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戒除分別心(1 / 3)

把平常心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是使我們保持內心寧靜、祥和,戒除自己分別心的一個好辦法。平常心是一種理想的心理狀態,它不僅表現在對任何事情、任何環境都能保持自我較為客觀的認知,還表現為在任何情境之中,都能做到心靈的寬適、自然,情緒上沒有大的波動,而且在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較強,能及時地為自己的心靈補充養分,善於自我化解心理危機——而說到底,就是要以平常心來調治分別心。

這個世界怎麼改變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們內心的世界,

不要陷入外境的迷惑,平添煩惱。

——星雲法師

第四講 戒除分別心

世間的差別從哪裏來?它就來自我們的分別心。因為有了分別心,我們感覺到焦慮、不安、痛苦、抑鬱,好像全世界都不安寧,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找自己的麻煩。其實,這都是我們自己心內的想法。

我們經常感覺活得悶悶不樂,經常因為別人的一句好話或者壞話就糾結好久。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發生變化,變得越來越幸福,能越來越順利。可是,這個世界怎麼改變,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的心該如何去改變。我們總說自己生活不幸福,境遇不如意,覺得壓力大,煩惱多,就是因為分別心在作怪。如果,我們能以一顆平常之心看待生活,放下執著,不做過多的計較,自然可以心中清靜。

自己的分別心過重,會產生諸多的煩惱,這個道理我們自然都明白,可是,要戒除分別心,這並非是一日之功。任何修習都不是短期之內就能有顯著效果的。可是,這並不說明心靈上的修習就是件苦差事。當這種心靈修習與實際生活相互融合之後,我們會感覺到一種無比的樂趣。

(1)\t分別心帶來焦慮和不安

第一次見到安安時,她笑著說,媽媽給她起這個名字就是希望她以後能平平安安的,可是這個乖巧的女孩子在不長的人生道路上卻經受了別人難以想到的曲折和艱辛。

“剛來到陌生的城市讀書,我覺得壓力好大,總擔心學習不好會讓媽媽失望。”安安坦言道:“按照媽媽的想法,我又去讀研,讀博。但這其間的過程真得很曲折。有時在想,真的堅持不下去,那就放棄吧,我找個喜歡的工作就可以了,而且媽媽也不是一定要我有多大的成就,隻要我覺得開心就好。”

也許是經曆了太多的挫折,包括從學業到感情還是生活的其他方麵,安安經曆的打擊都不少,可這麼一個堅強的女孩子,她的內心也隱藏著焦慮和不安——這是她親口承認的,因此,她十分排斥別人當著她的麵提到“失敗”、“挫折”等等負麵詞語。

“我總是很害怕,害怕失敗。因為我以前的人生很灰暗,遇到的曲折很多,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獲得成功。至少這也可以讓媽媽覺得欣慰些。我越是這樣想,心裏就越發地焦慮,也越發地恐懼。但我還是要裝得很堅強,因為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很弱。”安安純淨的眸子裏閃現著無盡的憂慮。

“那麼,你有沒有想到試著用平常心去看待你經受的失敗呢?”我問她。

“試過。內心充滿焦慮的滋味並不好受。我每天都對自己說‘保持平常心態’,但我越這樣提醒自己,反而越是緊張和焦慮。”

我對安安說,其實你告訴自己要“保持平常心”正說明你缺少平常心。好比一個擁有巨大財富的人不會總是提醒他自己“我有很多錢”。我們不一定時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平常心,隻要我們能勇敢地麵對自己的焦慮、不安和其他一切煩惱時,這些負麵情緒自然就不會再對我們產生影響。

安安能意識到自己心中的焦慮,但她選擇了回避。她以為避開焦慮和不安就能換來平常心態。我們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呢?但是,我們越是回避,就越是會把心底的焦慮給隱藏起來,這種隱性的焦慮情緒會在日後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麻煩和心靈創傷。這種回避,其實就是因為我們的分別心在作怪。我們滿懷的焦慮和不安並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東西,也並不是隻有無視它、回避它就能清除掉的。我們固執地以為隻要不去談論讓自己焦慮的事情就萬事大吉了,是我們自己的心把成功和焦慮分別對待,把焦慮不安和對治它們的方法分別開來。

我對安安解釋,其實隻要我們能留意自己的心念,並且善於調整自己的心念,能做到內心清明無雜念,就是處於平常心的狀態上了。心內的不安、焦慮和煩躁,都可以這樣來對治。要做到內心清明無雜念,我們隻需要關注自己的內心即可。安安是屬於非常看重別人對她的評論的那種人。我問她為什麼那麼擔心失敗和挫折,要知道很多偉人都是從失敗和挫折中收獲了成功的。安安說她隻是不想聽到別人的否定、嘲笑和指責。而正是因為她的這個想法,她的內心世界才不得平靜。她的注意力很少放在自己手頭正做的事情上,或者是放在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觀照上,別人那些評頭論足的話就能讓她折騰得心裏焦躁不安。

“我尤其害怕我媽媽問起我的工作進展,學習狀況這些事情。我擔心自己做得不好而讓她失望。”安安很懂事。但是,我親愛的朋友們,有時這樣的“懂事”會給我們的內心帶來更多的不安和焦慮。

