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冰雕藝術的由來
冰雕是一種利用天然冰加工而成的特殊的藝術品。冰雕藝術源於俄國。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1940年初,歐洲遇到了罕見的嚴寒。除了南部地區以外,整個大陸冰天雪地,所有河流湖泊都結了厚厚的冰。在這樣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專橫跋扈的俄國女皇安娜,伊萬諾夫卻要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她命令工匠用冰塊在彼得堡市的內瓦河上建一座宮殿,作為失寵的王子米歇爾·格裏申的婚禮新房。
工匠們依照命令很快建成了一座長17米、有3個房間的冰宮。這座冰宮內擺著各種造型別致的冰製家具、床上用品和炊具,甚至連外麵的小花園也“長著”用冰雕塑的樹木花草。女皇命令王子在這座冰宮中舉行了婚禮並度過洞房花燭之夜。女皇的惡作劇,沒想到引起了人們對冰雕藝術極大的興趣。從此,冰雕逐漸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
陶瓷花釉的由來
在久負盛名的彭城瓷中,有一種窯變花釉狀似流雲,五彩繽紛,十分奇特。關於這種花釉的來曆,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相傳,彭城從前有一位精通瓷藝的老匠人趙大成,他死後留下兩個窯。南窯又新又賺錢,留給了小兒子趙德寶;北窯又破又舊,留給了大兒子趙德昌。趙德昌夫婦誠實厚道,勤勞肯幹,自幼學得一手好手藝,經過兩年的苦心經營,破窯煥然一新,收入頗豐。可趙德寶卻從小嬌慣,好吃懶做,毫無長進,結果南窯生意冷淡,甚至賠錢。他看到兄嫂發了家,日子過得那麼紅火,嫉恨難忍。一天,在妻子的挑唆下,半夜跑到其兄的窯場,把黃土、青顏料亂七八糟弄了一大堆倒人釉子缸裏,攪了一氣。誰知,陰差陽錯,待出窯時,燒出來的瓷器竟然全是珠光寶氣、瑰麗誘人的五彩花釉。
後來,趙德昌知道這件事的來由後,沒有責怪其弟,還鼓勵趙德寶精心研製花釉,最終研製出了花釉的配方。
蠟像的由來
蠟像是一種蠟塑藝術,發源於歐洲。1835年,法國蠟塑藝術家蒂騷夫人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蠟塑群體藝術——蠟像館。蒂騷夫人於1761年生於法國的斯特拉斯堡,自幼跟隨當時的蠟塑大師菲利普·哥蒂斯學習蠟塑藝術。1770年,她曾被任命為法國公主伊麗莎白的藝術教師,在凡爾賽宮生活了9年。
法國大革命後不久,她遷居英國,在很多城市巡回展出自己塑製的蠟像,傑出的藝術成就轟動英倫。早在140年前,英國著名小說家狄更斯曾經這樣稱讚蒂騷夫人製作的蠟像:“如果蠟人也能說話或走路,你真看不出它和活人的區別來。”狄更斯還以蒂騷夫人為模特兒,在《老古玩店》一書裏塑造了一個搞蠟像展覽的乍萊太太。蒂騷夫人創建的倫敦蠟像館,如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6個分館內,分別陳列著各類蠟像數千個。有文學傳說故事人物,有宏大的戰役場景,有熱帶植物的造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廳裏陳列的古今英國和外國知名人士的蠟像,如英國曆代國王、女王和王室主要成員以及丘吉爾、羅斯福、列寧、毛澤東等著名政治家等,無不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寬銀幕的由來
電影產生初期,銀幕高寬之比是16:22,被稱之為標準銀幕。現在的電影基本都是寬銀幕了。
1953年,“西尼瑪斯珂普”係統的寬銀幕係統問世。這種影片在拍攝時同樣使用一條35毫米的電影膠片,但攝影鏡頭的光學係統是變形的,人和物都變得瘦長瘦長的,而在放映時,隻要在普通的放映機鏡子頭前加一變形鏡頭(又稱還原鏡頭),人和物就會恢複原狀,而形成了比標準畫麵寬得多的寬闊畫麵。業內稱之為“真寬銀幕”影片。
“真寬銀幕”影片的電影的場麵,放映起來特別逼真,是電影視覺效應的一個突破。後來,又出現了一種不用變形鏡頭,而隻簡單地將標準畫麵的高度壓縮一些,使畫麵的高寬比例有所改變,因此叫做“遮幅式寬銀幕”影片,電影界稱之為“假寬銀幕”影片。後來,人們將“假”字去掉,直接稱之為寬銀幕了。
奧斯卡金像獎的由來
1927年5月4日,為了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的發展,美國電影界的36位領導人在一次集會上發起組織一個非贏利的團體,後來發展成為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
