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從何處培植來?就從這平常的生活中來。“饑來則食,困來則眠”如此簡單的道理,卻是需要我們在經過了各種生活經曆之後才能對它有個比較明晰的理解。所以,平常心的培植是急不得的。雖說人人都有頓悟的可能,但平常心作為一種心理常態,還是需要時間的錘煉和生活的磨礪才能日益堅實起來。
平常心讓我們隨緣自在,隨遇而安,讓我們在任何環境和條件下都能保持良好而平和的心境。讀到這裏,也許您會有些不屑地說:“隨遇而安誰都能做到。這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不錯,平常心本來就是沒什麼了不起的,可是,誰都會在嘴上說隨遇而安很簡單,真正能做到這點的就少之又少了。
前段時間來京辦事,順便和老友小聚,其間看到大學時的朋友一個仍舊是保持著往日的活潑開朗,另一個卻總是愁容滿麵,和兩三年前那個愛笑愛說的男孩完全就是兩個人。在閑聊後,我才得知造成他們目前不同狀態的原因。
依然開朗的那位兩年前做了公務員,每天忙忙碌碌,偶爾也會因為單位的人際問題和工作問題而頗感鬱悶。可是,他是屬於比較會調節自我的那類人,他說他最常對自己講的話就是這三句“沒什麼大不了的!一切都會過去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他不僅每天早晨這樣自言自語,而且在遇到困難時也這樣提醒自己,盡管這方法有些神經質,但他說隻要當他生氣或情緒不佳時這樣做,馬上就能擺脫負麵情緒。後來,這位同學把那三句話歸結成了一句,叫“我要時刻保持平常心”,別人加薪了,我不去眼紅;別人獲獎了,我不去嫉妒;別人惹到我了,我不去和他計較。久而久之,大家都說他這個人有涵養,有度量,大家也都願意和他走得更近些。而他身邊那些整日裏計較的同事,卻漸漸地失去了大家的信任。
而那位不怎麼開心的同學就選擇和前麵這位同學完全相反的路子。他在企業裏從事策劃工作,上司對他的文案提出意見,他就覺得是上司欺負他;同事受到了獎勵而他卻沒有,他就認為是大家合夥擠兌他。由於他整整一年都覺得這份工作不開心,工作環境很壓抑,所以就幹脆辭職了,也學著前麵提到的那位小紅領要去政府機關當公務員。可是,說了要複習,他又沉不下心;想把書本仍掉去找個單位應聘,他又覺得自己沒有背景會再次受欺負。就這麼計較了又一年,他仍是原地打轉,而原來公司的某個熟人都兩次加薪了。於是,他每天就歎息,說自己時運不濟,命途多舛。
小紅領說,既然選擇了從事某個職業,那就隨遇而安吧。假如真的不喜歡,那就換個適合自己的工作,好好幹下去,人最忌諱搖擺不定了。剛開始他在機關單位裏也是頗覺不爽,感覺這裏人際關係太複雜,但漸漸看開了,也就把一切都能看淡,看平常了,所以,盡管工作上壓力也是較大,但他的性格不僅沒有失去以往的幽默,經過兩年多的曆練,更平添了一些堅毅和淡然。
而這位整日抱怨的男生,一直都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他總說道:“幹脆出家算了!”小紅領笑說:“出家人也都是有目標的,他們都是為了度化眾人才出家的,你想的卻隻是逃避,這和出家是兩回事。”
也許有人會說,所謂的隨緣隨遇,都是一種不思進取、沒有創建、容易妥協的表現。然而,很多時候,我們確實無法改變外部環境,這時我就該知道,外部環境也是自己內心的顯現,那麼,就從內入手,調節我們自己的心吧。人的骨子裏就需要有那麼一點兒不以為然,這樣才不至於搞得自己疲累不堪。
我的摯友問我,怎樣的人生最自在。我說,不較真兒的人生最自在。
有時候,你以為目前遇到了困難,一切都要停頓下來,甚至從頭再來過,這時你會手足無措,也想不出什麼好的解決辦法,那該怎樣?那就以平常心來看待這些事情吧。現在做不好的事,可以暫時放下,以後再做;現在想不出的問題,可以先放到一邊,去忙別的,也許思路就打開了;現在不能判斷出發展方向,那就不要再絞盡腦汁去琢磨它了,或許在你喝茶的工夫裏就能豁然開朗……在有過夠多的生活經曆之後,你會發現,原來平常心也很平常,不知不覺中,我們就已經能把事情看淡、看透,不再較真兒,也不再去計較。當我們的功利心沒那麼重,執著心沒那麼重的時候,平常心便呈現在我們體內了。
不執著之心是平常心、無雜念之心是平常心。要獲得平常心,就要在經曆了重重磨練之後,方才能夠得以感悟到生命的真諦。假如我們在處理事務的時候常懷有一顆“無所得之心”,那麼就能逐漸看清事物的本來麵目,還自己一顆本然的平常之心了。
(3)淡泊情懷,美妙人生
“世間什麼最難?”
