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憤怒是一種毒(2 / 3)

做禪事,從最平常處入手,通過身邊的日常小事,我們也能培養起自己的利他之心。有了利他的思想,我們走到哪裏都能交到朋友。

用禪心:

禪心即是包容、覺悟、無分別,把禪心融進生活中,我們看誰都應該像看待自己的親人眷屬一樣。別人對我們有什麼意見,我們要當他是好心的提醒;別人對我們有了誤會,對我們橫加指責,我們絕對不能因此而生起嗔恚心。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以真誠心替代虛偽心,以平等心替代勢力心,自己的心中多一分清淨,周圍的人際關係便多一分和諧。以上那些,就是供我們調治憤怒,化解矛盾的好辦法。

最重要的是,我們在做上麵這些事情時,務必要保持平常心,我們隻是去做,不要有過多的思慮,我們做這些事情的出發點,既是為了自己能提升修養,贏得好人緣,也是為了使他人得到歡喜和快樂。當我們把平常心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利他事業中時,我們的人際關係便也會隨之發生明顯變化。

我的一位好朋友平時做事是個慢性子,因此在他周圍有不少人出於誤會而認為他這個人辦事效率低,單位的同事也不喜歡和他共事,覺得和他在一起處理工作會花費自己很多時間。可這位朋友從不因此而有所怨言,別人有了什麼煩惱和他傾訴,他總是耐心地做個好聽眾;同事的工作思路由於一時阻斷而找他去幫忙,他總是笑著拿出一些好點子;他的女朋友是個急脾氣,性子一上來誰也不敢和她說話,可他總能及時安撫下伴侶的壞情緒。時間一長,大家都把他視為做可信任的朋友,不僅他的女朋友對他愈發體貼,就連單位裏以前總笑他“遲緩”的同事也都願意和他一起合作。

我問他:“平時有些人對你並不好,還總嘲笑你,你就不生氣嗎?”

“生氣也沒用。發怒生氣反而會弄壞自己的身體,我可不想讓壞情緒幹擾到我的身心健康。我隻是覺得,別人怎麼對我,那是他們的事;我怎麼對別人,那是我的事。我就把一切人、一切事都做平常對待,也沒覺得心裏有什麼煩惱和不快。現在,大家和我相處得很好,我也覺得很開心,我認為自己對他人的關心也很值得。”我的朋友很真誠地說道。

多一些平常心,不要對人際關係上的事情計較得太多,這樣也能少很多是非和煩惱,假如我的那位朋友在被人誤解時發了脾氣,恐怕他現在的人際關係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2)\t經由平常心,帶來好心態

嫉妒、嗔恚、怨恨等等不良心態是導致我們生活不如意、不幸福的大敵,要對治這些不良心態,隻能是以一顆平常心,以懷愛眾生的慈心和具有正知正見的菩提心來熄滅自己內心的怒火。憤怒是種毒,時時要清除。

就是因為無明蒙蔽了我們的清明和智慧,我們才由我執、我慢、我見之中而表現出對他人的嫉妒、嗔恚以及怨恨。在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平常心的重要性正在於能使我們在必要的時候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和心態,避免我們做出危害他人,同時也使自己煩惱的事情。

當我們看到或聽到別人生活富足,或得靠著自己的努力到了什麼好處,通過好的工作賺了大錢,我們多少都會在心裏有些小想法。明理的人,會提醒自己,我要努力工作,要靠著自己的實力改善目前的經濟狀況,讓家人過上富足的生活;而不明理的人則會生出嫉妒和不滿的心來。

假如我們以平常心諦觀他人依靠自力而活得的安樂,就會在心上生起無比的快樂,看見眾生能得到幸福安樂,我們也要和他們一樣感到幸福快樂。假如因為看到別人活得了一點小的安樂就嫉妒憎恨,我們的心智被染汙,這表現在人際交往上就會出現種種不愉快的事情。

還有些人說:“假如是我的親人朋友,或者和我關係不錯的人得到了好處,我還是能為他們感到高興的,可那些對我不好的人,他們處處刁難我、算計我,看見他們得到了什麼好處,我心裏實在很難平靜。”

其實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到處可見,有這種想法的朋友也大可不必感到羞恥或煩惱,因為一切不清淨的念想,都可以通過我們的自心來對治。在平常心中,沒有敵人與朋友的分別,也沒有親疏遠近的劃分。不論是自己的親友還是平日裏欺負自己的人,當他們有了歡樂的事,我們自當生起同樣的喜悅。這也是菩薩利益一切眾生的存心。在佛家的四無量心中,“喜”就是要我們在看到別人離苦得樂、獲得真實利益、有所善行時而深生歡喜的心情。有些朋友可能會想:“別人有了什麼開心的事情,和我有何關係,我要為他們感到喜悅歡樂呢?”假如我告訴您,正確的思維會把同樣的好事吸引到您身邊來,您還會說別人的歡喜和您沒關係嗎?