電影界領導人梅耶建議學院用頒獎的方式,為正在繁榮和發展中的電影業帶來了聲望和榮譽的人頒獎,於是便產生了學院獎。選定了24歲的雕塑家喬治·斯坦利創作的鍍金雕像作為獎品,因為塑像為金色,因此稱金像獎。
金像獎杯是一個高13.5英寸的鍍金塑像,一個身材魁偉的男性屹立在一塊電影膠片的底座上,他的雙手緊握著一柄長劍。凡是從事電影工作的,不論是編劇、導演、演員,還是攝影、錄製、美工人員等,隻要有突出的貢獻和成就,就有資格得到這份榮譽。1929年5月16日首屆金像獎的頒發儀式在好萊塢羅斯福飯店舉行。
1931年,第四次授獎時,該學院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員瑪格麗特·赫利奇看到金像時無意中說了句:“這個人像,使我想起了我的叔父——大名鼎鼎的戲劇家奧斯卡·沃爾德。”這句話,恰巧被一夥新聞記者聽到了,不久,就被廣泛宣揚出去,人們便不約而同地把這項學院獎稱做“奧斯卡金像獎”了。一直沿用至今。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由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
威尼斯是意大利東北部,風景如畫,是聞名世界的水上城市。1932年8月6日,在一年一度的威尼斯藝術節上舉辦了第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至今已舉辦過60多次。該電影節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期約兩周。
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符合意大利發行放映條件的優秀影片,以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與合作,為發展世界各地的電影貿易提供了方便條件。1971年,我國開始選送影片參加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的由來
戛納國際電影節於1946年在法國創立。該節除設有比賽項目外,還有“導演15天”、“評論周”、“一瞥”、“金攝影機獎”以及電影交易等多項活動。
由於戛納國際電影節要求的影片水平較高,所以,影片能參加該節的任何一項放映活動都是不容易的。如能獲獎,則是影片在國際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標誌。該節大獎為“金棕櫚獎”。
百老彙的由來
美國的“百老彙”(Broadway)是美國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原本是紐約市內一條大街的名字,意思是“寬大的街道”。我們習慣將它音譯為“百老彙”。
在這條大街上劇場林立,經常有話劇、歌劇、歌舞劇和音樂劇等的演出。不僅本國的劇團來此演出,外國的劇團也經常到此演出。
20世紀40年代以前,很多著名的劇團曾到“百老彙”來演出過,許多著名的劇作家、導演和演員也都在這裏顯過身手,獲得過很高的榮譽。“百老彙”的演出無形中便成了美國戲劇的主流,人們把它稱為“百老彙戲劇”。久而久之,“百老彙”便成了美國的戲劇中心,逐漸成為美國“劇院業”和紐約“娛樂業”的代名詞。
百花獎的由來
“百花獎”是根據周恩來總理關於電影工作的指示精神和群眾的強烈要求,於1962年開始設立的。“百花獎”是一個群眾性的評獎活動,即由刊物讀者投票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影片和演員。《大眾電影》編輯部根據周總理指示的精神和群眾的強烈要求,決定從1962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群眾性影片“百花獎”的評選活動。
第一屆“百花獎”參加評選的有11萬名觀眾。1962年5月22日,恰逢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0周年前夕,《大眾電影》編輯部在首都政協禮堂隆重地舉行了第一屆“百花獎”授獎大會。
好萊塢的由來
100多年前的一天,一對年紀相差30歲的老夫少妻來到加利福尼亞州郊遊,男的叫哈韋爾·考克斯,女的名叫戴依達。
妻子戴依達一眼看上了一塊長滿無花果樹的地方,提出要在這裏安居。老夫考克斯二話沒說,掏出300美元當即買下了這塊土地。考克斯太太出生於伊利諾伊州,故鄉的家裏是一塊冬青樹環抱的莊園,出於對家鄉的懷念,將它命名為“冬青樹林”,即好萊塢(HollyWood)。16年後,當這裏變為市的時候,參加投票的177位有選舉權的居民一致讚同以“冬青樹林”作為市名。
