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執著是個貶義詞(2 / 3)

大家在聊天時,他們說起了各自的想法,我說:“其實,有一個辦法可以同時滿足你們兩個人,那就是把自己的情緒把握好,把自己的心安放好。以平常心態看待一切問題,隻要過程中體驗到了歡愉,領會到了人生的意義,就不要在意結果是成是敗。不論是害怕變化帶給自己不利影響,還是希望一切事情都能朝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改變,這本身都是執著。有了執著,就很難保持內心的平和。”當然,我說得很坦然,可是心裏卻很忐忑,因為我說的這些連我自己也做不到,當時全是希望能安撫一下朋友的情緒。然後,我就講了下麵這則故事:

有個小和尚自從深秋時節到來後,就整日裏愁眉苦臉的,他的師傅就問:“你為什麼這樣憂愁呢?”

“師傅,我看到秋天到來時,園子裏的草都枯黃了,很多花朵也凋零了,想、師兄說冬天裏一片死寂,看不到一點花草,所以,我很擔心時序的變化,我不想看不到我喜歡的花花草草。”

“哈哈,傻孩子,有變化才有更新鮮的生活啊。別擔心,等春天到來時,你會發現煥然一新的世界。”老師傅慈愛地說道。

小和尚半信半疑地點點頭。在經曆了一個沉寂的冬日之後,某天,小和尚發現柳樹枝頭返青了,他興奮地問道:“師傅,您看,春天來了真好,這嫩嫩的柳枝多好啊。”

又過了些時日,小和尚發現園子裏的花陸陸續續地長出了花骨朵兒,他又開心地說:“哎呀,終於又能看到那麼多花了。”

“孩子,我問你,你說是有變化好呢?還是沒變化好呢?”老禪師問道。

小和尚歪著頭,想了想說道:“還是有變化好。因為有了變化,才有大千世界的不同景象。”

“那麼,你還害怕冬季到來嗎?”老禪師又問。

“不,為什麼要害怕呢?有了春夏秋冬的變化,這個園子裏才有這麼多不同的景致,看來有變化也是好的。”小和尚天真地笑著說。

我們固執地認為,某件事情、某個環境一旦發生了變化就會給我們帶來麻煩,於是心內就生起萬般的抗拒,這種抗拒也會加深我們的痛苦;我們也會固執地認為,某個事情對自己有好處,就理所當然地應該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假如沒能如我們所希望的那樣,我們同樣會覺得痛苦。可是,這些痛苦都是我們自己找的,因為我們過分地執著於自己的念想,才使得煩惱叢生。保持平常心,也是要我們看到自己心的力量,因為它可以通過在生活中的修行而得到覺悟,從而減少執著,化解煩惱。

忘記在哪裏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現在分享給大家,也許有些朋友看過了,好吧,那麼就讓我們大家再聽一遍這個老掉牙卻也發人深省的故事吧:

在某個國家,很久以前,那裏的人都還赤腳走路。這個國家的國王要到某個偏遠的地方處理事情,因為這一路上崎嶇不平,使得國王和那些隨從的腳又痛又麻,又紅又腫。待國王回到王宮後便下了一道命令,要將國內所有的道路都鋪上一層牛皮。他覺得這樣就可以造福廣大臣民,讓大家在走路時不再受到刺痛之苦。

盡管這辦法是為了大家著想,但並不實際,因為即使殺盡國內所有的牛,也不能湊到足夠的皮革,而這項工程所花費的財力、動用的人力,也遠非國家目前所能承擔。為了完成國王的命令,大家隻能向領國請求支援。

倒是一位聰明的大臣想出了個好辦法,他向國王建議道:“我王,為什麼您要犧牲那麼多牛,花費那麼多金錢,耗費那麼多人力呢?您完全可以隻用兩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腳,這樣您走到哪裏,都不會把腳弄痛了。”

