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新潮的服飾及其觀念一時還是難以得到普遍認同,江西社會甚至有人感歎:“習俗之美,尤為近古。晚近風氣漸移,販夫走卒,裘馬輝煌;故家士族,反致落後。潮流所趨,時勢使然,矯而正之,是在有牧民之責者。”總之,由於變革的急促推進,城市生活中新的觀念體係並沒有取得絕對優勢的地位,服飾新觀念的權威性往往受到慣性作用下的傳統觀念的抵製。這種以政治權威喪失開始的變革,也造成了傳統服飾觀念權威體係的解構,城市生活觀念、服飾體係的架構出現了真空狀態。表現在市民的穿著打扮等生活方式上則是一種新舊雜陳的格局,以江西宜春的一個婚禮場麵為例,“自民國以來,政體雖變,而新郎之戴頂履靴者,仍屬有之,然亦有喜學時髦者大禮服戴大禮帽以示特別開通者。最可笑者,新郎高冠峨峨,履聲橐橐,在前視之,固儼然一新人物也。詎知背後豚尾猶存,紅絲辮線,墮落及地”。而四個陪賓“有西裝者,有便服者,有仍服滿清時禮服者,形形色色,無奇不有”。
長期的單調服飾壓抑一經消解,整個社會迸發出的個性追求是全麵的,雖然人們在打破舊式禮俗框架的同時,同樣有所繼承,使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中西並存、新舊雜陳的紛亂局麵,但人們更多的趨向於從自我意願出發,創造適應其個性發展的生活空間,使得以往缺乏個性的凝固社會呈現出一種充滿生機的、改天換地的風貌,獨立個性的現代化的人已呼之欲出。
4.其他社會習俗的趨新
一是喪禮、祭祀形式的變化。中國人很看重生死,尤其是死,所以喪禮的變遷背後是人們觀念的流變。在江西的贛縣,喪禮也日趨簡化。“喪主以下,不衣喪服,布素而已。近年來,亦有仿歐俗臂纏黑紗者矣。”在江西的上猶,則是“先日出止帖,謝絕眾客者,略為省便易行……入民國後,城廂附近改於發引日致奠。所請通學客,亦由喪主之意,送殯給紙花一朵,送錢樹、贈福帛……”不但喪禮的繁文縟節大為簡略,而且觀念也有所變化。如江西的德興人錢仁夫詩雲:“肯信人間好風水,山頭不在在心頭。”
安義縣,“除冬至各族祭祖外,不僭用牲,唯冬至祭祖,在昔與祭者,自主祭至執事者皆整肅衣冠,或有不具靴者,人皆非笑之。自辛亥光複後,禮製、服製均無規定,每逢大祭衣必履錯雜,不複整肅,鞠躬叩首,隨意率行,禮製不存焉谘廢”。
二是公共衛生。從前不講衛生,而且迷信一些並不十分科學的治病方法。如民國《江西分宜縣誌》記載,“唯範武子用張湛六物方以治病,華佗傳吳普五禽之戲以舒體,原本孔子《鄉黨篇》、莊子《養性篇》。此外,知儺神逐疫而已”。民國時期,“則分個人、公共衛生。個人尚運動以及衣服清潔、飲食精細、通空氣、廳房多開窗戶、避煙煤汙穢、灑掃糞除。使彼蒼蠅不入,消於無形。若臭蟲,近用新法治,皆從科學化,故自學校三育始。公共,在道路上,古有五達謂康,六達謂莊,雖尚平坦,奈人無公德心何?邇來,城市設警察,立清道夫,置垃圾桶。鄉曲自治為首。現注重民眾教育,農夫、婦女教以識字,開啟錮閉,使知衛生之法,而傳染斷絕矣!唯幼兒端午以雄黃塗額、耳,燒艾火以防腹疾,並以艾蒲煎熱湯浴澡,尤戒以襟袖拭涕夷,便宜溺不許隨地而遺,較勝於服芝麻、誦金剛耳。從此,身體康強,精神丕振,庶免外人笑為病夫國”。
三是“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築與飲食。在住宅建築上,江西省的分宜縣,聖宮廟宇、民房仍依舊製,但“邇來,機關公團漸次改建西式樓房。”在江西的宜春,則是“晚近風俗稍靡,城市門麵,多尚綺麗,建造房屋,亦頗仿照西式”。江西的安義也是“間創西式樓房”。
此外,飲食方麵,在江西的萬載,“宴客,舊率從簡;遇慶事,姻黨畢集。近日用海菜,而舊姻盡疏矣。辛亥以後,日趨奢靡。大橋、改江等處多有茶葉,香味亦佳,而反以外來為貴,竊以為鄉土之觀念薄矣”。在江西的宜春,宴請賓客之時,則是“頗多豪侈、珍貴名品,常登於俎豆,其名有一品饋、三點水、魚翅、海參、燕窩等目”,飲食的豪華與西化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