“平常最難!”
“世間什麼最真?”
“淡泊最真!”
看到這段對話的朋友可能心裏在笑:您說的這不是廢話嗎?平常有什麼難的?淡泊有什麼真的?我們的生活本身就是平常的啊。
確實,我們的生活很平常,我們也是平常人,但不一定人人能有顆平常的心,更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甘於淡泊。
總有人覺得,既然人身難得,我們來到世間就應該做一番大事業,這才對得起暇滿的人身和短暫的生命。這想法是沒錯,人總是要有些進取心的,正所謂“勇猛精進”,不僅在修行上是這樣,在工作中,特別是為了利益眾生的事業中,更是應當如此。可是,在做這些事業時,務必要記得,我們必須懷有平常心,以平常心、清淨心、無私心去做一切事業,這樣不僅有助於我們端正心態,也有助於我們能在逆境時及時調整自己。一味地為了自己的利益,難免在做事業時患得患失,從而陷入心為物役的泥淖之中,既喪失了自己的本真心性,也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起來。我們不妨這樣觀想:我們要做的事情,第一是對他人有幫助的,第二,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能成就我們自己。我與眾生絕非是截然對立的,而是統一的。誠如蓮花生大師所言,世間的一切眾生就宛如海中的浪花一樣,一個浪花激起了另一個浪花,但是浪花的生起,浪花的消滅,都是因緣所生;而不論浪花以何種麵目顯現,其實都和大海是同一本性的。浪花就如同個體,大海就如同眾生,既然如此,我們當知,在一切事業中,自己的付出不僅有利於眾生,也有利於自己。所以,名利金錢也可以看淡些了,人情冷暖也無須過於計較,一切的一切原本就是生活的平常麵貌。可見,我們心生的很多煩惱都是因為我們自己把生活看得複雜化了。常有一顆淡泊之心,才能把一切看得平常。真正的智者不會為了生活的瑣碎而皺眉,更不會因為瑣碎的生活而生起逃避的心,真正的智者也許沒有事業,但他們必定是淡泊世事之人,懷有平常心,自然也不會被生活困住,因為他們深知,自己麵對的一切無非是自己心的呈現。一切都平常,一切皆是禪,一切都是我們自性本身。
還在鹹陽讀書時,我曾聽過這麼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個學僧名叫道岫,雖然他在禪道的修持方麵很下功夫,但始終不能開悟,而那些比他晚來的學僧,已經有不少人對禪都能有所領悟了,道岫想到自己這樣用功還是一無所得,覺得實在沒有資格學禪,既然始終不能入門,那還是做個雲水僧吧!於是道岫就打點行李,臨走時來到法堂去向廣圄禪師辭行。
道岫向著廣圄拜了一拜,說道:“師父,弟子辜負了您的慈悲和教誨,自從來到您座下參學已有十多年了,而弟子對於參禪,仍是沒有開悟,我想我實在不是學禪的根器,今日向師父辭行,我將雲遊他方。”
廣圄禪師十分驚訝,便問道:“為什麼沒有覺悟就著急要走呢?難道到了別處就可以開悟了嗎?”
道岫又說道:“弟子每日除了吃飯、睡覺,都精進於道業上的修持,我一直都很用功的。再看看那些同參的道友們,他們一個個都能得到開悟,領會到了禪意的奧妙,而我卻始終參不得要領。現在,我心裏萌發倦怠感和挫敗感,我想我還是做個雲水僧吧!’
廣圄禪師聽後慈愛地注視著他,並開示道:“開悟,無非是人們內在本性的流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這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也無法把自己領悟到的感受傳達給別人,所以,參悟既是學不來的也急不得的。別人開悟,那是別人的境界,和你所修的禪道是兩回事,為什麼一定要混為一談呢?”
道岫說道:“師父,我跟同參們一比,立刻就生出了大鵬鳥與小麻雀的慚愧,我不如他們啊。”
廣圄禪師不解地問道:“大,是怎麼樣的大?小,又是怎麼樣的小?”
道岫答道:“大鵬鳥一展翅就能飛越幾百裏,而我卻隻能在草地上的方圓幾丈嬉鬧而已。’
廣圄禪師問道:“那麼,大鵬鳥一展翅能飛幾百裏,它能夠飛越生死了嗎?”
