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淨醜的由來
生旦淨醜是我國傳統戲曲中的四個角色。“生”是在劇中扮演男子的角色,有老生、小生、武生之分。“旦”是在劇中扮演女性人物的角色,有青衣、花旦、老旦之分。“淨”是在劇中扮演性格剛烈或粗暴的人物,通稱花臉,有銅錘花臉、架子花臉、武花臉等之分,“醜”是在劇中扮演滑稽人物的角色,有文醜、武醜之分。
梨園弟子的由來
在舊社會,人們常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弟子”,然而,這種稱謂一開始並不是指戲曲演員,而是指樂器演員。
《新唐書·禮樂誌》上有載:唐玄宗李隆基喜好音樂,精通音律,尤欣賞清雅的《法曲》,於是,他就挑選了三百樂工在皇宮裏的梨園專門教他們演秦《法曲》,李隆基親臨指導,稱這些樂工為“皇帝梨園弟子”,這就是“梨園弟子”的由來。
至元末明初,高則成的著名戲曲《琵琶記》有一句開場白:“今日梨園弟子,唱演琵琶行。”由此可見“梨園弟子”在這時已經開始指戲曲演員了。
文物的由來
文物,在我國古代是禮樂、典章製度的統稱。例如《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現在人們多把曆史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一定價值的東西,如建築、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種藝術品統稱為文物。
鎮墓獸的由來
鎮墓獸是我國古代墓葬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怪獸;是為鎮攝鬼怪、保護死者靈魂不受侵擾而設置的一種冥器。
從考古發現的情況來看,鎮墓獸最早見於戰國楚墓,在魏晉至隋唐時期頗為流行,五代以後逐步消失。鎮墓獸的製作,早則為木、骨質,陶質極少,以後主要為陶質和唐三彩。金屬和石製品極為罕見。
在楚國墓葬中已發現數百件用於鎮墓辟邪的木雕鎮墓獸。年代從春秋中期到戰國中晚期。春秋中晚期到戰國早期多為單頭單身,戰國中期的式樣與數量最多,單頭單身與雙頭雙身兩大類。
馬王堆漢墓帛畫的由來
絢麗的馬王堆漢墓帛畫是漢代繪畫遺存中最精彩的帛畫精品。
這幅帛畫畫麵分天朝、人間、地府三段。天上為橫幅,其餘為直幅。分別以太一神、馱侯妻、祭祀者、合歡鼇為各段的中心。天界有扶桑樹、九個太陽、嫦娥、新月,以及象征長壽的蟾蜍、白兔;日月同輝,令人神往;天門有司命守衛。氣界為馱侯妻緩行升天,吏前婢後,迎護隆重。人間雙龍穿璧,象征幸福吉祥;家屬聚集祭祀,祈求死者靈魂早歸仙境。最底部合歡鼇背上大力神,雙手托著大地,孔武有力。全圖內容豐富,想象瑰麗,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寶。
漢畫像石的由來
畫像石是遺存豐富,極具特色的秦漢美術史資料。藝術家們以刀代筆,在堅硬的石麵上創作了眾多精美的圖像,將其作為建築構件,構築和裝飾墓室、石闕等。全國發現的漢畫像石數以千計。據載,畫像石萌發於西漢昭、宣時期,新莽時有所發展,到東漢時進一步擴大,主要分布於山東、河南、陝西、四川及其周圍地區。
西漢晚期畫像石以山東沂水鮑宅山鳳凰刻石等為代表;新莽時期則以河南唐河馮君孺人畫像石墓為代表,墓內刻30餘幅畫像,內容為描繪現實生活及神怪異獸等。東漢前期畫像石的代表作品有山東長清孝堂山石祠和南武陽石闕畫像石。東漢後期的畫像石以山東嘉祥武氏祠最為著名。
秦漢畫像磚的由來
畫像磚是一種表麵有模印、彩繪(或雕刻)圖像的建築用磚,在中國古代主要用來裝飾宮殿或墓壁。畫像磚的形製大致分為大型空心磚和較小的實心磚兩種。前者最早出現於秦代,根據不同特征又分為整體模印圖磚與組合模印圖磚兩類,後者則流行於漢代,尤其在東漢以後的墓葬中大量出現,主要用於墓壁裝飾,其內容以描繪現實生活,神話故事以及自然物象為主,題材非常寬泛,製作工藝一改程式化的小印模臨時拚組的手法,多見整模印製故事情節化的畫像。
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畫像磚,是出土於陝西鹹陽等地的秦代遺物。到西漢畫像磚略有發展,以長安、洛陽兩地發現者為代表。至東漢,畫像磚開始在一些地區(如四川)大量出現,並一直延續到魏晉南北朝才走向衰落。北宋以後,在原先模印畫像磚的基礎上,又興起以雕刻為手段的磚雕藝術,其構圖以人物故事及裝飾性圖案為主,仍具有圖像的意味,且也用來裝飾墓葬,是畫像磚的一種變化形式。
《步輦圖》的由來
中國唐代繪畫作品。作者閻立本《步輦圖》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絹本,重設色,無款,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步輦圖》描繪了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吐蕃王鬆讚幹布派使臣祿東讚到長安請求與唐公主和親,受到唐太宗李世民隆重接見的情景。畫麵上唐太宗端坐於眾宮女抬護的步輦之上,祿東讚在典禮官的導引之下,躬身謁見李世民。作品以細致精湛的手法,準確表現了不同人物的地位、身份和民族的不同特征,對人物神情性格的刻畫尤其值得稱道。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為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貴的曆史和藝術價值。
《清明上河圖》的由來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宋代畫家張擇端。張擇端是山東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學習繪畫,後為北宋畫院畫師。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絹本設色長卷,高24.8厘米,長528厘米。圖中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時節的繁華熱鬧的景象。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如像今天的節日集會,人們借以參加商貿活動。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大致包括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畫,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內街市。
《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五百五十餘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龐雜的內容,為曆代古畫中所罕見。可貴的是,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麵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從而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的藝術效果。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藝術修養和表現能力。
《清明上河圖》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的生動畫卷。
原始彩陶的由來
