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煩惱的根源是什麼(1 / 3)

佛經有雲:人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可見,我們這一生中的煩惱,不僅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預料的。但是我們沒必要因此而擔憂害怕,因為我們可以依靠著佛家的正確知見,找到煩惱的根源是什麼,憑借佛家的智慧“轉煩惱為菩提”,正所謂是“煩惱輕,智慧長”,如若能夠持此信念,我們不但不會被煩惱所障礙、不因煩惱而憂懼,反而能使自己在煩惱中得到覺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實現心靈的平和,擁抱當下的幸福!

如來觀種種修者不明空性無我之意,

執種種所念,以此來看自己所見所聞,

或來行種種事,皆不合己觀己意而心生煩惱

——《佛說煩惱無我經》

第二講 煩惱的根源是什麼

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們經常掛在嘴邊上的話恐怕就是這麼幾句了“心裏真煩!壓力真大!生活真沒勁兒!我的人生就是平淡無味的!”其實生活原本是多姿多彩的,隻是我們忙於外部世界的各種事務,而忽視了傾聽自己內在的心聲。確實,生活裏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艱辛和坎坷,我們的心裏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煩惱:上班的人會擔心工資不夠用,上學的人會發愁考試不過關,談戀愛的會為以後兩人的發展走向而忐忑不安。老百姓是這樣,那些大明星更是如此。君不見有多少演藝界明星因為工作壓力巨大而造成精神崩潰,甚至選擇自行了斷,草草結束了年輕的生命,想來真實令人惋惜!

生活裏的煩惱其實也可以是一種促進我們覺悟自心的動力,隻要我們願意以開放的姿態包容一切,以一顆平常心看待一切,少一些利害計較和執著掛念,那麼,你將發現,自己那顆滿是煩惱的心靈會充滿了平靜和安然,而自己那原本枯燥無味的生活也將呈現出不一樣的姿態。

平常心是一門生活藝術,更是佛家對治煩惱的人生大智慧,在當下的生活中,經由對平常心的體認,我們那顆充斥著煩惱的心靈將變得平和而安寧,我們感覺乏味沉悶的生活將充滿幸福和喜悅。

本章我們將要探討的是話題就是煩惱源自何處,如何運用佛法智慧對治內心的煩惱病疾,以及怎樣安享生活,創造幸福人生。我們當以自己這顆本然天真、沒有造作的心看待世界,看待眾生,在變動中穩住我們那顆動蕩不安的心,放下計較、放下功利,我們的生活定然會晴空萬裏、雲淡風輕。

(1)破無明煩惱,得清淨平和

煩惱從哪裏來?按照佛陀的說法,我們的煩惱是從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境後,因為顛倒迷惑而生起的,因此也叫做無明煩惱。在佛教裏,煩惱的種類有很多,比如“根本煩惱”中就包括了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等。

具體地講:貪,佛法中說是對於三有及資具(順境善緣)的染著不舍,三有即是欲有、色有、無色有。

根本煩惱裏的貪,就是貪著世間的種種美好事物以及各種順境善緣,比如我們都想要寬敞富麗的大房子,都想有漂亮的衣服和可口的食物,都想有名有利又多金,都希望自己的一生都處於順境之中……這樣的貪著之心會使我們流轉於輪回,在欲界一再受生,難以脫離痛苦。

嗔,即是說對於三苦及資具(惡緣逆境)的憎惡和不能忍受。

三苦分為苦苦(身心的各種苦受)、行苦(外部環境變化無常,我們卻無能為力使其恒久不變)、壞苦(有所求卻得不到、已經享受的卻將要變壞)。

當我們在貪愛與嗔恚之間取舍不定時,就會產生愚癡。愚癡正是對世間事理的不明白、不知曉,我們因為心內的愚癡,往往會做出許多傻事來,而這些傻事又會讓我們增添更多的煩惱。

根本煩惱裏的“慢”,也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我們總喜歡把自己和別人相比較,我們比別人強,心裏就沾沾自喜,樂不可支;假如我們比別人差,心裏就不平衡,就會過分地自卑。前一種情況下,我們很容易生起自高自大的傲慢心,覺得天下老子最棒,看誰都不服氣;後一種情況,我們又很容易極度地自卑,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產生活著不快樂的念頭。這兩種心態都算不上是安住於“平常心”之中。

再說說根本煩惱中的“疑”, 我們對於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存著懷疑之心,這也是一種煩惱。在工作單位我們是要防這個、防那個,好像生怕別的同事把自己的功勞給搶走一般。不過,在做學問、麵對權威時,我們存有疑問,這個實屬正常,也是必須的。

下麵再來說說“不正見”,所謂不正見就是對萬事萬物的因果道理等等不甚明了,進而生起不正確的見地。比如,執著地把外部一切環境認作是永恒不變動的,而一旦外境出現了不利於自己的局麵,我們就在心裏鬱悶得不行,卻看不到萬事萬物都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

