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說起來簡單,但要獲得它也是需要經受一番風雨挫折的。可是,平常心也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在禪宗語錄裏說,平常心是饑來則食,困來則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簡簡單單的十幾個字,卻要我們用一生去參悟、去研究、去踐行。可見,這平常心說簡單卻也不簡單,說難得卻也十分易見。何為平常心?我們為何需要平常心?這就是本章節想要和您談的話題,請您做三次深呼吸,讓我們一起踏上探尋平常心之路吧!
何謂平常心?
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聖。
經雲: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
—— 馬祖道一
第一講 佛門平常心
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我們都能聽到有人在講:遇事不要急,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可是,要時刻保持平常心似乎是件很難的事情,而且這顆平常心也不是說現在這事兒很棘手,現在麻煩很多,我要保持住平常心,一定不能慌,不能急——並不是這樣就可以的。假如真能這樣的話,那估計這平常心就不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少的東西了。
“平常心”是什麼呢?它真的很神秘嗎?擁有了平常心,我們做事情就一定會順利嗎 ?我的朋友問我:“平常心是什麼靈丹妙藥啊?為什麼我去看心理醫生,他就說要我凡事都保持平常心呢?”我默笑。
“平常人需要平常心,那不平常的人還需要嗎?”他又追問。
“隻要是個人,都需要平常心的。因為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平常與不平常的區別。所謂的區別隻是他們各自所從事的工作不同,所以才有‘平常’與‘不平常’的區別吧。要知道,我們都是‘煩人’,就是充滿煩惱的人。平常心就是拿來對治煩惱的。”我對他說,也許他聽明白了卻裝做不明白,因為我看見他狡黠地笑了笑,然後說道:“那平常心可真難保持啊。”
不過,咱們還是先別說保持,咱們就先弄明白嘍,什麼是平常心吧。
(1)\t平常心就是道
話說,古時候,有位禪師收了三個弟子,某天,師父問這三人:“我門前有二棵樹,榮一棵,枯一棵,你們說是枯的好、還是榮的好?”大徒弟說:“我看榮的好。”二徒弟說:“我看枯的好。”三徒弟笑笑,說道:“枯也由它,榮也由它。”是枯是榮,全是外境,與我何幹。看到枯榮,就說明在心內計較著得失。我看倒是最好得也由它,失也由它,真個是自在隨緣,隨緣自在。這不是要我們消極對待一切事情,而是不能讓外物外境束縛了自己的心。
禪宗語錄裏說,平常心是饑來則食,困來則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所謂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隻有經曆之後,看破之後,想通之後,才能有這種自然平淡、恬靜安然的心。所以,平常心不是我們天生就有的。平常心,隻有在經過世事之後,才能自然擁有,要想刻意去尋找,那是找不到的。
馬祖道一有言:平常心是道。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道”就是平常心呢?我覺得這樣就不合適了。“道”這個概念太寬泛了,顯然,不足以準確地說明平常心的具體性。
馬祖道一所說的“道”也就是禪道,是一種生活之道。生活之道需要平常心來作為指導。《景德傳燈錄卷28》中寫道:“道不用修,但莫汙染。何為汙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汙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聖。經雲: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隻於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可見,平常心就是一種生活的心態,更是一種生存的智慧。因為有了它的存在,我們才能生活得安寧而祥和。順乎道,就是保持平常心。
平常心是無為、不爭、知足、安忍、不貪、不執。同時,它也是不驕不躁、不喜不悲。有人把平常心看作是一種人生修為,是一種處世哲學,是一種生活態度。而平常心本也不神秘。它和我們所說的“清淨自性”是很相似的。
在道德體係中,所有一切對平常心的解釋看似也是一種曲解,比如把平常心等同於仁愛之心。在平常心的維度裏,仁愛或不仁愛,也並非是絕對對立的。在平常心的世界中,沒有對立,一切都應該是個統一體。
平常心不僅是追求不來的,而且也不能執著於它。所以說,平常心是不執。一旦執著,一旦計較,就不再平常了。平常心也是不能造作的。並不是說今天我遇到的事情太讓人氣憤了,我要用平常心來控製自己。也許我們通過這樣的自我暗示能控製住自己的壞脾氣,但這終究是遠離平常心的旨趣的。
在馬祖道一看來,生活中的一切都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一切都應該是自由自在的。因為我們的心,原本就不受任何束縛。就如同瓶子中的那隻鵝,人們都以為要超脫塵世才能獲得自由和解脫,可是,我們原本就不在塵世之中啊!馬祖道一把禪視作生活,視作一種自由和無拘無束,平常心大抵也是這樣的:它任運自在,無所作為,但卻能調節著我們的情緒。它內在於我們體內,但我們始終都找不到它的身影。平常心不是召之即來的,因為一旦我們能夠擁有這顆平常心,就不會再丟失了它。平常心應該是“大我”,充滿了靈性的光明,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指引。
隨緣任運是平常心,自性清靜是平常心,自然而然是平常心。真正的平常心必定是擺脫了一切目的性的。所以說,平常心是強求不來的,甚至刻意地去想,也不能夠感受到。惟有在當下體會,在生活中體悟,在經曆了風雨之後,在重建心靈之後,才能一睹平常心的光彩。而這個過程,必將伴隨我們這一生。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保持平常心呢?大家不妨看看下麵這個禪宗故事,也許您曾聽過——確實,它是個老掉牙的公案,它出自《景德傳燈錄?卷六》,但時至今日,能真正參透它的人又有多少呢?
