害後不僅會難過、惱火,還會想要“以牙還牙”地報複。你越是觀察自己的情緒,觀察自己的怒火,越會感覺自己的怨恨更深、更重。可一旦有其他的事情要忙,你就忘記了這份惱怒與怨恨。可見,一切不過是外相,而且這外相禁不住任何變化。

也許你會說,當自己惱火時碰巧遇到了其他的事,自己實在無法顧及,然後這怒火就自然而然地熄滅了。可是,如果自己生氣時沒有發生其他的事,那麼這怒火不是還會一直燃燒著嗎?

這時候你可以用淨土宗的良藥,打一聲佛號,恭恭敬敬地,哪怕不念出聲音來,你隻是在心頭默默地誦持著,隻需要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你不斷地念,慢慢地念,等有人問起你來“剛才為何要生氣”,我敢保證,你會驚詫地反問道:“剛才我何嚐生氣了?”

看,其實你可以不生氣。所謂的怨恨禁不起慈心與智慧的瓦解,可見,我們平時所謂的“深仇大恨”,那是自己與自己較真兒。

當我們斷言自己無法與他人和平相處時,那是因為我們無法與自己和平相處;我們投身在熙攘的塵世無法獲得當下的寧靜,那是我們自己的心靈隻是過多地關注到喧囂和染汙,卻對清淨簡單漠然無視。

一聲佛號,一縷佛香,一朵青蓮,一瓣佛心。如果這佛號能喚醒我們的慈悲,讓我們清醒些也再清淨些,那麼天地人間便宛如一個新世界,這裏沒有對抗,沒有壓抑,在幾卷經書,一抹檀香中揮灑著內心的善意,你便發現,人生其實很美妙,也很自在。

當我們置身於滾滾紅塵中,為著所謂的名利財富、愛情事業而過著充滿煩惱與煎熬的生活時,倒不如暫且不去思考些什麼,更不要去爭奪些什麼。雖說不是走進寺院馬上就能做到心中無雜念、了卻萬般煩,可至少你能在心隨身行的旅程中漸漸醒悟,醒悟之後,你方才發覺,淨土與塵世並不是兩兩相隔,而自己的心與那佛前的蓮花又何曾有什麼不同呢?

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蓮中的淨土也可以是我們的自心,淨土中的蓮花搖曳多姿,它告訴我們,修行並不是要跋山涉水、千裏迢迢地到處尋找,而是自然而然、每一步都坦然地走來,不管是在佛土還是在紅塵。

逼自己一把

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不僅以其能力和辯才征服了印度佛教界,更在回到大唐之後與其弟子窺基共同創立了唯識法相宗。想來這位窺基大師能得到玄奘的真傳與厚愛,一定有著什麼超乎尋常人的本事。

窺基法師確實是一位很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由於他出家學法的過程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而且還因為這不同尋常的出家過程而得了個“三車和尚”的雅號。

窺基本來是唐朝大將尉遲敬宗之子,隻因玄奘法師在街市上見過他一麵之後,感覺十分投緣,於是玄奘才希望收他做弟子。作為將門之後,尚未出家的尉遲公子不論是才氣還是傲氣,在長安城中都是數一數二的。玄奘為了能讓這位尉遲公子老老實實地歸入佛門,著實也費了一番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