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境隨心轉(2 / 3)

我很想知道的是沈榕所愛著的那個男孩子最後是否選擇了她,可是兩個月過去了,我卻沒收到她的郵件。

突然某一天,沈榕發來郵件說她和那個男孩發展得很好。正是因為沈榕意識到了些什麼,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心態,也轉變了兩人之間的關係。

沈榕說她一旦放下了對愛情的執著,反而發現其實兩人之間的關係正在朝著理想的方向前進。幾個月前的沈榕在郵件中哀訴自己感情上的寒冬,可如今的她正在享受著愛情的春風。沈榕說她現在感覺每一天心情都很好,可是,在這之前的好長一段時間裏,她都是吃不下,也睡不著的。她曾一度陷入了絕望之中,可是,當她終於學會放下,明白反省自我,也願意承受失去愛人的痛苦之後,她反而不必要去承擔了,因為那個男孩在看到沈榕的最後一封郵件之後馬上就回複 了她,告訴她其實自己的的感情一直沒變。

我們應該學會在看似波折的事情的背後發現喜悅,在絕望之中看到希望。放下對感情的執著反而能讓我們以一個更加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兩人之間的關係問題,也許在我們鬆手的一刹那,就會發覺其實我們所渴求的感情並非是“一定要怎樣”、“必須要怎樣”的那種。保持一些平常心,同時也保持一點距離去看對方,我們就會發現兩人關係中存在的問題。既然找到了問題的症結所在,我們也就可以對症下藥了 。就像沈榕說的那樣;越是在一段感情中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我們的收獲就越會意想不到。而那些對感情過分執著、貪婪,掌控欲又很強的人,不僅很難扭轉兩人逐漸冰凍的關係,更難獲得真正的心靈伴侶。

在人生旅途中,我們都要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難,這些現實情況是我們必須要學會接受的,永遠不要以為自己最不幸,因為我們越是這樣想,就勢必加重我們對挫折和痛苦的感受,越是怨天尤人,煩惱得感受也就越是強烈,那些所謂的不幸的遭遇就越會持久。如果我們坦然麵對,以般若智慧觀察當下的一切境遇,就會明白,一切的痛苦都不過是暫時的現象,我們有誰會對水中的月亮動感情嗎?煩惱和痛苦也不過是水中的月亮,隻有你當真了,它才真的會對你造成傷害,對你的生活起到負麵作用。

(2)以平常心態扭轉境遇

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有某一件工作我們很想把它出色地完成,但是,無論我們怎樣耗費心力也不能達到自己的標準。每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不僅會在心底深深地懊惱著自己的無能,甚至還會把情緒發泄到不相幹的人身上,比如我們的好朋友,或者是親人,或者是戀人,反正不可能是老板!

親愛的,我真地很想告訴你:我們遇到這樣的情形,並非是我們的能力不足,也不是我們沒有做好事情的天賦。我們力不從心的原因隻有一個:就是我們不夠放鬆,我們的內在活力早已被自己那過分緊張的神經給封鎖起來了,我們做起事情來當然會覺得力不從心了。可是,假如我們放鬆身心,全神貫注地去做手裏的事情,而不是擔心結果怎樣、如何完成,那麼,我們在心境上就已經是個勝利者的姿態了。隻有在心態上勝利,才能獲得扭轉境遇的力量。

我的好友問道:“那我們該怎麼做呢?難道又是所謂的保持平常心!天呢,老生常談啊!沒有一點兒新意!”