“那我要怎麼和我媽媽彙報自己的學習情況呢?”安安問我。

“這個簡單,不論誰問你的學習和工作情況,你都告訴他‘我進行得很順利’,這樣的心理暗示能迅速讓你平靜下來,也能讓你獲得自信。在很多心理勵誌的書裏都提到過話語的力量。當你做自我肯定時,你就已經找到了使自己平靜下來的方法了。”我不是專業的心理學指導人士,但我願意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朋友,盡管不是很成熟,甚至是有漏洞的,但我也隻是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力量去幫助身邊的朋友。

把自己的能量全部集中在別人的評論上,充當了別人舌頭下的奴隸,而我們的能量就這樣白白地流失掉了。這樣的生活怎麼能讓我們感到歡欣和快樂呢?安安說這個道理她當然明白,隻是不知道怎麼去做。

我給安安的建議就是:隨便別人怎麼說,但隻做好我自己的事。別人對我們的好心建議和善意的批評,我們當然應該接受;可是對於那些言語傷害,我們則大可不必過於計較。我們計較了,難過的是自己。不論是讚美,還是詆毀,都不去做分別,也就不會有計較。真正的平常心不是要我們裝作聾子不去理會生活中不和諧的音調,而是當我們聽到了自己不喜歡的話,也能做到內心平靜,不起波瀾。這個過程也許相當痛苦,但是,假如我們有了這份定力,我們以後的生活絕對會有相當的變化,我們的人生體驗也會因此而愈加豐富,生命質量也會因此而得到提升。這個過程,就是要消除分別心,讓自己在平常心態下生活。

安安還問了我一個問題:在完全滌蕩清除掉內心的焦慮、不安這些負麵情緒之後,是不是就是達到了“平常心”的狀態。我告訴她:其實你的內心一直就是清明澄澈的。不要總想著怎麼達到某個心理狀態,你告訴自己“我現在就是活在一個平常的心態下”,這樣就好了;而你越是強調“平常心”,正是說明自己很缺少它,也正是在強調自己心中的動蕩和不安。當然了,我的這些建議還是希望朋友們先嚐試一下,看看是否真的對自己的生活有幫助。隻要我們能明白,真正的焦慮源自於我們的內心,這就已經是個好的開端了。我們拚命地要在自己所生活的外部環境中找到讓自己產生焦慮、煩悶的原因,結果做再多的努力也隻能是徒勞的——焦慮就在我們的思想中,活在我們的內心裏,而且正是因為自己的分別妄想才產生出的負麵情緒。我們不去問自己的心靈,為什麼要問外境呢?

相信還有很多朋友和安安一樣,因為不想辜負長輩的期望所以對自己的要求也很高,自然心裏的焦慮和壓力也是巨大,甚至當別人說起某個失敗的經曆時,我們都會想到“假如我這次失敗了,我的父母會不會很失望呢?他們不會不會指責我沒有盡力呢?”

安安的腦子裏全是這樣的想法,她說是自己經受過重大的人生挫折,所以才對自己的人生道路充滿了恐懼和焦慮。但是我要說的是,正是這些關於“失敗”、“挫折”的念頭才導致了失敗和挫折的屢屢發生。我們需要扭轉自己的心境,心思一轉,外部環境也會跟隨著變化的。當我們明確自己所處的心境就在平常狀態之中時,必然不會對自己做過多的要求和苛責,這樣我們做事情成功的幾率反而會大大增加。

安安說她害怕失敗和挫折,其實我們也是有同樣的心理。可是,挫折與失敗就真的那麼可怕嗎?還是我們自己的心製造出“可怕”的假象呢?如果我們能明確地了解到失敗和成功本身就是一體的,我們就不會一味地要避開失敗了。

我給安安講過一個故事,現在我把這個故事分享給大家:

有個小男孩,由於他的父母都很心地善良,樂善好施,他也很懂事孝順,頗受大家喜愛,所以在他很小時,佛陀就問他:“孩子,你都喜歡能擁有些什麼呢?”

“我希望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能一直成功!”小男孩說。

“哎呀,這個可難了!”佛陀微笑著說道:“難道你希望你做的壞事也能成功嗎?”

“不,不。我希望我做的正麵的、有意義的事情都能成功。”小男孩央求道:“慈悲的佛陀!我不會去做壞事的。我隻是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事業有成的人。”

“好吧。我就答應你吧。不過,孩子啊,你以後肯定要後悔的。”

“我不會後悔的!”小男孩的回答很堅決。

果然,在這個小男孩以後的成長道路上,他做的每一件正麵的事情都從沒失敗過:讀書時,他總能考第一名;他選擇經商後,也總是掙得比別人多。而他也能遵守自己的諾言,從不做昧良心的事情。時光匆匆流逝掉,他從一個少年成長為英俊聰明的青壯年,然後又慢慢地步入了老年。在他臨死前,他的妻子兒孫圍繞在他身邊,大家問道:“您這一生過得也真值了!您一直都是別人羨慕的對象,您做什麼事情都從沒失敗過。現在您可以安心地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