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樊迪民馬上給茹伯勳編的《新劇報》寫了稿,刊出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告諸觀眾。從此,“越劇”這種說法便被固定下來,現在,“越劇”已經成為風靡全國,馳譽海內外的劇種。
評劇的由來
評劇誕生於河北省樂亭、豐潤縣一帶。最初是二人對唱、蓮花落等民間小調,叫“奉天落子”、“蹦蹦戲”。這個劇種從河北省發芽,到了東北三省開花結果。
那時,京劇也叫“平劇”,因為當時的北京叫北平,京劇是國戲,因此才能叫“平劇”。而評劇當時是剛進城的小劇種,還沒有完全形成,也叫“平劇”,這引起了京劇班主的嫉妒,開始挑釁。
這時,有一位報界的權威人士出來調解。他出了一個主意,給“平劇”的“平”字邊加了一個“言”字,“平”字就成了“評”,這是以評論社會、評書說唱為重的意思。後來人們才知道這位姓李的先生就是李大釗。從此,評劇才有了正式的名字。
話劇的由來
1907年,一批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組織“春柳社”,在東京先後演出《茶花女》、《湯姆叔叔的小屋》等劇。同年,“春柳社”回國在上海演出,這是中國最早的話劇演出。從此,話劇在中國流行開來。
話劇多用寫實手法,完全口語化,有舞蹈、音樂伴奏、歌唱,這與中國傳統戲完全不同,所以,一開始就被稱人們稱為“評劇”,後來又被稱為“真新劇”、“白話劇”、“舞美劇”等。
1928年4月,在一次為歐陽子倩舉行的聚會上,田漢提出“新劇”的名稱不合適,當即建議改成“話劇”,以區別於戲曲和評劇。這個建議受到與會者的讚同,話劇這個名稱從此通行起來。
昆曲的由來
昆曲也叫“昆山腔”、“昆劇”。傳統劇目有《遊園驚夢》、《思見》、《痛夢》等。許多地方劇種如晉劇、蒲劇、湘劇、川劇、桂劇、越劇、閩劇和滇劇等等,都受過昆曲藝術多方麵的哺育。昆曲曲調細膩婉轉,演奏樂器有笛、笙、管、琵琶等,表演上風格優美,舞蹈性強。昆曲在新盛時期曾遍及大江南北,成為全國劇壇霸主,並產生了北昆、湘昆、川昆、寧昆等許多支派,形成一種聲腔係統。
秦腔的由來
秦腔曆史悠久,有很多名稱,變化也很大。關於秦腔名稱的由來,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一說秦腔是《秦王破陣曲》即《七德舞》、《七德歌》的簡稱,故名“秦腔”;一說秦襄公收複豐鎬,創建秦國,變混柔懦弱之氣,成萬裏激昂之風,故取名“秦腔”。有人考證:除“秦腔”正名以外,還有秦聲、秦音、西音、西曲、西調、西秦腔、秦川調、梆子腔、山陝梆子、陝西腔等。代表秦腔醞釀發展和形成的幾個主要階段。
“秦聲”、“秦音”、“西音”等,是秦漢之際的稱呼,屬於秦腔音調醞釀時期的名稱。“西曲”、“西調”等,係南北朝後至元明之間的稱呼,屬於秦腔由民歌的音調發展的俗曲(即小曲)時期的名稱。“西秦腔”、“秦西腔”等是明朝中期以後,秦腔由民間俗曲發展、形成戲曲秦腔時期的名稱。
黃梅戲的由來
明清以來,尤其是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間,湖北黃梅縣水災頻繁。人民生活無以維係,背井離鄉,采用唱道情、打蓮花落等表演形式沿途賣唱,並與當地民間說唱藝術,如青陽腔和徽戲結合。這樣,黃梅戲被傳播到了皖、鄂、贛3省50餘縣。後來,黃梅戲在安徽安樂得到繼承和進一步發展,逐漸成為深受全國人民喜愛的地方劇種之一。
木偶戲的由來
早在《列子·湯問篇》中就有關於木偶戲的記載:西周穆王時,藝人偃師,帶了倡優來朝見穆王,倡優能歌善舞,但解剖一看,原來是用木頭和皮革製成的木偶。
後來,許多藝人便把木偶作為戲具,進行表演,古時稱為“傀儡”。唐代時,提線木偶的製作已很精致,唐玄宗曾作詩讚美:“刻木牽線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到宋代,木偶的製作和表演技巧,又向前跨了一大步。
1977年,在河南濟源縣,出土了兩件北宋瓷枕,分別畫有杖頭木偶和懸絲木偶,由此可見這兩種木偶在北宋時期已經十分流行。
皮影戲的由來
皮影戲即用人來操縱的皮質人形,皮影人最開始是用素紙雕刻成形,後來采用羊皮或驢皮製作。一般,皮影人高約一尺,身上有若幹關節,用胡琴弦絞連,安裝上三至五根鋼質細杆,表演者在幕後操縱,通過燈光投影,看起來生動和逼真。