“您看看,我這兒一句話還沒說呢,你就先說了這麼多。保持平常心盡管是老調子了,可是我們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呢?保持平常心,其實在我看來就是保持一種‘中道’的生活方式,這個並不難。隻是掌握起來需要技巧而已。或者說,開始的時候需要技巧,當我們把平常融入了日常生活之後,就完全不需要任何技巧來調節我們的生活了。”我望著他那雙因渴睡略帶血絲的雙眼笑著說道。

中道的生活方式,這個聽起來新鮮吧。

我們所需要的中道的生活方式,既不是要把生活節奏放到最慢,也不是要求一切都必須快速前進。保持一個適中的速度就可以。

在佛教裏,“中道”本來就是指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我們以中道的態度麵對生活,處理生活中的瑣事,自然也要不偏不倚,不走極端。

當我們把自己的神經繃得太緊時,我們就會感覺到體內不再充滿活力,而思維則處於停滯狀態,我們的脾氣也變得糟糕起來,我們越是想要盡快處理完什麼事情,仿佛也覺得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和我們作對一般,總覺得進行起來很不順利。我們會把這種不利於自己發展或者違背自己心願的情境稱為“逆境”。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是沒有絕對的順境和逆境的,不僅如此,在人生的旅程上,從長遠去看,順境很可能會造成失業的失敗,而逆境卻成就了我們的理想。我們害怕改變,是因為擔心改變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擔心改變會使我們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比如財富、有利條件、感情、地位,等等。

但是,假如我們自由而散漫,不論是對時間還是自己的思想都不做控製,那麼無疑地,這樣將會浪費我們寶貴的時間,同時也在消耗著自己的能量。所以,不要讓我們一直忙碌而不能喘息,也不能無止盡地休息,放慢速度而不知進取。保持一種“中道”的生活方式,更有助於我們培植起平常心的觀念來。

有一位好友是個十分上進的女性,她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從讀書的時候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優等生”,她要求自己的各科成績都要排在前三名,並保持這樣的成績一直到大學畢業。之後她又選擇了讀碩讀博,她對自己的要求還是很高,以至於身邊的男生都覺得和她在一起壓力很大。參加工作後,她對自己的要求不僅僅隻是很嚴格,而且是趨向於完美——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完美,但我的這個朋友就是要追求完美,自然,她活得很累。可是她找不出原因來。我經常勸她不要給自己施加那麼多的壓力,然而她覺得假如不嚴格要求自己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終於有一天,她頭痛得起不來,我們要帶她去看醫生,她說哪裏也不想去,隻是想一個人靜靜地在房間裏休息。

所幸的是,她同意了我帶她去找心理醫生的建議。在心理醫生麵前,她開始時隻是說自己覺得壓力太大,卻找不到源頭,很想擺脫目前的狀態等等這樣的話,可是到了後來,她的情緒似乎有些失控了,開始歇斯底裏地大罵自己,說她自己看起來得到了很多:優裕的生活條件、理想的工作、高收入、不斷擴展的人脈關係……然而,這些並不能帶給她快樂。我的朋友說她隻想弄清楚一件事,她到底是怎麼了,她到底病在什麼地方。

心理醫生是位性情溫和的阿姨,她耐心地甚至是帶著理解地聽完我這朋友的傾訴。而我的這個朋友在一頓歇斯底裏的喊叫之後,心情似乎好了很多。她事後說道:“我覺得當時我就像另一個人似的。你是知道的,平時的我絕對不會是這個樣子。我也不去想當時的自己是不是麵目很可憎,隻是想把心頭積壓的一些什麼東西給釋放出來。於是我就不管不顧了,在我一股腦兒地把心裏的垃圾傾倒出去之後,我覺得前所未有的寧靜正從我的心頭生起。然後,我突然仿佛是進入到了另一個世界裏,那裏很安靜,我能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有人對我說‘放下,放下’,可是我很疑惑,因為我心裏已經沒有什麼牽掛了,我還能放下什麼呢?”