好萊塢陽光明媚、依山傍水,既有草原,又有沙丘,溫和適宜的氣候條件和優越的地理條件,是進行電影創作的理想環境。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從影人員。1911年10月,一批從新澤西來的電影工作者在當地一位攝影師的帶領下,來到一家叫布朗杜的小客棧,他們將租到的客棧改裝成一家電影公司的樣子。這樣,他們創建了好萊塢的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內斯特影片公司。今天,好萊塢已經變成了盡人皆知的電影王國。
肥皂劇與連續劇的由來
一開始,電視連續劇並不是文學連續劇,而是為了拍攝廣告而製作的商業片。人們稱它為“肥皂劇”。直到今天,我們還把一些冗長無味的電視連續劇稱為“肥皂劇”。
電視剛剛問世後不久,一些肥皂廠商就發現利用電視宣傳、推銷其產品比其他廣告更有效。但好景不長,單憑幹巴巴的廣告不僅不能吸引觀眾,甚至使觀眾感到厭煩。於是,有的廠商別出心裁,與電視台協商出重金聘請劇作家為其編寫故事性強、情節動人的劇本,然後拍成電視連續劇,逐日在電視節目中播放。在播放過程中,再巧妙地把肥皂廣告加進去。這樣,觀眾既欣賞了電視連續劇,又同時看到了廣告。“肥皂劇”因此得名。
動畫片的由來
1906年,美國紐約比塔格拉夫公司委托詹姆斯·斯圖瓦特·布拉克頓拍攝了世界上首部動畫片,取名為《奇怪的臉》。這部電影底稿漫畫有8000張。影片中大都是些簡單的動作,此後,英國、法國相繼出現了動畫片,如《描畫的手》、《幻景》。
1916年,美國紐約布雷伊·皮克丘亞茲公司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天然色動畫電影《托馬斯·卡特首次登台》。1918年8月15日,在美國公演的《魯西塔尼亞號的沉沒》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動畫故事片。1928年9月19日,由沃特·迪斯尼公司攝製的動畫片《沉船維利》是世界上最早的有聲動畫片電影。
廣播劇的由來
1922年5月28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它的播音室裏,別開生麵地演播了根據莎士比亞原作改編的《第十二夜》,並向全國進行了轉播。當時有人認為它看不見,摸不著,不能登大雅之堂。
1924年1月的一天,在《第十二夜》中擔任角色的波裏費埃,邀請23歲的劇作家理查德·休斯編寫專門為廣播電台播出用的劇本。經過商量,決定以威路斯礦塌方事件作為素材,創作一部在黑暗中發生的有故事,這樣一來人們隻能聽見聲音看不見形象符合廣播劇的特殊環境,並定名叫《危險》。理查德·休斯從聽覺出發,運用聲音構思劇情和安排人物。
《危險》播出後,反響異常激烈,報紙發表長篇評論,積極介紹這個劇目。此後,許多國家都相繼播送廣播劇,這種藝術形式成為世界性的劇種。
京劇的由來
清代乾隆以來,昆曲、弋陽腔、秦腔等曾先後進入北京,大受歡迎。隨後,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個徽班人京,和“三慶班”合稱“四大徽班”,盛極一時的昆曲、京腔(弋陽腔人京後演化得名)、秦腔等漸遭冷落。
1830年,湖北楚調(漢劇)入京,漢劇和徽劇同源,因而時常合班演出,聲腔上相互結合。後來,徽班又吸收、溶化昆曲、梆子、京劇的精華,在劇目、音樂、身段、服裝、化妝方麵都有所改革,再結合北京當地語言和風俗習慣,便逐漸形成了京劇。當時稱為“皮黃”,也稱“京調”。1850年前後,京劇在四大徽班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等著名演員,時稱“老生三鼎甲”,他們對京劇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有突出的貢獻。
京劇藝術比其他劇種更突出了戲曲集中、概括和誇張的特點,形成了唱、念、做、打一套完整體係和統一風格,表演時具有鮮明的色彩、強烈的節奏感。此後,經過不斷的發展與推廣,1919年梅蘭芳第一次赴日本演出時,京劇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44-臉譜
越劇的由來
起初,越劇稱“落地唱書”,又“女子科班”,或“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台班戲”、“小歌班”等等,叫法不一,很不方便。
1939年,當時《大公報》記者樊迪民(1895—1984)想把“紹興女子文戲”改個固定的名稱。一次,他正在讀李白的詩集以自娛。李詩的幾首《越女詞》描寫了越女美麗的容貌,也描寫了剡溪的青山綠水。樊迪民從這裏得到啟發,首先想到一個“越”字他繼而又聯想到紹興是越王勾踐生聚教訓擊敗吳國的複興基地,嵊縣是紹屬之一,如果把嵊縣的“女子文戲”改稱為“越劇”,既符合詩仙的意境,也適合抗日戰爭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