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執著是個貶義詞(3 / 3)

疑,就是指疑惑,尤其是指對先賢的訓誡、教誨起疑惑。不過,佛家又雲“小疑小信,大疑大信,不疑不信”,這個疑是要我們學會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而不是要盲從。但假如證明了先賢的訓誡教誨是正確的,而還不能去相信,這就不好了,這樣會阻礙自己智慧的成長。

以上幾點,是要修持清淨心所必須斷除的。《佛說清淨心經》中還提到使我們能達到內心清淨的七種辦法,這是我們應當修習的:“何等七法。一擇法覺支。二念覺支。三精進覺支。四喜覺支。五輕安覺支。六定覺支。七舍覺支。如是七法應當修習”。

“擇法”即是選擇適合自己修行的法門。我們要學佛,不僅是要讓自己生活的安樂幸福,也是要讓別人同樣獲得安樂幸福。有了這個心,我們在做事時,就能保持正確的心態,也就容易使自己的內心清淨,從而保持平常心。

“念”即是對身心的調理,在《佛說十善業道經》中把念覺支視作對治昏沉和掉舉的最好良藥。

“精進”,按淨空法師的說法是要精純進步,精純即是不夾雜,我們不能學得又雜又多,假如如此修行,如此學佛,那是很難讓自己內心平和下來的。為何雜多,是因為內心貪求的多,我們本來就是要通過修行來達到內心的寧靜平和,從而保持平常心的,所以我們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亦或是修行的時候,務必要舍棄貪多之心。有些朋友可能要疑惑了,在學習上,多學點知識不是好事嗎?假如自己的精力充沛,能多學點知識,這當然是好事了。可又有“貪多嚼不爛”這麼個說法。假如隻是一味地貪求“多”,而不追求“精”,那麼學來學去也隻能是百樣會而無一樣精。

“喜”,我們修行學佛的最初利益,就是心內充滿法喜,不管外境怎樣,身邊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都覺得心情特舒暢,睡眠也安穩,心頭煩惱少了許多,就連走起路來都覺得不那麼沉重了。這是好的開始。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能因為心內舒適安穩了,就覺得自己的修行功夫了不得了,這就不好了,一旦有了這樣的想法就一定要注意,一旦生起了傲慢心、懈怠心,那麼以前的功夫就白修了。

“輕安”即是心與身的輕樂安穩,這種身心暢達的感覺,可以讓我們擺脫昏沉、粗重的感覺,從心靈到身體的輕適舒暢,也是法喜的表現之一。

“定”,就是在禪定中,不生煩惱妄想。在《楞嚴經》卷六中說道:“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可見,因為心內安定,如如不動,是可以產生智慧,熄滅煩惱的。

“舍”是要舍棄,世間的苦樂悲喜要舍棄,出世間的喜悅、輕安也要舍棄,無論是什麼境遇、何種境界,都不能生起貪執的念頭。

假如你們能把上述七法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不僅能修得內心清淨,而且在慢慢地修習中,我們的煩惱絕對會越來越少,在一切環境麵前想要保持平常心,也是比較容易的了。平常心,三字說說很容易,可是真的要做到不動心,不貪愛,不執著,那是比較困難的。除了生活的曆練,還要在實際生活裏下功夫去修習。沒有真修為的人,是很難達到以平常心處世的。

(5)看破:平常心法則之五

我們說的要看破一切,看淡一切,除了我們所獲得的功名、地位、名譽等等這些要看破、看淡之外,還要把困難、挫折、失敗這些消極、負麵的事物看破、看淡。我們甚至應該生起這樣的想法:感謝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所經受的一切挫折、失敗、苦痛、打擊和磨難。從眼前看,有些失敗和挫折會給我們帶來心靈的痛苦,或是其他的損失,但是把人生視為一個整體來看,其實是沒有失敗的。也許隻是眼前的這條路暫時堵住了,讓我們感覺到失敗和挫折,請注意,是我們自己感覺到的失敗和挫折,而並非真是這樣!因為我們還有其他的道路可以選擇。而我們要感謝曾經受過的苦難、失敗和挫折,就是因為它們教會我們該如何麵對,怎樣選擇,而且,也提醒我們,在障礙麵前更要保持心態的平和,否則,這些阻礙會一直持續,甚至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困擾。

