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夢一般的顛倒生活(3 / 3)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還嫌低。

這真可謂是欲壑難填!即使不是大限到來,恐怕有些人的貪欲也會把他們自己害死的。

俄國文學家克雷洛夫曾說過:“貪心的人想把什麼都弄到手,最後結果卻是什麼都失掉了。”看看身邊那些快樂自在的人,哪一個不是少欲、知足的,而那些整日愁眉苦臉、心神難安的,估計有不少是在為怎麼滿足自己的要求而煩惱。當我們想要的越多,我們失去的便也越多;當我們珍惜、感恩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我們將會因此而變得更加豐足。

我的一個好朋友,她當時和男朋友結婚就是所謂的“裸婚”,兩人租房子住,也沒有大擺婚宴,更沒有成隊的花車,但我的朋友說她感覺很幸福。辦婚禮確實辦得很一般,但她可以拿著節省下的錢和愛人去蜜月旅行。在她新婚幾個月後,我和她聊起來,她說她內心的幸福感就是因為自己要求的少,她說:“我的愛人對我很體貼,把我照顧得很好,而且我們有很多共同語言,偶爾會有小吵架,但很快我們就和好了。他沒有送我婚戒,但卻很支持我的事業;他沒能買下商品房,但我們的感情很甜蜜。對我來說,這已經足夠了。責任心是不能拿錢來衡量的。”

學會知足,以平常心看待物質條件,擺脫虛榮,不僅能讓我們生活得更安樂,也能使心靈更舒坦。還有什麼能比得上擁有一顆自由而寬坦的心而更好的呢?當我們以平常心對麵對物質財富,我們才能真正地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不會成為物質的奴隸,禁閉了自己原本應有的幸福感。這種平和超然的心態,正是把平常心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才能獲得的。

我們一直以來都認為是物質高於一切,於是,我們拚命地追求物質,把追求物質利益當作是人生最大的目標,同時也把占有物質資源當作是成功的標尺。我們原本靈明的心,早已被物質化了,等到我們日益感覺到心裏的重負難以承受時,才又想到向內心深處探尋讓自己快樂、安穩起來的靈丹妙藥。

要想使內心平靜祥和,就應當用平常心克服內心的貪、嗔、癡以及種種欲望,以平常心體味平常的生活和平常的快樂,以平常心克製因物質而衍生出的各種名利欲望,隻有如此,我們才能體驗到人生的喜悅與祥和。

(3)平常心下,清明自在

很多上班族朋友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感覺:每天大清早起來之後腦子裏一片木然,昏昏沉沉、空空蕩蕩的,同時又覺得心裏沉甸甸的,仿佛是有什麼東西壓在自己心上一般。

這種內心昏暗、沉重的狀態可真不怎麼樣!我們最初會以為是壓力太大了,我們需要發泄,需要排遣自己的苦惱,於是我們縱情聲色,我們抽煙酗酒,我們去歌舞場所尋求一時的快慰。然而,這些做法隻能讓我們的內心愈發地昏暗沉重。真正的寧靜祥和不是要我們遠離熱鬧,遠離人群,選擇離群索居的生活,而是我們不論身在何處、與誰相處、做什麼事,都能感覺到發自內心的平靜,喜悅。這種狀態正是我們所迫切需要的。

如何把內心的昏暗沉重轉變為清明自在,這就需要我們善於調節自己,控製自己——這種控製隻是用在最初的時候,當我們把內心的修習當作一種樂趣,當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時,我們便不再需要控製自己,因為我們本身就是喜悅、完滿、圓融的。

身邊的某個朋友曾經十分懷疑“平常心”到底能給人們帶來多大的幫助。她經常說的就是:“保持內心的平靜,這話誰都曉得!可是,在目前這個環境裏,誰還能保持得了呢?我不去競爭、不去拚命,生活怎麼能有所改善呢?隨遇而安的生活方式,我想確實很有助於心理健康,可惜不適用於現代人,更不適合發展事業,獲取財富。”

隨遇而安難道很難做到嗎?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做到的啊!內心的快樂並不能以金錢來衡量,但是,內心平和快樂的人,必定是性格良好,心理較為健康的,這樣的人在社會上謀求發展才是真的遊刃有餘。因為內心快樂平和的人,會把積極的心態傳染給身邊的朋友,沒有誰願意和怨天尤人者相處。

