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的由來
古代奧運會最初規定參加比賽的運動員是穿獸皮衣服的。在一次比賽中,有一個年輕選手身穿的獅皮突然脫落,他立刻赤身裸體。但為了比賽,他毫不顧忌這些,仍然堅持比賽,並最終擊敗了所有對手,奪取了冠軍。
今天的運動員一詞,就是起源於古希臘文“裸體”的意思。從古希臘的雕刻上,我們還可以看到運動員都是赤身裸體的。
奧運會的由來
奧林匹克運動會始源於古希臘的競技會。第一次古代奧運會是公元前776年在希臘奧林匹亞舉行的,以後每隔4年一次。公元394年被羅馬皇帝禁止。
1875—1881年,德國庫蒂烏斯等人在奧林匹亞遺址找到了大量出土文物,引起了全世界的濃厚興趣。為此,法國的顧拜旦認為,恢複古希臘奧運會的傳統,對促進國際體育運動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在他的倡導與積極爭取下,1894年6月,在巴黎舉行首次國際體育大會,正式成立了國際奧委會。第一屆現代奧運會於1896年在雅典舉行,以後每4年召開一次。
其中三屆因世界大戰被迫中斷,但屆數仍按順序計算。
奧運會會旗的由來
奧運會會旗是根據顧拜旦男爵的建議和構思製作成的。奧運會會旗是一個有五個圓環的白色無邊旗,五環相套,自左至右為藍、黃、黑、綠、紅五種顏色。
1914年7月,會旗首次出現在巴黎慶祝奧運會成立20周年的大會上。1920年,比利時奧委會把一麵繡有五環的綢緞會旗贈送給國際奧運會,並在安特衛普奧運會的開幕式上升起來。第23屆奧運會之前,在每屆奧運會開幕時,上屆奧運會城市代表將這麵旗移交給該屆奧運會城市市長,但之後會旗是在閉幕式上交給下屆奧運會主辦城市的。
奧運會會徽的由來
奧運會的主要標誌是五個相套的、不同顏色的圓環。
對奧運會五個圓環的含義,曾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解釋,即每一個環的顏色代表一個大洲。1979年6月國際奧委會出版的《奧林匹克雜誌》第140期指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根據奧林匹克憲章,五環的含義是象征五大洲的團結以及全世界的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相見。
每屆奧運會都有不同的會徽,但所有會徽都帶有五環標誌;然後再襯之以反映東道國特點或民族風俗的圖案。如第17屆奧運會於1960年在意大利羅馬舉行時,就以羅馬的城徽作為會徽,即一隻母狼哺育兩個嬰兒的圖案。
第29屆北京奧運會會徽為一個小巧篆書“京”字圖案,形似一個奔跑衝刺的運動員,又如一個載舞之人歡迎奧運會的召開;既代表奧運會舉辦地北京,同時又極富中國東方的神韻。
奧運會聖火的由來
奧運聖火首次出現是在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奧運會。這一想法是由顧拜旦提出的,當時僅限於在體育場附近的一個噴泉盛水盤上點燃聖火。
現代奧林匹克奠基人顧拜旦,曾經勾畫出的一幅藍圖,就是創辦一種不同於其它形式的體育競賽。這種體育競賽能夠將人們聚集在一起,更主要的是它能夠延續下去。能夠讓參加競賽的人和為參賽者喝彩的人感受到體育運動的激情和人類團結友愛的精神。口號、標誌、旗幟、誓言、遊行,凡此種種都不可忽視,以讓奧運會獨樹一幟。更少不了著名的奧運聖火和它的傳遞。作為附帶的奧運聖火在奧運會舉辦期間已成為整個奧林匹克運動中最令人期待的事情之一。
奧運聖火這一新事物在那個時候確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媒體對此的評論也隻是寥寥數語。德國人卡爾·迪姆卻對此很感興趣。他曾參加過1896年雅典奧運會和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的賽跑比賽,他本人不但是曆史學家和古希臘語學者,還是德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委員,後來還擔任過柏林奧運會組委會秘書長。從1934年起,顧拜旦和當時接替他任國際奧運會主席的盧森堡人亨利·德·巴葉特—拉圖伯爵都表示讚成在奧林匹亞舉行一個預備性儀式。他們采納了迪姆的想法,將在此點燃的奧運聖火通過經特別挑選的使者們傳遞到柏林。1935年6月,奧運火炬行程達3050公裏,穿越了7個國家。共有3361人參加了火炬傳遞。第一名傳遞火炬的是希臘人康斯坦丁·孔季利斯,而最後一名則是德國1500米賽跑運動員弗裏茨·席爾根。在火炬傳遞期間,各種慶祝活動數不勝數。聖火在進入德國的時候,迎接它的人多達兩萬。奧運聖火由此延續了下來。
奧運會火炬的由來