從前有個生意人,他因為人緣好,有信譽,所以,他家的綢緞莊一直生意不錯,他的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滿。不料有一天,他店鋪所在的那條街發生了火災,而這個生意人和其他人一樣,在火災中受到了嚴重損失,這個壞消息使他年邁的母親憂心如焚,從此就一病不起,而這個生意人不僅要承受經濟上的損失,還要想辦法繼續掙錢,以維持家庭生活。

這個生意人於是帶著家裏剩餘的綢緞到另一個街市去賣,不想開張第一天就被一夥地痞無賴給敲去了好多錢。他拿著銀錢去給母親買藥,結果卻被人騙了,買來的是假藥。這個生意人想到自己最近的遭遇,心裏十分痛苦,就在他倚在一座破廟門前兀自歎息時,卻看見一個老朋友樂滋滋地走了過來。

“喲,您這是怎麼了啊?”他的老朋友關切地問。

“你是在嘲笑我嗎?我們家最近的這些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奇怪的是,你的店鋪也在火災中受到了損失,可你怎麼就能這麼開心呢?”這個生意人說道。

“我去另一條街市做生意了,盡管掙的錢比以前要少很多,但也能讓我暫時渡過難關了。”這位朋友說。

“我也去其他的地方做生意,可第一天就被一夥兒地痞無賴給敲詐去一筆錢,現在家裏的情況是一天不如一天,我是幹著急,沒辦法啊。”這個生意人歎息著說:“我倒很想知道,你和我一樣遭受了災難,為什麼你一點兒不發愁,還成天笑嗬嗬的啊?”

“我才不像您那樣呢,遇到了這麼點事兒就愁眉不展的。您看我前幾天也被人騙去了不少錢,可是我想,反正我的店鋪也燒個精光了,那麼多錢都賠進去了,這些錢又能算什麼呢。我就是這樣想的!結果我在第二天開張,買賣就特別好。我覺得這是個好兆頭。就當我興衝衝地回到家,告訴我妻子我準備要大掙一筆的時候,我又發現因為自己的疏忽而丟失了一些錢。不過,這又能怎樣呢?不論是掙錢還是丟錢,都不會妨礙到我繼續生存下去,頂多是要度過幾天的艱難生活罷了。”這位朋友樂嗬嗬地說道。

假如我們在各種困難、挫折和窘境中能保持樂觀的想法,保持平常心態,那麼,我們不僅不會被挫折和障礙壓彎了腰,而且還能從中體味到更多的人生哲理。生活原本就是一波三折的,假如我們遇到點兒事情就寢食不安,那我們還能指望自己在生活裏收獲到什麼快樂和幸福呢?我們很多人總渴望著能在有生之年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來,既然我們有這樣的願望,那麼老天總會安排一些磨難來考驗我們的。如若我們連眼下的一些小挫折、小磨難都承受不了,那麼我們還能成就什麼事業呢?

我們總想躲開挫折、躲開困難、躲開失敗,我們隻知道一味地回避,卻不知道要在障礙和困難麵前學會成長,學會看破,然後再放下,把自己以前對於功名利祿那份強烈的渴望給看得平淡些。所謂平常心,絕不是依靠逃避才能得來的。那些沒有經曆過人生起伏,沒有經受過失敗挫折的人,就說自己能以平常心看待問題,這是不大可信的。隻有經曆過,痛苦過,才能從失敗、痛苦和挫折中悟得人生真理。可以這樣說,平常心不僅是要靠著修持得到的,更多的是要去經曆,去感受,經曆痛苦,感受痛苦。當我們某一天可以對自己說:不論再重要的事情,不論它是成功是失敗,或者生活再給我帶來什麼樣的痛苦,我都可以做到心中不動不搖,真正地自在而隨緣。這時,平常心才算是深深地植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成為內在自我的一部分。