國王聽了連聲說好,於是立刻收回成命,采納了這個建議。

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堅強,無法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時,不妨告訴自己,世界總是要變化的,而我們自己也在時刻變化著;而我們之所以害怕變化,就是因為我們內心的恐懼,對治它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平常心一顆,外加佛法的正確知見,並把修學到的道理付諸於行動。而且,生活中的各種變化,總是能帶給我們另一番景象的。以前我也很害怕生活有什麼變動。可是,如死水一般沉寂的生活難道就真的能提供給我們足夠的安全感嗎?安全感並非是外部穩定的環境能提供給我們的,正相反,安全感是源於我們內心的力量,真正的安全感,來源於超脫和不爭,來源於對一切都保持著平常心態。

當我們想要改變外部事物和環境時,首先應做的,是改變自己,從心態到思想的改變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機會。固守著自己的內心想法不動,卻希望能讓自己的人生發生改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隻有自己先做出改變,我們自己的生活才會發生根本變化。這也是佛家所謂的“物隨心轉,境由心造”,(在後麵的部分中,我們還將對這個問題做進一步的探討 ),英國詩人彌爾頓曾說過:“心,乃是你活動的天地,你可以把地獄變成天國,亦可將天國變成地獄。”

有這麼一對夫妻外出探親,在回來的路上天色大變,狂風暴雨驟起,這對夫妻隻得去半路小鎮的一個小旅館過夜。當夜,這名妻子胸口發悶,呼吸困難,她希望她的丈夫能把窗戶打開些,這樣她的呼吸就能順暢些。電燈打不開,這名丈夫隻能在漆黑中抓起椅子砸向窗戶,當“嘩啦”一聲響之後,這名妻子說她感覺好多了,而她的丈夫也安心地睡過去了。次日天明,她們才驚訝的發現,這個丈夫打破的並不是窗戶上的玻璃,而是牆上的一麵鏡子。

在我們的生活裏,充斥各種壓力和苦惱,我們在麵對這些壓力和苦惱時有時會覺得束手無策,仿佛隻能聽憑這些煩惱來幹擾自己的心境,可是,假如我們懂得用“心”來改變生活的道理,我們就會活的智慧又自在。

(3)\t內省:平常心法則之三

“內省法”是心理學上的一種基本研究方法,以這種方法來體認自己的內心世界,從古代就已經存在了,在《論語?顏淵》中,就記載道:“孔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是說我們在平日裏的所做所為能無愧於心,所以才能內省不疚,自然就沒有什麼可憂懼的。

孔子是從道德的角度來談內省的重要性,而我們現在要說的是內省在開啟心智和潛能的層麵上的作用。內省是一種對治煩惱的有效力量,通過內省,我們將從內心世界發生根本的改變,而這些改變會影響到我們的環境。內省的力量源自於一種很平實的智慧,即佛家所講的“觀自在”。這種方法我們每天、每時都會用得到,它並不神秘。通過內省的思維方式,我們能覺知到自己的思維正確與否,也可以清除內心世界的一切陰暗,比如焦躁、抑鬱、煩惱、過分的欲望、貪執等等。通過內省,我們應該能更清楚地獲得下麵三個問題的答案:一,我是誰;二,我需要的是什麼;三,我該怎麼去做,才能達到我的目標。

這三個問題是和我們自身生活關係十分緊密的。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自省獲得更多關於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的答案。我們都在渴望心靈的解脫,希望能活得坦然而自在,但是現實生活中的事務就如同鎖鏈一般,係縛著我們的心靈。可是,在內省的世界裏,是沒有任何係縛和禁錮的。在內心的自省中,我們可以釋放出平日裏積攢下的怨恨怒氣,或者是其他的負麵情緒。

也許你每個當下都被不同的煩惱所困擾著,比如財務問題、工作問題、家庭問題、健康狀況等等,可是,通過我們的反觀內省,這些煩惱將在心上刹那間煙消雲散。

在內省時,我們可以做這樣的觀想:當前我所遭遇的一切苦痛,都是以往我所造業的結果,因此,煩惱是沒有用的;隻有業盡了,這些苦痛才能消失。所有不順、不如意,就是我們過去以往的因果在當下的體現。不去執著它們,不去怨天尤人,就已經是在開始清除自己的心靈毒素了。同時,我們也應該用堅定的聲音告訴自己,一切壓力、煩惱、抑鬱、怨氣等等這些陰暗情緒,都是自己的心不清明而呈現在生活,要想滅除煩惱,便向心上尋找。既然世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那麼當這些內外部條件不存在了,一切煩惱自當消解。把正向的思維在內省中靈活運用,可以讓我們輕鬆地恢複到平和的心理狀態中。