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火炬儀式,已經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曆史了。相傳古希臘的奧林匹亞山是眾神棲息之地,當地人們為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每隔4年就要祭祀眾神。在聖地奧林匹亞祭祀時,人們還要進行短跑競賽活動。哪個運動員首先從祭司手中接過火把,把火神普羅米修斯前祭壇上的聖火點燃,他就是勝利者,並將被視為英雄而受到人們的尊敬。以後,短跑活動逐漸演變成體育競技大會而延續下來,而成為奧運會開幕式上不可缺少的儀式了。
47-北京奧運會火炬
奧運會期間火炬不滅的由來
1920年,第7屆奧運會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舉行。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協約國將士,經組委會討論通過,在會場中點燃焰火,以象征和平表示懷念。當絢麗的焰火燃起時,場麵頗為壯觀莊嚴。為了發揚奧林匹克的精神,傳播友誼與和平,1928年奧委會通過決議,正式規定在開幕式上要舉行隆重的儀式,點燃聖火台上的火炬,以火炬燃燒與熄滅象征開幕與閉幕。
同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舉行的第9屆奧運會上即執行了這一決議。當時按照古代奧運會的傳統在希臘奧林匹克山上通過凸透鏡點燃聖火炬,途經希臘、南斯拉夫、奧地利、德國而進入荷蘭,最後在開幕式上按規定的時間進入阿姆斯特丹的會場,點燃了聖火塔上的火焰。在第11屆德國柏林奧運會時,正式用人進行接力傳遞的方式來迎送火炬,人們認為運動員用接力跑的方式來迎送火炬,有利擴大奧運會的影響,傳播奧林匹克的精神,以後的奧運會一直沿用這一方式。
特殊奧運會的由來
特殊奧運會即世界弱智人運動會,發起人是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妹妹和妹夫。他們同是波士頓財團的主要成員。在別人眼裏,他們是最顯赫、最幸福的夫婦,但不幸的是,他們的孩子是弱智的低能兒。
可能是出於愛屋及烏的原因,肯尼迪和丈夫依靠波士頓財團的堅強實力,發起了舉辦世界弱智兒童運動會的倡議。這個倡議很快得到世界各國熱烈響應。他們決定在美國舉辦第一屆運動會,並把比賽擴大到全部弱智人的範圍。國際奧委會對此十分讚賞並給予大力支持,稱第一屆世界弱智人運動會為特殊奧運會。
亞運會的由來
亞洲運動會,簡稱“亞運會”,是亞洲地區的綜合性運動競賽會,也是亞洲體壇最大的盛會,由亞洲運動聯合會的成員國輪流主辦,每四年舉行一次。
亞運會的前身是遠東運動會,1911年由菲律賓體育協會發起組織每兩年舉辦一次,輪流在菲律賓的馬尼拉、中國的上海和日本的大阪舉行。先後共舉行了十屆,1937年因世界大戰爆發而被迫中止。1948年,參加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亞洲體育界人士協商,決定重新恢複遠東運動會,並擴大運動會規模,改稱亞洲運動會,每四年舉辦一次,時間正好與奧運會錯開。
第一屆亞運會1951年3月在印度的新德裏舉行(本應1950年舉行,因準備不足而推後一年),當時隻有489人參加。以後一共舉行了八屆,規模不斷擴大。到1978年第八屆時,參加人數已超過了4000人。目前亞洲選手已成為世界體壇上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1990年,第十一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行,這是中國第一次作為東道國舉辦亞運會。
世界杯足球賽的由來
1928年,在奧運會結束後,國際足聯召開代表會議,並通過決議創辦一個新的世界性足球比賽,首屆比賽自1930年開始。世界足球錦標賽設金杯一座,用1800克純金鑄造,杯高130厘米,形狀為勝利女神雙手托起金杯,因此也叫“女神杯”。1956年國際足聯在盧森堡召開會議,決定把錦標賽的名稱改為“雷米特杯賽”。這是為了表彰前國際足聯主席、法國人雷米特,他在1921年至1954年擔任國際足聯主席達33年之久,並且是這一大賽的發起者和組織者。後來又有人建議把兩個名稱聯起來,稱為“世界足球錦標賽——雷米特杯”。最後在赫爾辛基的代表會議上又一次改名為“世界足球冠軍賽——雷米特杯”,簡稱為“世界杯”。
體育獎杯的由來
現代的體育獎杯是由一種叫“愛杯”的大酒杯發展而來。它起源於英倫三島。據西方史料記載,公元978年3月18日,英王愛德華出征歸來,騎在馬上接受別人敬獻的一杯祝酒,正當他舉杯痛飲時,被刺客從背後猛刺一刀,墜馬身亡。
此後,英國人凡是舉行各種宴會,主人使用一個大酒杯盛滿美酒,在客人中輪流傳遞,輪流啜飲。每當一位客人起立接過大酒杯飲酒時,鄰近左右的兩位也必須陪同站起來,以示保護,避免飲酒者重蹈英王愛德華之覆轍。後來,這隻來賓都要輪流啜飲的大酒杯便命名為“愛杯”。在當時英國,這種“愛杯”通常被視作最珍貴的禮品饋贈給貴客。