說到這裏,想起了小K,我的同學。他就很善於調節自己的內心感受和當下的情緒。他往往是把天大的事情都能看得很淡,很輕鬆。有人說他這是“遊戲人生”的態度,可是小K在工作上取得的銷售業績還是很不錯的。有人說他是“故作高人”,可是小K也有鬱悶和苦惱的時候,隻不過他善於做自我調節,總能把心底的陰霾清除幹淨,然後再全身心地投入到困難之中。正因為他能及時調整狀態,所以他並不會經常感覺到心理負擔很重、生活壓力太大,更是很少會有內心昏暗、沉重的感覺。

當我和他談論起“隨遇而安的生活理念是否適合現代人”這個話題時,小 K覺得要想保持內心的寧靜安樂,並非一定要過貧苦的生活,也不是一定要我們放棄努力和拚搏。比如,我們經常說的在一切事情麵前都應保持一顆平常心,小K認為這並不是要我們在麵對好的工作機會時就要徹底放棄,或是不去積極爭取,而是要注意在各種結果麵前善於調整自己的心態。所謂的保持平常心,不是過分地強求、一味地追求,更不是挖空心思地掠奪,也不是隨波逐流、不做努力、不思進取。小K說其實平常心就是一種不執著的生活態度。對於這話,我十分認同。

如果想要把我們內心的昏沉轉為輕安、舒適、清明,就應該接納真實的自我。

那麼,何為“真實的自我”呢?

那個身居高位的不是“真實的自我”,那個穿金戴銀的亦然;那個辛苦勞作的不是“真實的自我”,那個吃喝享受的亦然。

真實的自我,並不是我們成為了什麼特別的人之後的那個“我”。真實的自我就是寧靜、祥和與喜悅的。沒有對抗,也沒有僵化,沒有頑固,也沒有昏沉。這樣的自我,隻有當我們完全靜下來時,它才能呈現出來。

而要體驗到內心的平和安靜,就要通過平常心的觀照來得以實現。

在提及“平常心的生活理念”是否具有普世價值時,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下麵這個故事:

古代某國家的一個商人帶領一個商隊乘船渡海去別的國家經商。他們的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上,海中的神靈聽說這個領頭的商人很有智慧,見識也很廣,就想試探一下他。海神出現在領頭的商人麵前,說道:“我聽聞你足智多謀,很有見識,我打算考考你,假如你能給我一個滿意的答複,我就放你們順利渡過大海,否則,你們這些人都將葬身在這裏。”

領頭的商人不慌不忙地說:“可以啊,請您出題吧。”

海神問道:“我手裏捧著一捧淡水,你說這廣闊無垠的海水更值錢,還是我手中的淡水更值錢?”

領頭的商人哈哈笑道:“當然是淡水更值錢咯!海水盡管很多,可是對於又饑又渴的人來說根本沒有用處,這就等於沒有價值;淡水盡管很少,卻能在關鍵時刻救活一個人的性命,所以它是無價的。”

海神對這個答案感到十分滿意,很也佩服這個商人的智慧,就運用神力,把這些商船平安地送到目的地了。

可見真正對人有助益的東西才是最為寶貴的,所以,平常心的理念不僅在我們麵對壓力、緩解焦慮時很需要,即便是在平時的生活裏,我們能保持這樣的一種心態,回歸到安靜的那個自我,也是一件幸福的事。而經由平常心的體驗,我們能把內心的雜亂統統清除掉,進而擺脫內心的昏沉,進入到清明而安詳的當下。

值得注意的是,平常心作為每個人各自內心的感受和對生活的感悟,是沒有可比性的,它不像考試分數那樣,有一個直觀的可比性。我之所以說到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的一個朋友經常會這樣說:“我的心態現在好多了,至少比某某要好,我的平常心比他的更多些”,或者“某人的平常心要比我多,我應該趕上她,絕對不能落在她後麵”。平常心是不能用來比較的,因為它的本意就是要消除各種計較和盤算,讓我們活得坦蕩和寬適。

禪宗有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平常心的體驗也是依照不同的經驗主體而有不同表現的。我們隻需要觀照自己的感受和經驗就好,沒必要拿別人作為參照。要知道,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一旦我們要用什麼標準來對平常心做個比較,這已經是走向了“平常”的反麵;而一些人試圖刻意做到“平常”,那更是對平常心的曲解,一切刻意做出的“平常行為”,更是一種顛倒迷亂的表現。淨空法師說,佛法崇尚的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可見,平常心絕不是在顛倒狀態下的表現,而是一種清淨真實、無有雜念的平靜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