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石屋裏的人聽到“永樂城”三個字的時候,全部被震驚了。
童貫和王厚對視一眼,二十年多年前“永樂城”發生過一場惡戰,種師道和他的伯父種諤、童貫還有他師父李憲、王厚以及他父親王韶,無一不是當事之人,他們怎麼會不知道這中間的利害呢?
“茲事體大,我要奏明陛下。”童貫知道這件事情有多大,銀州可以打,“永樂城”的事,他做不了主。
這是一道大家都在努力遺忘的“傷疤”,誰敢來揭?
要知道,“永樂城”可是大宋的一個“國殤”。
正是: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看到童貫要去“永樂城”收拾遺骸,拜祭死難亡靈的奏章後,大宋徽宗天子趙佶竟然忍不住落下了幾滴清淚,宰相蔡京也一臉寂容,默默無語。
“永樂城”正是趙佶的父親神宗天子趙頊心中的最痛,當然也是蔡京的導師王安石一個失敗的見證。
雷鳴電閃、風雲變幻之際,大宋神宗天子趙頊、罷相王安石、樞密副使王韶、給事中徐禧、鄜延經略安撫副使種諤、涇原路經略安撫製置使李憲一一浮現在大宋徽宗天子趙佶和宰相蔡京的腦海中,如過眼煙雲,雖然悠遠,卻曆曆在目。
大宋神宗天子趙頊是一位有理想又有勇氣的年輕人,不過他同時也是一位非常固執的皇帝。
趙頊二十歲登基,他認為王安石非常適合當自己的宰相,當時很多人都提出王安石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和缺點,但趙頊就是固執,隻要他認可的,別人說什麼都是放屁!
所以,年輕的神宗天子趙頊力排眾議,隻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把王安石扶上大宋宰相的“寶座”。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人,仁宗天子慶曆年間進士。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大文豪歐陽修先生曾用了“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稱讚、評價了王安石,隻能說,他老人家說的對!
王安石是一位有理想又有勇氣的政治家,他同時也是一位非常固執的宰相,他有一個著名的外號就是“拗相公”。王安石要認準的事情,就非得要辦成不可,別人說什麼都是放屁!
“固執”的一個比較通俗的解釋就是:別人說什麼都是放屁!
王安石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中間那句“人言不足恤”通俗一點解釋就是那個意思。
王安石說這三句話是有目的的,因為王安石的理想就是“變法”。
神宗天子趙頊在位十八年,隻用了倆個年號,頭一個是“熙寧”,第二個是“元豐”,加上王安石的“變法”,就組成了曆史上最著名的“熙豐變法”,也就是“王安石變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