原始社會是一個極其漫長的人類曆史發展階段,可以將其分為舊石器時期和新石器時期。陶器的出現,是新石器初期最為重要的文化標誌之一,它是人類最早的一項手工生產活動的產物。
所謂彩陶“是指一種繪有紅色,黑色的裝飾花紋的紅褐色或棕黃色的陶器”。這個時期的文化被稱為“彩陶文化”。因為彩陶最早是在中國河南省淄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所以又名“仰韶文化”。
越王劍和吳王劍的由來
吳、越為春秋諸侯國中的兩個小國。《考工記》、《莊子·刻意》、《戰國策,趙策》等古代典籍中都記載吳、越兩國劍師擅長製劍。根據漢代著作《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有寶劍五,聞於天下。”後來多處出土鐫刻有吳國、越國諸王銘文的銅劍,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的越王鳩淺劍(即勾踐劍)通長55.7厘米,劍格兩麵有花紋,分別嵌有藍色玻璃珠和綠鬆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花紋,刻有“越王鳩淺自作用劍”鳥篆銘文,刃薄而鋒利。經質子、X射線、熒光非真空分析,劍刃成分為銅80.3%、錫18.8%、鉛0.4%。劍身的紋飾精美,鏤刻最細處僅0.1毫米。劍柄末端鑄有突起的寬不到1毫米的同心圓,顯示出鑄劍匠師的卓越技藝。
兵馬俑的由來
俑是古代用於陪葬的偶人。多用泥土、木或銅等做成人形。
俑的質地以木質、陶質最常見,也有瓷、石或金屬製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樂、士兵、儀仗多種,並常附有鞍馬、牛車、庖廚用具和家畜等模型,另外還有鎮墓的神物。俑大多真實地模擬當時的各種人物,因而可以據此推知當時社會的生活習俗,並且是研究各代輿服製度的重要資料。俑還可以反映出各個時代雕塑藝術的水平。
就我國目前考古發現來看,首推“大、多、精、美”的秦始皇兵馬俑最為著名,最具價值。
秦始皇陵銅馬車的由來
秦始皇陵銅馬車為秦代銅鑄像。1980年在陝西省臨潼秦始皇陵封土堆出土。這是一組大型彩車馬,共兩乘。每乘為一車四馬,車上各有禦官俑一名。修複的二號銅馬車,通長328.4厘米,高104.2厘米。大小為真人、真馬、真車之半。車上飾物雍容華貴,彩繪古樸典雅。銅鑄車是單轅雙輪四馬的“安車”,車輿分前後兩室,前室為禦官席位,後室為乘主席位,內外四壁均彩繪夔龍、夔鳳以及菱形等幾何圖案。
長信宮燈的由來
中國漢代青銅器。1968年出土於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宮燈燈體的造型是一表麵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通高48厘米,神態安詳優雅。長信宮燈設計十分精巧,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看起來像在擋風,實為利用虹管原理,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汙染,又有審美價值。
因燈上刻有“長信”字樣,故名“長信宮燈”。
一直以來,長信宮燈被認為是我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和民族工藝的重要代表而廣受讚譽。這不僅在於其稀有珍貴,更是由於它精美絕倫的製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堪稱“中華第一燈”。
46-長信宮燈
金縷玉衣的由來
玉衣也被稱為玉匣、玉押,是漢代(前206—220)皇帝和顯赫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大致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隻能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在漢代人的觀念,中玉是山嶽精英,將玉放置於人體上,可以避免人的精氣外泄,這樣就能保持屍骨不腐,甚至實現來世再生。所以玉衣在漢代玉器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迄今為止,中國共發現玉衣二十餘件,其中尤以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年代最早、做工最為精美。這件金縷玉衣1968年出土於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墓。它包括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六個部分,全部由玉片拚成,共計2498片,並用重達1100克的金絲加以編綴,衣體全長188厘米。玉衣的頭部有玉眼蓋、鼻塞,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門塞。周緣以紅色織物鎖邊,褲筒處裹以鐵條鎖邊,使其加固成型。臉蓋上刻劃有眼、鼻、嘴的形狀,胸背部寬闊,臀腹部鼓凸,與人的體型非常適應。整件玉衣做工精細,玉片排列整齊,對縫嚴密,表麵平整,顏色協調,著實歎為觀止,反映出製作工匠的傑出技藝和達官顯貴們的奢靡生活。這件玉衣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銅奔馬的由來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馬踏飛燕,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雷台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則回過頭來觀望,生動展現了駿馬淩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細膩的手法,令人拍案叫絕。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準尺度來考察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也是相馬的法式。
盧舍那佛坐像的由來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餘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曆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麵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莊嚴、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精品。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顯得睿智而慈祥,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才具有如此巨大的藝術魅力。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就更動人了,隻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盧舍那佛坐像是龍門石窟中的傑出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