道岫聽後似有所悟,之後恭敬合禮而退。
故事裏的道岫並非沒有參悟禪機,隻是他總把自己和別人相比較,有了這些計較才會有煩惱。當道岫把自己比作小麻雀,把別人比作大鵬鳥時,他就站在了分別的角度;而無論是大鵬鳥還是小麻雀,都不能飛越生死的界限,從這個角度上說,他們就是沒有分別的,就是平等的。而禪,就是一種平等的覺性。隻有在消除了分別和計較之後,禪意才能從平等的體性中流出。我們生活在世間,每天也不免要和別人做一番比較,當我們覺得自己比別人過得好、過得幸福,心裏就特高興;當我們看到自己過得不如別人,自己不能擁有的,別人全有,我們就會打心底裏鬱悶,有時還很不服氣。可是有時轉念一想,也大可不必如此,每個人的因果業緣都不一樣,自己要過的生活和別人的要過的生活是沒有任何可比性的。千般計較、萬種盤算,不僅讓自己活得難受,也讓周圍的人看著厭煩,這是何苦呢!倒不如把一切看得淡泊些,凡事都盡力去做,但凡事也都不去計較,瀟灑快樂地走完這人生,豈不是更好。
禪宗牛頭派創始人法融禪師有詩寫道: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談名相勞,直說無繁重。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當我們用心做事情時,隻要是心無所住、心無所用,不被任何思想意識拘束住,那麼我們當下的這心即為平常心。一旦我們心中生出了計較、執著或是任何的分別,那就會使心靈落入層層的枷鎖之中,再難得見生活的樂趣,更難以領略人生中的美妙風景。
不僅道是不可求、不待求的,人生中的一切又何嚐不是如此。我們往往喜歡跪在佛菩薩麵前許下自己的心願,希望能有錦繡前程和美滿婚姻,能有喜歡的工作和事業,能有幸福的家庭,這些心願確實很美好,無需否認,也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然而,僅僅去祈求就能求來嗎?
為什麼每個人的命運不同,根據佛教的說法,是每個人所造的業不相同,因了這不同的業力,所以每個人的生活和遭際都有差別。當我們一味羨慕別人能有幸福的家庭和滿意的工作時,也當從心底生出這樣的想法:別人所享受到的福報,都是憑借他們自己的業力,假如我也想有好的命運,那就要自己給自己修福,那就需要多行善,在行善的過程中也要以平常心處之,而且行善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行,沒必要盲目攀比,別人捐了一百,我們捐五十也是一樣的,一旦在行善上有了比較,這樣也會生出煩惱來。
“無心”與“有心”原本也是一體。一切分別、比較都是妄心,然而妄心與清淨心本是一體,去除了分別和執著,妄心便呈現出清淨無暇的一麵來。平常心原本也是我們心性中之一體,沒什麼神奇的,是我們把它想的神奇了。很多人說,我也想保持平常心啊,可我不知道到哪裏去找。平常心是找不來的,它頗有些類似於參禪悟道,道不能修,但可以悟;禪不可說,但可以參。平常心,刻意去找,又怎麼能找得到呢?
宋代高僧圓悟克勤禪師有偈語雲:
遇飯吃飯,遇茶吃茶。千重百帀,四海一家。解卻粘,去卻縛。言無言,作無作。廓然本體等虛空,風從虎兮雲從龍。
修行就是:你遇到飯就去吃飯,別多琢磨;你遇到茶便去吃茶,放下計較。人的思維很複雜,在大多數情況下,往往是自己給自己帶來精神壓力和思想負擔。如果我們把再重要的事情也能看得平常,那麼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自然也能踏實些,順利些。所以不要抱怨事情進展不順就是天意的作弄,要知道,是我們自己先在心上亂了方寸,然後才導致事情的進展出現了問題。若要事情能辦好,那就先把心安穩。
縱觀人的一生,誰人不是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中得到?得與失總是均衡的,隻是我們從來不曾發覺而已。上帝關上了門,就必定會開一扇窗。我們的人生便是在得失中過往,不過如此,也不必計較。計較得越多,往往使我們失去得越多,不如計較,還能時刻舍出的人,往往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人活一世,自當奮鬥不息,可是,我們也要給自己的心中留下一些超脫,把得與失看得淡泊些,把名和利看得淡泊些,從容不迫地品嚐人間的苦與樂、酸和甜,得失皆是緣,隨緣平常心。常懷平常心的人,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淡泊而適性,而越是淡泊,生活中收獲的就會越多,因為他們從不計較自己得到的少;越是適性,人生中的困境越不會捆綁住他們,因為他們能在困境中看到希望的曙光,以平和的心麵對逆境,哪怕是再曲折的道路,他們也必定能走得泰然。
那麼,既然我們明白了自己內心煩惱的根源在哪裏,就把平常心這支清心膠囊隨身攜帶著吧。還有,當我們生起煩惱的時候,最好是能試著觀想這些煩惱,而不是自我欺騙地說“我沒有任何煩惱”。煩惱是躲不開的,但隻要用對了辦法就可以清除掉它。不敢麵對自己的煩惱和欲望,隻能讓自己在煩惱的迷霧中陷得更深,永遠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平常心這味藥,不僅是對治我們當下煩惱的清心丸藥,也是伴隨我們一生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