心理醫生的建議很明確就是要她盡量多參加一些活動,不要總是把自己禁錮在工作單位裏,要她“以開放的心態麵對社會”,同時也要適時地放下,不要過於注重利益。一旦我們能明白,適時地放下才能收獲得更多,才能讓我們抵達平和的心境,進而轉化外境不利的因素,我們還會把一切都抓得那麼緊嗎?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過分地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我們的身心卻在這種追求過程中變得疲倦不堪,物質上的豐富和事業上的成就也許帶來的不是滿足感和幸福感,而是無窮無盡的苦惱、迷惘和煩惱,內心的安詳和寧靜於是成為了無比珍貴的感受。

有這樣一個佛經故事:一位出家人深夜時候念誦《迦葉佛遺教經》,他的聲音悲切而又緊張,心中產生了後悔懊惱,不想再繼續修行的念頭。

世尊問他:“你以往尚未出家還在家時,是作什麼職業的?”

這個僧人回答說:“我喜歡彈琴。”

世尊又問道:“如果琴弦太鬆了會怎樣呢?”

僧人回答道:“琴弦太鬆就發不出聲音了”。

世尊又問:“那麼,假如琴弦太緊了,又會怎樣呢?”

僧人答道:“琴弦太緊,就會琴弦斷裂,樂聲停止。”

世尊再問道:“那麼,假如琴弦不鬆不緊,正好適中,又會怎樣?”

這個僧人回答說:“假如是這樣的話,那麼各種聲音就都諧調了,就能演奏出動聽的音樂來。”

世尊說道:“我們出家人學道修佛也是這樣。如果我們把心意調整適宜,就可以得到領悟,修成正果;假如在修道學佛的過程中隻是一味地著急,希圖能有更快的進度,那麼身體就會疲倦。而一旦身體感覺到疲倦了,我們的內心就會生出煩惱和悔恨,煩惱和悔恨一旦產生,自然會產生後悔而不願繼續修行的念頭。修行學佛的覺心一旦悔退,那麼罪業就必定會增加。所以,隻有在內心清淨安樂,身體舒適、不疲倦的情況下才能安心修行、學佛,這樣,我們所修的道就不會失去了。”

原文見《四十二章經》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我們平時總愛喊著一句“時間就是效益,時間就是金錢”的口號,可是,假如我們的身心感覺到不舒服了,覺得倦怠了,甚至造成了過勞死,那些金錢和效益還有什麼用呢?所以,請時刻記得,我們是生活的主體,不論是效益還是金錢,都不過是生存的手段。保持平常心,就請回到生活本身,回到人自身。人才是生活的根本,我們每天都想的是如何掙錢養家(好吧,其實這並沒有錯,這是我們的責任),行為程序化,內心荒漠化,人情淡漠化,生命低質化,目前的情況就是這樣子。我們就想那個佛經故事裏的僧人一般,每天把神經繃得很緊,內心沒有一點兒安寧平靜的感覺,哪怕就是在睡眠休息時也不能安下心來。

保持中道,適應環境,順其自然,這才是真正的心靈解脫之道。通過選擇一種健康而快樂的生活方式,才能夠煥發出我們內在的活力。有些朋友總會感歎自己怎麼覺得越來越老了,腦子不靈光,身體也變得僵硬起來了。其實,這就是因為我們給自己的束縛太多,設限太多,才把自己體內的活力給封鎖住了。假如你想能隨時隨地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第一就是不要給自己設定限製,比如,我一定要在多少歲之前賺足多少錢,或者我一定要在幾年之內升到什麼職位。有計劃的人生,往往也是效率較高的,但這些條條框框也就是一把大鎖,使我們時刻感受到疲累。倒不如留些平常心,盡了自己的努力就OK,不要把結果看得那麼重要,畢竟,我們拚了命爭來的,也都不過是刹那的閃耀罷了。

以一種不執不取、不生嗔恨的心態麵對逆境惡緣,這就是實現境隨心轉的第一步。然後,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任何的順境善緣都是短暫的,所以,當我們麵對它們時沒必要一味地歡喜高興,暫時的順利很可能就潛藏著未知的不順;而當我們麵對逆境惡緣時也沒必要日夜憂慮,因為一切境遇無非是內因外緣的聚合而已。要想轉變某一種境遇,就從組成它的個別條件開始下手,改變它們,境遇就會隨之發生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付出的會很多,不僅是時間,更是毅力。

星雲大師 說過:“心隨境轉則不自在,心能轉境則無處不自在;種善因得善果,人是自己的園丁,一念美意則福田無量”,可見,在實現境隨心轉的過程中,我們的心靈是自己最好的導師。讓自己的心靈裏駐紮進平和、清明、喜悅等等美好的意念,這種力量的強大會讓你感到驚訝!