從前有位老婆婆,她和一雙兒女共同生活。盡管家境一般,但一家人生活得十分開心。她的大女兒嫁給了一個有才有貌有德的讀書人,她的小兒子娶到了一位賢惠善良的好媳婦。村裏的大財主十分妒忌老婆婆能有這樣的好運氣,於是在某天,這個財主便不懷好意地來到老婆婆家,他陰陽怪氣地說道:“老婆子,你一定是偷了我家祖傳的寶珠,這才積累下銀錢,給你的兒子娶了個好媳婦。若不然,就你家的這個條件,有誰願意嫁過來啊?”

老婆婆並不生氣,隻是笑著說:“哎呀,您說這話可就錯了。我兒子勤勞能幹,我手腳利索,我兒子種田收獲糧食,我織布紡紗能裁衣服,哪裏用得著偷什麼寶珠啊。”

“那,你家日子過得這麼好,也一定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你若是不告訴我,我就拉你去見官。”財主一臉怒氣,妒忌的神情顯露無餘。

“我啊,還真是有個秘密。靠著這個秘密,我們一家人才能生活得這麼好。”老婆婆慢悠悠地說。

“哦?那你可得告訴我!不然,今天就找人來修理你 !”

老婆婆說道:“我呢,有個習慣,隻要看到別人有了什麼喜事、開心事,我也就跟著高興。我看到別人家的女兒長得美麗勤勞,我就替這一家人感到高興;看到別人家的兒子聰明健壯,我也就為這一家人覺得歡喜;我看到誰家的糧食獲得豐收,我也就跟著開心;我看到誰家的孩子婚姻美滿,我就如同自己的兒女獲得幸福那般喜悅。可說來也怪,每當我這麼想了以後,我家的生活就跟著發生了變化。我的女兒資質一般,卻嫁給了家資巨富的青年才俊;我的兒子並不算高大英俊,卻娶到了美麗賢惠的媳婦。我覺得我家能過上好日子的秘密就因為我把別人的歡喜當作自己的歡喜,把別人的樂事當成自己的樂事。”

這個財主聽完,沉思良久,默默離去。而這老婆婆一家的日子,卻過得越來越好。

當我們看到他人事業上成功、生活上的幸福,我們千萬不能生出妒忌憎恨的心,更不能生氣發怒。大智慧者會以平常心對待自己的得失利害,而卻以喜悅心去對待他人的幸福快樂。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的心境也將輕鬆許多,我們的人生之路必定越走越通暢。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之所以產生的嫉妒、煩惱、嗔恨等等不良心態,說來說去,全是因為自己貪求得多,總是想方設法地要獲得更多的利益,比如名利地位等等。想想這些身外之物,除了暫時能滿足我們的虛榮心之外,還能給我們的心靈覺醒帶來什麼幫助呢?《阿毗達磨》有雲:“為貪名利,不忍耐他人之圓滿,屬嗔之不樂法即嫉妒。”正是因為我們被自己一時的貪利之心所蒙蔽,所以才生出嗔恨妒忌之心。可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刻保持正知正念是多麼重要,我們要想在名利物質等等益處麵前不動心,就要保持平常心,把一切名利財物都等同平常看待。

不要嫉妒別人那寬敞明亮的新房子,也許別人為了攢錢而付出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辛苦勞作;不要嫉妒別人在學習和事業上的成就,要知道,沒有什麼事業是可以輕易成就的;不要嫉妒別人的幸福婚姻和美滿愛情,兩個人之間的磨合與爭吵,隻有他們自己才知道。

每當我們對他人獲得了的幸福在心中有些不平衡時,不妨就像上麵那樣告誡我們自己。我們要善於把平常心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平常心並不神秘,它也不應該被封鎖在經典裏。以前總聽我的一位老師說“禪是生活,生活是禪”,平常心不僅是我們的生活法則,也更應該成為我們的生活本身。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經常有這樣的心態:對於那些和顏悅色和我說話,或者態度較好的人,我能做到和善真誠,但對於那些譏諷我、毀謗我、挖苦我、嘲笑我的人,我應當給他們“回敬”一下。其實,我們大可不必這樣做。因為即使我們這樣去做,也隻能是表麵上換來對方的恭敬,實際上並不能起到多大作用,還會給以後的人際交往埋下其他隱患。

話說穆罕默德很歡喜一個放牧人的品行,因為這個放牧人誠實善良,穆罕默德就同這個人一起行走。可是,他們遇到一個狂徒,口裏罵著髒話,對他們極其不恭敬,這個放牧人聽後也回罵了幾句。穆罕默德一見,就獨自走開了。這個牧羊人趕上去問:“您怎麼拋下我一個人而獨自走開了呢?”穆罕默德答道:“我不願意和隨便發火罵人者同行,哪怕他是被別人激怒的。”