有源禪師向慧海禪師問到:“您現在修道還是那麼用功嗎?”
“當然用功了。”慧海禪師回答說。
“那麼,您是如何用功的呢?”有源禪師窮追不舍地繼續問道。
“嗬嗬,這個簡單!餓了呢,我就吃飯;困了呢,我就睡覺。舒服吧,爽吧,簡單吧。”我想當時慧海和尚說這話時也許帶著一臉天真爛漫的笑容。
有源禪師不滿意了,他說:“世間一切人都是如此這般的,您和這些人相比,您用功的辦法又有什麼不同呢?”
慧海禪師腰杆兒一挺,說道:“當然和他們有區別了。您看世間那些人,吃飯時不好好吃飯,總要思考很多事情;該睡覺時又不肯好好睡覺,總要計較著很多事情。活得真夠累的!”
現在為什麼很多人總說自己壓力大、煩惱多呢?大抵和慧海禪師所說的情況大致相同:吃飯時總要琢磨一下我在單位該巴結誰;某位領導要下去了,我還要不要跟他保持聯係;某個朋友又要加薪了,他是怎麼獲得老板歡心的呢?瞧吧,這麼一琢磨,自己連飯也吃不好了。再多琢磨點兒,隻能讓自己更心煩而已,這麼著吃飯,那您受的罪過可真夠大的了,您吃的不是飯,是鬱悶。還有些人到了夜裏該休息時,他又該琢磨了,誰家比他過得好,他要琢磨;誰人比他賺錢多,他要不滿;誰家搬進新居了,他還不高興。如此一來,這睡覺也不是睡覺了,那是自己跟自己憋氣玩兒。
盡管外部環境能給人帶來心理壓力,但其實生活中很多壓力和煩惱確實也是我們自己找的。假如我們能安住於當下的環境裏,不去思索,也不做計較,那煩惱和壓力也就不會產生了。所有的煩惱和壓力都從心上來,所以,平常心不僅是一種良好健康的心理狀態,更是人們應當達到的心靈境界。
菩提達摩在《二入四行論》裏寫道:“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也。”
所謂的眾生無我,即是說一切生命體,都沒有獨立自存的“我”。“無我”論是佛教的一個理論特色,是以“無我”來對治“我執”。佛教認為人生的各種痛苦和煩惱皆是因為我執深重才造成的,而“無我”便否定了現象“我”的不真實性。現象“我”的非真實性是由於各種因緣條件而生起、促成的,一旦因緣條件發生了變化,事物和現象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世間眾生的一切苦樂感受,也都是從因緣中得成的。假如是受到了表揚、讚美等等榮譽,是我們過去所種植的善因到了一定的時候而感召來的,待到這些因緣發生了變化,或者消失,我們所得到的讚譽等等也會隨之不在的。所以,何必要那麼歡喜呢?得到與失去還是一切隨緣吧,我們不必為了得失利害而作過多的計較,人生不過百來年,每天都計較的日子並不好過。不論我們遇到歡喜的事情還是煩惱的事情,都能做到內心平和,不動不搖,這樣就是符合“道”的生活。
可是真正能保持平常心,看破得失的人,世上又能有幾個呢?保持平常心態誰都會說,可真的要落實在生活的方方麵麵,卻是很難的。不經過世事的磨礪,是很難做到在得失麵前保持內心平和的。
從前,有位婆羅門,他年歲較大時才得了個女兒,因為夫婦倆沒有兒子,隻有這一個獨生女兒,所以十分疼愛她。這個女孩生得乖巧伶俐,聰明漂亮,不幸的是,在她十五六歲時因為染上重病,不久就去世了。
這對夫妻自然是心痛極了,這個婆羅門無法麵對愛女的過早離世,整日裏以淚洗麵,不久就變得有些瘋癲了。佛陀憐憫這一家人,於是就來到這個婆羅門的家裏,這對夫妻哭訴道:“佛陀,您看,我的愛女聰明可愛,善良美麗,可是卻丟下我們不管了,我們現在一想到這事就心痛,真希望您能開解我們心裏的痛苦和憂愁。”
佛陀悲憫地注視著他們,說道:“在這世界上,有四件事物是不能永久存在的。有常者必無常,富貴者必不長久,會和者必定分離,強健者必定歸於死亡。”
任何存在的事物,它們時時刻刻都在變化著,比如我們的身體有新陳代謝,再經過生老病死等一係列變化而消失,至於大地山河,甚至整個宇宙,也是有生就會有滅的,隻是時間的早晚而已。生住異滅是宇宙運行的規律和法則,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連整個世界都是有生有滅,那麼財富就更是如此了。經常聽到說“富不過三代”,正是這個意思。既然財富是不能永久存留的,那麼六親眷屬也必定會有分離的時候。孩子大了就要出去讀書工作,即使一家人能安安穩穩地生活一輩子,也總是會因為無常的到來而分開的。再年輕、再強壯的人,他們也會有死亡的那一天,“死”是時時刻刻都存在的,我們躲不開它,但也不必害怕它,因為死亡很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