(3)\t境隨心轉需要什麼

我的摯友問我,在實現境隨心轉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準備些什麼呢?

我告訴他,我們隻需要清楚掉心內的陰霾,然後在那顆平靜的心中注入下麵這些東西。是的,沒錯,就是它們!在很多心靈讀物或勵誌教材裏都曾不隻一次地提到過下麵這些詞彙,盡管你覺得是老掉牙了,但我覺得,我們平時很少會用它們來填滿自己空虛的心靈——除非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逆境中跌了跟頭,想要改變、扭轉那些不愉快的境遇時,才想到這些美好的事物,並且迫不及待地希望它們能像冬季的暖陽一般,把光明照進自己焦灼的心田。

永遠不要忘記,正是這些因素,才給予我們心靈奮進的動力。讓我們把它們牢牢記在心裏吧,讓它們成為我們內心最豐富的經驗吧!

感恩:

淨空法師說過:真正學佛的人,他對誰都會感恩。比如那些毀罵我、誹謗我、陷害我、傷害我的人,我們大可不必把他們看作冤家對頭,更沒有必要和他們一般計較,或者實施報複,而要把他們看作是考驗我們的恩人。所以,不妨當麵和他們道聲謝。人人都喜歡被別人恭敬讚美,你這一聲謝謝,倒會讓他們反省自己的行為了,以前的爭執也便化解了。

在大乘佛經上記載道,釋迦牟尼佛修習忍辱波羅蜜時,他名叫忍辱仙人,曾遇到凶惡無道的歌利王割截他的身體,這是多麼慘痛的事情啊,可釋迦牟尼並沒有絲毫的嗔恨心,反而告訴歌利王,以後我成佛了,將要首先來度化你,以此來報答你對我的恩情。正是因為你對我的考驗,才能完成我忍辱的修行,所以我要來報答你。

我們在碰到一些障難時總是希望能早點出頭,於是就夜夜祈禱,可是,淨空老法師告訴我們,若是能在遇到障難時保持心平氣和,那麼這個障難也就即將過去了。你越是生起嗔恨和怒火,這些障難就越是會持續下去。

還有些朋友,因為愛情上遭遇了挫折,他們承受不了內心的痛苦和生活的打擊而選擇了自殺。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活得更快樂、更幸福,完全沒必要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就看我們怎麼對待這些痛苦了。不妨真誠地告訴出軌的愛人,“我很感謝你”,告訴第三者“我也感謝你”,正是因為婚姻破裂了,愛情結束了,我們才能有機會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伴侶,選擇嶄新的生活。把他們都看作自己的恩人吧,感恩他們的背叛,同時也對給予我們傷痛的生活說聲“謝謝”,因為假如沒有經曆過生活上的挫折,我們還是永遠活在天真的世界裏。

當我們正在經曆某個並不如意的境遇時,我們完全不必因此而心灰意冷,隻要我們心平氣和地感受這種經曆,也許它讓我們內心痛苦異常,但隻要我們內心不起波瀾,這些痛苦馬上就會過去的。

感恩還可以弱化我們心內的痛苦,瓦解我們的焦慮,在逆境和惡緣裏,感恩也因此而顯得尤其重要。感恩的力量不僅在佛教中有過相關的闡述,而且在其他宗教的教義裏,也都把發自內心的感恩視作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