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曾向宋仁宗上書,力主改革。宋神宗熙寧二年他被任命為參知政事,並擇日拜相。在上台之後,王安石推行新法,但由於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於是遭到保守派的堅決抵製,並對他施以壓力,迫使宋神宗於熙寧七年廢止新法,將王安石辭退。但到了第二年,宋神宗又再度請他出任,主持政事,可好景不長,王安石從政僅僅一年,又遭到辭退,他隨即隱居江寧,被封為荊國公。

幾經宦海沉浮,使得王安石對人間世態看得也比較透徹。他在官場中,能有較清醒的頭腦,並常常有退隱的想法。當日,他拜相之時,賓客盈門,這其中多是趨炎附勢之徒。在元宵節那天,宋神宗賜宴相國寺,並一同觀看伶人演出。那舞台上展示的一幕幕場景,便正如人生的一場場悲喜劇。王安石於是觸景生情,隨手作一偈語:“諸優戲場中,一貴複一賤;心知本相同,所以無欣怨。”

在推行新法之處,王安石急功近利,但當他經過了幾次波折之後,反而並沒有因為被罷相而感到失落。王安石的一生,從默默無聞到執掌大權,從平凡到顯貴,可謂是波瀾起伏,曲折跌宕,頗有些戲劇色彩。可他早已能比較好的保持自己的平和心態,真正地做到了寵辱不驚。

王安石寫的這首偈語,既是他看戲時的感受,同時也揭示出人生的真相。我們每個人就如同是演員站在舞台上,既可以扮演富貴顯宦,也可以扮演貧賤草民;在人生的舞台上,富貴的人也會變得窮困潦倒,貧賤之輩也可能有一天飛黃騰達。正因為王安石看破了人生真相,所以,在位高權重時,他不得意忘形;在隱退山林後,也不心灰意冷。

我們每一個人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都會遇到種種順境和逆境,也都會有成功和失敗。但是,這些都隻不過是一會兒的事情,並不會因為我們喜歡或討厭、接受或抗拒就能永遠存在。所以,看破些吧,別以為我們喜歡的事物和環境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幸福,因為終有一天它們將會消失;也別以為我們討厭的事物和環境會一直跟隨著我們,因為它們隻不過是因緣聚合的結果,總有一天,它們會成為過眼雲煙。

不要因為暫時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也不要為一時的挫折而悲觀失望,垂頭喪氣。在人生的舞台上,既可以演出喜劇也可以演出悲劇,而導演和演員就是我們自己。當某一天,我們果真能看破人生的真相,自然就能對一切事物都保持平常心了。這是自然而然的一個過程,並非是今天我們獲得了什麼榮譽,就想著要保持平常心就可以做到的。刻意地告誡自己不要得意,確實可以使自己的行為收斂一些,但這還不是平常心。刻意追求的平靜與自然而然的平常,是兩種不同的人生境界。而這個境界,我們隻有在苦難、挫折中去體驗、去經受、去品味了之後,才能獲得。

平常心真平常,看破世間百態相,如若哪天能悟透,大事臨頭不慌張。

平常心告訴我們,不僅要懂得放下,學會放下,不管你是情願還是不情願,而且還要看破一切,不論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不論身邊是順緣還是違緣。能看破功名、榮耀和讚譽的人,他們絕對活得輕鬆而坦蕩;能看破挫折、譏毀和失敗的人,他們必將能安住於祥和平靜之中。心中沒有大起大落的人,生活也會賦予他們一幅恬淡而美好的圖景。

淨空法師有言:執著害死人。我們時刻想的都是怎麼占有、怎麼控製,怎麼讓環境對自己更有利。這種執著不僅不能給我們帶來一絲一毫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使我們的心越來越沉重。我們生活中的一切,也不過是因緣的聚合而產生,既然各位都曉得人生寶貴,那麼為何還要執著於這些名相概念呢?

讓我們去過一種不執著的生活吧,以我們的平常之心去體察當下的每一個感受,假如我們覺得痛苦了,那就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心執著在哪件事物上而得不到安寧。記得有位朋友說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活在自己的感受之中的”,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們以清靜、安寧的心去感知一切存在,把掛礙和執著統統放下,這正是偉大的心靈導師——佛陀所教育我們的保持良好心態的方法,佛陀說過,在這個世界上沒人能束縛我們,除了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