隨著體育運動的蓬勃發展和人們對體育競賽的興趣日趨濃厚,人們又將“愛杯”作為獎品贈送給體育競賽中的優勝者,以示慶祝。這個方式一直流傳至今,而且現代的獎杯仍明顯保留著當年“愛杯”的遺痕——形似大酒杯,多數帶有兩個長長的耳朵,並且在稱呼上都帶有一個“杯”字。如乒乓球的斯韋思林杯、考比倫杯,羽毛球的湯姆斯杯等等。
體育獎牌的由來
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各個單項的世界錦標賽,都會授予競賽的優勝者金牌、銀牌和銅牌。然而,在很久以前,體育競賽中的優勝者所獲得的獎賞卻隻不過是一個用橄欖樹或桂枝編織成的“桂冠”。1896年第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優勝者獲得的就是這樣的“桂冠”。
直到1907年,國際奧委會在荷蘭海牙召開的執委會上,才正式作出了授予奧運會優勝者金牌、銀牌和銅牌的決議,並在翌年舉行的第4屆倫敦奧運會上開始實施這一決議,自1924年第8屆巴黎奧運會起,國際奧委會進一步作出了如下補充決定:優勝者除授予獎牌外,還同時發給證書(獎狀),並對金牌、銀牌、銅牌的設計、製作作了具體的規定。一、二、三等獎的獎牌直徑均不小於60毫米,厚度為3毫米。其中,一等獎(金牌)和二等獎(銀牌)的獎牌用銀製作,其純度(含銀量)不低於92.5%,一等獎獎牌(金牌)的表麵至少鍍6克純金。
以上這些規定從1928年的第9屆阿姆斯特丹奧運會上開始使用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桂冠的由來
在各種體育競賽中,人們常把取得優勝者稱為奪得“桂冠”。桂冠這一名稱,出自古希臘神話。
太陽神阿波羅愛上了露珠女神達芬,對她情深義重。但達芬卻始終拒絕阿波羅的追求。一天阿波羅又來到眾女神居住處找達芳,達芬撒腿就跑,阿波羅懇求她不要躲避,並在後麵緊追不舍。眼看要追上了,達芬向母親大地女神呼救道:“母親,如果你不能讓我逃脫,就請改變我的形狀吧!”當阿波羅接觸到心愛的姑娘時,感到她的心仍在突突地跳個不停,她的身體卻已變成一棵月桂樹。阿波羅對達芬的愛情並沒有因此而改變,他深情地說:“我將永遠愛你,讓你成為最高榮譽的象征。”
後來,希臘人便將桂樹枝葉編成“桂冠”獻給競賽的優勝者,以示獎勵和榮耀。
橋牌的由來
用“布裏奇”(“橋”的意思)的名字來稱呼撲克牌的玩法,來源於英國萊斯特郡的一座古老的橋梁。
橋牌比賽是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由俄國的移民們以“俄國四人牌”名字開始的,1884年左右傳播到英國,在那裏得到了“橋牌”的新名。這件事情是這樣的,住在萊斯特郡的格列托、達爾比的兩家人,因十分喜歡這種比賽,每天晚上輪流到對方家中去比賽。在他們兩家之間有一座必經的但有坍塌危險的舊橋,夜晚過橋就更讓人膽戰心驚。經過此橋去打牌的那家人回來後總是發出如釋重負的歎息,說,“啊!啊,謝謝,明天晚上該輪到你的橋(牌)了。”這句話久而久之就成了口頭禪。以後,不知什麼時候,這種比賽就以“橋四人牌”的名字而聞名,最後幹脆就稱之為“橋牌”。
圍棋的由來
圍棋是中國的傳統棋種,也是當今體育運動競賽的項目之一。據說,圍棋起源於古代部落會議。當時,部落首領會議為商討對敵戰爭,就地畫圖,用兩種不同顏色的小石子代替敵我兵卒,進行籌劃、製定作戰策略。久而久之,由於它能啟人心智,便逐漸演變成了人們的遊戲,以供消遣取樂。而後,圍棋又逐漸傳到日本、朝鮮等地,使之成為一種世界性的體育娛樂運動。
氣功的由來
據資料顯示,生活於4300多年前的著名養生家和壽星彭祖就開始了傳授養性之道和食療之道,這便是氣功的雛形。彭祖被堯帝封在大彭氏國(今江蘇徐州),據傳,他活了800餘歲,是中國氣功和養生學的祖師。
在古代,氣功是古人用於修身養性、祛病延年的重要手段,還有吐納、導引、內功、靜功等名稱。中國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記載:“虛邪之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其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概括地說明了氣功修煉的要領以及作用。
氣功還散見於許多專著、醫書,文集,詩詞之中。許多有名的醫學家、養生家、文學家如莊子、張仲景、華佗、葛洪、孫思邈、蘇東坡、李時珍等人,對練習氣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見解。五禽戲就是氣功一種,屬於動功,它是漢末醫學家華佗最早創製和倡導的。
如今,氣功已是一項極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色彩的體育鍛煉形式。
賽馬的由來
早在埃及、巴比倫及敘利亞等古帝國,就有賽馬活動。英國在12世紀,也已經有賽馬活動。賽馬有“皇族運動”之稱,因為英國皇室擁有世界上一流的冠軍馬,而且其餘各國參加賽馬者,也大都是皇族或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