隨著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種種煩惱是為隨煩惱,此外,還有分別煩惱、俱生煩惱等等,唐代的窺基法師在《成唯識論述記》卷一中解釋道:“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擾亂有情,故名煩惱。”看來,煩惱能擾亂我們的心境,這是不爭的事實。

諸君且看這大大小小的各種煩惱,我們清淨安寧的自心,每天就被這些精神垃圾汙染著。這就難怪我們為何會時刻感覺到乏力、鬱悶,覺得生活沒有趣味,覺得人生沒有幸福了。

煩惱是如何生起的呢?佛家認為,我們內心先有了煩惱業習的種子,這是因;而現前的種種外部境界為緣。煩惱就是在內因外緣的作用下產生的,“不明空性無我之意,執種種所念,以此來看自己所見所聞,或來行種種事,皆不合己觀己意而心生煩惱”(《佛說無我煩惱經》),所以,不明空性會導致煩惱,不明因果道理會導致煩惱,過分執著也會導致煩惱。一句話:無明是煩惱產生的最大根源!

那麼,想破除無明煩惱,最主要的就是不要起心動念,還要斷除習氣。

這就需要以佛家的八正道來對治我們的煩惱業障,以平常心麵對萬事萬物的變化,以平等心麵對一切人事浮動。對治煩惱的過程,也是修行覺悟的過程,每下一分功夫,能滅一分煩惱,就得一分喜悅。

此外,我們還要善於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方便智慧來化解心頭煩惱,不僅是善於化解我們自身的煩惱,更要學會運用佛家的慈悲智慧幫助別人化解煩惱。

古時候,有位學僧到法堂向禪師求教,他說:“師傅,自從我十年前到您這裏來,我每天都在打坐、念經,總是早起早睡,而且心中沒有絲毫的雜念。我猜想,在這寺廟裏沒有誰比我更用功了,可為什麼我到現在還是無法開悟呢?而且,我越是修行,心頭的煩惱似乎就越多,這是怎麼回事呢?”

禪師笑而不語,隻是拿了一個葫蘆和一塊鹽,他把這些交給這名學僧說道:“你把葫蘆裝裏滿水,再把鹽倒進去,當你看到它立刻溶化時,你就會開悟的!”

學僧心中十分疑惑,但又不敢違背師命,於是就遵照禪師的指示去做,不多會兒,他便跑回來說道:“師傅,我把鹽塊裝進了葫蘆,可它就是不化,那個葫蘆口又太小,連根筷子都無法伸進去,唉,我還是無法開悟啊。”

禪師依然笑而不語,他慈悲地望著學僧,笑著拿過葫蘆,倒掉了一些水,然後隻輕輕搖晃幾下,鹽塊就溶化了。禪師緩緩說道:“你一天到晚用功,卻不曾留一些平常心,所以,你就如同那隻裝滿水的葫蘆,既搖不動也攪不得。如此修行又怎能開悟?”

學僧依然不解地問道:“以平常心去修行也可以開悟嗎?這樣就能做到沒有煩惱了嗎?”

禪師耐心解釋道:“所謂修行即是要回到生活本身,去修,去體悟。不要過於執著怎麼修,怎麼行,而是要當下悟,當下行。如此,斷不會有煩惱產生。當你正在修行,卻還有煩惱產生,隻能說明你心裏還有什麼沒有放下。天天都用功地念經、打坐,心裏沒有絲毫妄念,卻並不能說明你能找到對治煩惱的方法啊。一旦心內有了執著牽絆,即使你打坐念經也是不能給自己的解脫帶來絲毫利益的,因此,時刻保持著平常心,才是悟道的根本,也是消除煩惱的好辦法啊。”

學僧聽後恍然大悟,在經過不懈的努力之後終於成為了一代高僧。

其實,我們現代人也經常會有這樣的困惑:我一天到晚辛苦工作,卻怎麼也不見成效,因為這個就在心裏生出煩惱來。我們經常問自己: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我每天都在辛苦打拚著,可為什麼我的生活還是不見任何起色呢?還有一些朋友日複一日地進行著重複性的工作,他們起早貪黑,每天都忙得頭昏腦脹,可是,卻很難看到自己想要的事業上的成功。這樣的情形,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曆著,於是,我們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我們更是從內心深處感到失望,甚至認為生活在這個世界沒有意思。枯燥乏味的生活使越來越多的人產生了厭離感,更有甚者選擇了自我了斷!

有時我們一再尋問自己,這到底是怎麼了。是我們給自己定的目標太大了,還是自己的心靈真的是太脆弱,經受不起一絲一毫的打擊呢?為什麼自己的煩惱就那麼多,似乎是剛擊退一個,又來了一個呢?