皮影的製作在河北唐山、灤縣及陝西乾縣等地比較普遍。
皮影戲起源很早,相傳,漢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後,武帝時常想念,有個叫少翁的人,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燈光投影到布帳上,武帝看到布帳上的人影,很像死去的李夫人,十分高興。這可能是皮影戲的雛形。
南宋時期,開封和杭州等地有許多影戲棚,演出三國故事等,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元代時我國的皮影戲流傳到了緬甸、波斯、爪哇等地。
清代乾隆時,在中國傳教的法國神父,又把中國的皮影戲帶到了法國,演出時就叫做“中國皮影”。後來又傳到了英國和德國,在歐洲曾轟動一時。
印章的由來
印章也叫印信,最開始隻是權力的象征。據《史記》中記載:戰國時代,主張合縱抗秦而著稱的政治家蘇秦曾佩戴過六國相印,證實那時期官吏用印已成為一種製度。近幾年來,周秦印章不斷出土,更把印章的可靠曆史又向前推進了幾百年。
秦始皇為了保住皇帝的威望,對印章做了嚴格的規定:皇帝的印信稱為國璽,大臣的印信稱為章或印,各有專稱,絕對不可以混淆。秦始皇統一中國前,曾奪得趙國的國寶“藍田玉”(這塊藍田玉就是著名的“和氏壁”),並用它製成了有名的傳國璽。
到了漢朝,印章的製作成為一種藝術創作。有的將軍死後,他們隨身攜帶的印章也要一起隨葬,所以現在我們還能看到相當數量的古代印章。
宋朝以後,印章的應用更多的和書畫聯係在了一起。題款蓋印,逐漸成為習慣。我們現在還能看到蘇東坡、黃庭堅、宋徽宗等人的許多印章。印章不但是書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能自立為一種獨立的藝術。
剪紙的由來
剪紙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裝飾圖案,是我們中國民間的傳統藝術。
據考證,剪紙起源於漢朝。在漢、唐時代,民間婦女就有使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花鳥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後來,在節日期間用彩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人物故事等,貼在窗上的稱為“窗花”,貼在門上的稱為“門簽”,用於喜慶的稱為“喜花”。唐代詩人李商隱《人日即事》詩中,有“縷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之句,這記載了剪紙的曆史。
45-剪紙
相聲的由來
我國的相聲藝術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其最早的形式是由“俳優”這種雜戲派生出來的。“俳優”多在宮廷裏演出,用詼諧的語言,尖酸、譏諷的嘲弄,以達到惹人“大笑捧腹”而娛人的目的。但在這笑聲中,藝人們往往寄托了對統治者的嘲弄和鞭撻。
唐代的相聲叫“弄參軍”。參軍,即軍帳前的幕僚、食客,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參謀。這種表演相聲的演員常常是軍營中的幕僚,故稱“弄參軍”。弄參軍是一種對口相聲,一個人穿綠色衣服,手持簡策,分作機靈滑稽的參軍;另一人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扮作愚蠢可笑的蒼頭,互相笑罵、嬉弄,甚至撲打。這種相聲演員的形象,我們可以從唐墓中出土的戲弄俑上看到。相聲藝人多喜歡咒罵和譏諷貪官汙吏。到了宋代,群口相聲時興起來。
清朝同治年間,相聲藝術在北京得到充分發展,並且日漸成熟,此時的相聲規定用北京方言表演。當時無論樓堂深院,還是市井街頭,都有相聲表演的舞台場地。據一些老相聲藝人說,在相聲中有兩段練習基本技巧的段子,一段叫“學四相”,即指學大姑娘、老太太、啞巴和聾子四種人的動作;另一段叫“學四聲”,也就是學山東、山西、北京城裏、城外四種的聲音。“相聲”二字就是由“學四相”和“學四聲”的尾字合成的。
雜技的由來
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列國兼並激烈,群雄角逐,競相養士,這些士中當然也有口把式,以出謀劃策、能言善辯的說客為特征,但更多的是身懷奇技異巧或勇力過人的大力士。這些就是雜技藝術的正式形式。