我們應當學會隨時隨地保持自己心境的澄淨與自在。真正的智者不是任憑情緒操縱著自己,而是能夠做到隨時操控情緒。別人的一兩句恭維話能讓我們樂開花,別人的一些譏刺就能使我們暴跳如雷或心灰意冷,這都說明我們的內心還不堅強,恐怕這世界上沒有誰願意成為別人舌頭下的玩具吧。別人的稱譽或是譏毀,和“我”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執過重,必然會對他人的一舉一動乃至每一句話都過分計較。假如能夠把心安住於真正的寂靜和喜悅之中,任憑外境怎樣,任憑別人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我們的心也是如如不動,這才是真正的平常心境界。

曾聽我的同學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從前,在某個地方,有個行者在路旁的樹蔭下靜靜地打坐,而路的另一頭正走來一個人。這個過路的就問打坐的行者:“您這是在做什麼啊?”打坐的行者回答說:“我在修忍辱。”那個過路的人嘿嘿笑道:“看看你這模樣,你還是躺進棺材裏去吧,還修什麼行!”這個打坐的行者一聽,馬上就跳起來,對著過路人就是一通破口大罵。可見,真的要降服自己的憤怒,是多麼地不容易。難怪佛陀說,忍辱是最高的苦行,容忍是最上的涅槃。

在笑過之後,我覺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巧用善用平常心來應對各種境遇,還需要經過世事的磨練,比如故事裏那個打坐的行者,他隻是一味地以一種形式、一種姿態來修習忍辱,卻並沒有真正地把自己投放到現實生活中。在經曆世事磨練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告訴自己:我們很小,世界很大;我們所遭遇的一切事、一切人,都是和他人一樣的,別人能做到心境平和,我們同樣也能做到。開始我們是可以地運用平常心,但是經過一段時日的訓練之後,我們也許早已能將自己的嗔恚、憤恨、嫉妒統統丟開,以真實的麵孔和澄淨的心靈去迎接生活的挑戰,去開創人際關係的新領域。

(3)慈悲心待人,平常心待事

以慈悲心待人,是要我們能從心底去愛一切眾生,護持一切眾生,親近一切眾生。要修持慈悲心,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這種功夫卻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努力去學習、踐行的。

南傳佛教經典《慈經》是佛陀留給世人如何修習慈悲心以及如何以無限慈悲心利益眾生的教誨。在這部經典中,我們能感受到自心底而生發的無限愛心和智慧,憑借著這種愛心和智慧,我們不論是麵對自己的親人眷屬,還是自己不喜歡的人,亦或是討厭我們的人,都能做到平等對待,心懷慈愛。

《慈經》中如是寫道:“願一切眾生,一切活著的眾生,一切有形體的眾生,一切有人相的眾生,一切有身軀的眾生,所有雌性的,所有雄性的,所有聖者,所有非聖者,所有天神,所有人類,所有苦道中的眾生,願它們無敵意,無危險,無精神的痛苦,無身體的痛苦,願它們保持快樂”。設若我們每天以這樣的思維知道自己的生活,調節自己的人際關係,我們的生活必定充滿了愛和喜悅,我們的人際交往過程中所遇到的不愉快和煩惱,也會漸漸轉化為歡喜與和諧。

修行慈悲觀,可以有效對治憤怒、怨懟、嗔恚等等不良的情緒,平複這些不良情緒不僅有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更有助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

在《增支部?十一集?隨念品?經五》中提到過,經常觀修慈悲心的人可以獲得是一種利益:

“諸比丘,與慈心解脫習行、修習、多作、習慣、作根基、實行、熟練、善精勤者,可期望十一種功德。哪十一種呢?一、睡眠安樂;二、醒來快樂;三、不做惡夢;四、為人喜愛;五、為非人喜愛;六、受諸天守護;七、不為火、毒、刀所傷;八、心能夠迅速得定;九、容貌光潔;十、臨終時不昏迷;十一、若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來世則可往生到梵天界。”

修行慈悲觀的人,不僅在睡眠時不做噩夢,安穩快樂,而且在醒來時也一樣快樂自足,他們不僅被世人所喜愛,大家都願意和他往來,同時他也被非人(即非人類生命,如鳥獸等等)所喜歡、親近;他們時常受到諸天神靈的保護,也不會被水火、毒藥、刀劍等等所傷害;他們的心能很容易地進入到禪定的境界,他們的容貌煥發著光彩,使人喜愛;在生命終結時既不昏迷,也不恐懼,頭腦清明,還可往生梵天,不受地獄、惡鬼、畜生這三惡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