假如一定要尋根究底地找個原因,那麼我覺得,是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很好地保持住“平常心”的心理狀態。可是,平常心這東西,其實並非我們想要有就能有的。假如平常心真的很簡單地就能擁有,那我們也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煩惱了。

在很多時候我們難以保持平常心,就是因為我們的功利心和計較心太重。為什麼有些人在經受了種種挫折和打擊之後依然能朝著目標前進,或者仍然能頑強地生存下去,而有些人僅僅因為一次考試失敗或僅僅是因為談戀愛不成就心灰意冷甚至自尋短見呢?那都是因為後者把任何事情都看得太重了。越是抱有功利心和計較心,我們在做事情時就越會不順利,在遇到挫折時就越不能很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

世間人總把那“千般妄想”和“種種思量”看得很重要。總覺得假如凡事不在心裏盤算出個一二三四五來,就會吃虧上當,被人笑話。計較太多,功利心強,也正是我們活得很累的一大原因。小時候我們經常聽到一個成語叫“一心不可二用”,是說在學習時要專心致誌,不能把精力分散在其他事物上。孰不知,“一心一用”也正是要達到平常心這種圓滿境界的基本要求。

保持平常心絕非是要我們過一種麻木的生活,對周遭的一切都沒有反應。有人把平常心視作“麻木不仁”的代名詞,也有人認為保持平常心就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之所以不能時刻保持平常心,是因為我們時刻都想著不要做平常的人。我們不喜歡平淡的生活,也不願意接受平庸的人生。我們渴望獲得成功,是因為我們希望得到大眾的關注或者羨慕,或者要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我們追求財富也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或者僅僅為了向心愛的人表明自己的傑出。然而,平常心與平淡和平庸完全是兩回事。有些人事業做得很大,但同時也能擁有一顆平常心,以平常心看待自己所遭遇的一切。凡事盡力去做,但不要過於計較得失,既要全力以赴,也要順其自然。生活有它的本來麵目,我們又何必一定要讓生活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改變呢?況且,我們能改變的或許隻是我們自己的生活,卻沒能力改變別人的生活。硬要讓別人的生活做出改變,痛苦的隻能是自己。

假如我們以一顆平靜的心態接受生活裏的安排,我們也許會發現生活並非是殘酷的,人生中也並非全是充滿了緊張和競爭。永遠不要感覺到匱乏和無力,產生這樣的感覺的根由是在我們心內,而不是心外。因此,我們需要經常這樣告誡自己:不論身處何方,不論從事什麼行當,不論目前的狀況是一帆風順還是不盡人意,我們都要始終保持平常心態,保持著對生命的希望和熱情。隻有時刻以平常態度處世,才能深刻地理解生命;隻有最深刻地理解生命,才能最充分地活出自我。所以,保持平常心不僅不會讓自己變得消極,反而會讓自己在各種困難和挫折中都能保存生命的能量。如此看來,擁有平常心並願意時刻體察它的人,才能夠安然於當下,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時刻都感到自在和安逸,也隻有如此,才可以有效對治我們內心生起的無明煩惱。

在某座禪院裏,一個小和尚指著院落中枯黃的草地說道:“師傅,我們快撒點草籽吧,這裏的草都枯幹了。”

“等天涼了吧,隨時。”師父揮揮手笑著說。

到了中秋時候,師父買回一包草籽,吩咐小和尚播種。

秋風吹起,草籽也隨著秋風四處飄落。

“哎呀,有很多種子都被風吹飛了。”小和尚喊道。

師父說:“沒關係的,被風吹走的草籽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隨性。”

誰知剛剛撒完種子,就飛來幾隻小鳥落在地麵上啄食。

“這下可壞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都有些著急了。

“這有什麼!種子多,小鳥是吃不完的!隨遇。”師父說。

半夜裏下了一陣驟雨,小和尚早晨起來便嚷嚷道:“師父,這下可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衝走了!”

“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吧,隨緣!”師父仍是平靜地說道。

時間緩緩流逝著,原來那片光禿禿的地麵,居然長出了許多青嫩的草苗。還有一些原來沒有播種的角落,也顯露出淡淡的綠意。

小和尚開心地說:“這下就好了,青油油的一片,真好看!”

師父點頭笑道:“隨喜!隨喜!”

真的要在生活中做到隨時、隨性、隨遇、隨喜,說容易也不容易,可是通過體悟它們,我們卻可以化解自己心頭的煩惱。這些原本就是生活本身,是我們自己把原本簡單的生活看得太複雜了,正因為我們時刻用自己那複雜的心去麵對生活,才時刻會感受到逼迫、焦慮和不安,才會煩惱時時生起。不是經常有這麼一句話嘛:生活是一麵鏡子,它所呈現的正是我們自己的心態。我們的心裏裝著的是愛、是感恩、是美好,我們自然就會看到愛、看到感恩、看到一切美好的事物,感受到圓滿的狀態;假如我們心中裝的是仇恨、憂慮和煩躁不安,那麼我們又怎麼會看到愛、看到幸福和成功呢?

我們平日裏也是在忙,什麼都要忙,可假如被某位熟人請問一聲“你在忙什麼?”我們又會馬上會迷惘了,困惑了。是啊,我們究竟是在忙什麼呢?有些朋友說我在忙工作,我在忙學習。難道工作和學習一定要靠忙碌才能顯出成效嗎?工作學習也不過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隨時在生活,所以我們也隨時在工作,隨時在學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