有很多朋友把內省視為心靈慰藉的一種好方法,同時通過誦經、禮拜、持咒等等途徑來鞏固內省之後的效果,這些方法不僅在佛教中有所體現,在其他宗教中也有所表現。經過現代心理學的確認,這些方法對於改善不良情緒、清除心理垃圾還是能起到一定效果的。

(4)\t清淨:平常心法則之四

佛家所說的清淨即是要離開惡行惡念、遠離煩惱汙染。清淨心不是每個人天生就能擁有的,更不是躲開煩惱塵世就能可以獲得清淨。

以前有位學僧,他為了能讓自己內心清淨,沒有雜念,就刻意地躲開一切雜碎事務,也不大和別人往來。

某日,他在房中禪坐。一位禪師拿了個掃把走進屋裏就打掃起衛生來。這個學僧開始並不理會,隻是告訴自己要一心清淨,依舊是雙目禁閉。這禪師不僅打掃房間時動靜很大,而且口中還念念有詞,總之,自打這老師父進屋之後,就再沒有一刻安靜。這個學僧終於坐不住了,他略點責怪地說:“師父啊師父,您沒見我在打坐修禪嗎?怎麼弄出這許多聲音來!”

“哦,那你沒見我正打掃嗎?怎麼不來給我幫忙,卻要一個人躲清淨呢?”老禪師說道。

“即使您在怎麼打掃,這房間裏依然會有灰塵,再說了,您沒見我正在用功嗎?您弄出這麼大的聲音來,我就不能打坐了。”這個學僧還是一臉的抱怨。

老禪師笑道:“假如再怎麼打掃房間,房間裏依然會有灰塵,那你的心這般不易安寧,還打什麼坐呢?”

“正是不安寧,所以才求安寧和清淨啊。”學僧說道。

“清淨和安寧也並非是求來的。你隻是一味地避開噪雜,可見你的心中也是一片噪雜;若你真的內心清淨了,又何必在意外境是如何呢?”老禪師說完便徑自離去,隻剩下那位學僧愣在那裏。

清淨心並不是我們避開人世間的噪雜和煩惱就可以尋來的,恰恰相反,清淨心就在這噪雜和煩惱中。真正內心清淨的人,不論麵對何種境遇,都能平常對待,不慌不忙、不怒不嗔、不悲不喜。

在《佛說清淨心經》中,佛陀教導大家要斷除五法,修習七法,如此才能達到圓滿的精神境界。這要斷除的五法就是:一,貪欲、二,瞋恚、三,昏沈睡眠、四,掉悔、五,疑。

貪欲是破壞清淨心的大敵,我們總希求能擁有很多,錢是越多越好,房子是越大越好,官位是越高越好……而我們的心呢,就這樣被貪欲纏縛住了,因為要滿足貪欲,我們可能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來,我們可能會讓親人傷心,讓朋友難過,我們會為了滿足自己一點點小欲望而付出慘重的代價。貪欲過重的人是沒有快樂的,因為他們的心永遠都不饜足。

嗔恚,很容易讓我們墮落在三惡道中,當我們對外境中不利於我們的環境、不利於我們的人,或是自己不喜歡的事物產生嗔恚心時,我們就已經失掉了本性中的慈悲和智慧。

貪於睡眠,也是不利於培養清淨心的。睡眠過多容易使人產生懶惰和懈怠,自然做事就不容保持精力集中。

掉悔是指兩種情形,掉可以理解成心神不安,妄想多;悔,即指對錯誤的悔過,也指因為辦了好事而後悔。假如是前一種悔過,對於我們品格的提高倒還能起到好的作用;可假如做了好事也後悔,那就不應該了。比如,有人見大家都為貧困學生捐款捐物,他一時動了善念,也拿出錢物來幫助貧困學生。可是他過後就反悔了,心裏不住地想“我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那些捐款捐物的人,他們的生活要比我好多了,我湊什麼熱鬧,把錢給了別人,我自己還不知道該怎麼繼續生活呢!”這種後悔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