另外據說,漢代流行的百戲,指流行於兩漢的各類競技、雜耍、幻術以及樂舞、俳優戲和動物戲等。當時,並沒有“漢代百戲”的叫法,而是多半沿襲秦朝的稱法,叫作“角抵”,如“角抵戲”、“角抵奇戲”、“角抵諸戲”、“角抵百戲”等。“漢代百戲”是東漢以後對上述不同藝術表演形式的統稱。由於百戲實際上是以雜技為主導的多種民間技藝的綜合串演,所以後人也習慣把百戲看成是今天雜技的前身。
雜技在建國前叫耍把戲,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代表團組團到國外表演,周總理在進行審查時,給中國雜技團命名,才有了雜技這一稱謂。
魔術的由來
魔術一詞是外來語,我國古稱“幻術”,俗稱“變戲法”。這種變幻莫測的遊戲,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出現了。漢代,西域的幻術流傳到中原。我國科學家張衡在《西京賦》裏描寫說:“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雲霧杳冥。”這些精彩節目,是受到外來藝術影響的。
到了唐朝,魔術藝人不斷創造加工,日臻精美,更加豐富多彩。唐朝段成式描寫的書龜變活、立刻開花等節目,是當時幻術表演的實況。唐朝藝人除了自己創造節目外,還引進外國的新奇魔術,特別是印度魔術對中國魔術影響很大。唐朝有一套使人睡臥劍鋒上的幻術,就是從印度引進來的節目。唐代與日本來往密切,所以中國魔術也傳入日本。日本出版的《神仙戲術》的魔術書,據說就是我國明代的陳眉公寫的。
“雙簧”的由來
“雙簧戲”在北方各地較為普遍,在南方就比較少了。“雙簧戲”的發展曆史並不是很長,起源於清朝末年。
慈禧太後當權時,常常把外麵的著名戲劇、雜曲演員找到宮裏為她表演。有個民間藝人叫黃輔臣,他所唱的滑稽戲很受慈禧太後的賞識。有一次,慈禧太後傳黃輔臣速到內廷,恰逢黃輔臣鬧嗓子病,本不能去,但“聖旨”誰也不敢違抗,於是他就帶了弟弟一起進宮。上場時,老黃彈弦子做麵,小黃則藏在椅子後麵演唱做裏,誰知給慈禧太後看穿了。黃氏兄弟嚇得不敢抬頭。不料慈禧太後見他倆的配合天衣無縫、妙趣橫生,不但沒有怪罪他們,反而開玩笑道:“你倆這叫雙黃啊!”
從此“雙黃”(以後寫成“雙簧”)就成了一門獨立的曲藝形式,並且經過黃氏兄弟和後輩藝人的不斷發展,逐漸流行起來。在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上,“雙簧戲”曾作為中國的傳統劇目,讓觀眾一飽眼福。
龍套的由來
戲台上四人一組扮演兵士或衙役的角色,叫龍套。龍套由所穿的龍套衣得名。這幾個人在戲台上有時候代表千軍萬馬。龍套在舞台上的活動有一定程式,如升帳或坐堂分站兩廂的叫“站門”;引導主人前行並開路的叫“圓場”;在上下場門附近斜列兩行候主人上場或下轎的叫“斜門”,在雙方交戰從兵刃下穿過叫“鑽煙籠”,分從兩邊上場叫“二龍出水”等。
龍套表演遵循“站如釘,走如風”的原則。龍套在站堂助威時要像岩石一般,佇立不動;一旦動(跑)起來,猶如燕子掠過水麵。舞台的氣氛,有時是靠龍套跑出來的,所以又叫“跑龍套”。
臉譜的由來
相傳北齊的蘭陵王長恭貌像婦人,自己覺得不足威懾敵人,於是刻木為假麵,每當出征上陣時便戴上,勇冠三軍。唐代歌舞《蘭陵王人陣曲》裏,扮演蘭陵王的演員就要戴麵具。這可能就是後來戲曲中臉譜的起源。雖然臉譜從什麼時候開始,還不能確定,但《宋史·蔡攸傳》已有“塗抹青紅,雜倡優侏儒”的記載,可見宋代已有塗臉,也就是今日京劇之勾“臉譜”。
四大名旦的由來
新中國成立之前京劇舞台上曾經顯現出“四大名旦”——“梅、程、荀、尚”爭奇鬥豔的情景,傳為美談。
其中,梅蘭芳(字畹華)出名最早,尚小雲(字綺霞)、程硯(豔)秋(字禦霜)等相繼崛起,在1920年代初期,京劇界旦角以此三人成鼎足的局麵。荀慧生(字留香)原來是梆子花旦,19歲才改演京劇,但頭角初露,即取得非凡的成績。
當時,捧荀的戲迷組成“苟黨”,聲勢浩大。他們認為荀之藝術堪與梅、程、尚三人匹敵,並駕齊驅,便改三為四,提出“四大名旦”的稱謂,不久就為京劇界公認。
最初,“四大名旦”以成名先後為序』》次是梅、尚、程、荀,後經數年來廣大觀眾的評議,一致公認的排次是梅、程、荀、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