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澶淵之盟(2 / 2)

趙匡胤在國庫之外單獨建了一個“封樁庫”,把每年的零用錢和財政節餘貯存起來,目的有兩個,一個是錢存夠了,把“燕雲十六州”用錢買回來;二是,如果對方不賣,就用這筆錢做為特別軍費,以武力收複。

趙匡胤的主張相當於“要兩手抓,而且兩手都要硬”。

總之,無論是經濟手段還是軍事手段,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要把所有權再轉移回來。

宋太祖的錢是存夠了,但目的沒有實現,因為他的身體有一天突然變硬了,關於“燕雲十六州”的問題隻好留給了下一任國家領導人去解決了。

大宋第二代國家領導人是宋太宗趙光義,他是趙匡胤的親弟弟,這個人是個有名的強硬派,所以,他沒有用這筆錢去買“燕雲十六州”。

一個本來屬於“農民”所有的建築物,現在還要“農民”用錢去買回來,哪個投資經理會幹這種蠢事?

趙光義是英明的,也是果斷的,他同時也是一位大投資家。他把趙匡胤的錢投資到戰爭這個項目上,他決定進行武力收複。

結果,錢花完了,長城的所有權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投資宣告失敗。

後來,趙光義沒事了就手捧一本厚厚的《投資指南》,邊看邊叨叨,留下一句至理名言,“要多讀書呀,開卷有益。”然後,就把這件事給忘記了。

於是,“燕雲十六州”的問題,又在趙光義死後,留給了下一任國家領導人去解決了。

大宋第三代國家領導人宋真宗趙恒是趙光義的三兒子,他能當皇帝純屬意外。

趙恒生在洛陽,長在東京,不象他皇爹和皇伯父都是大宋的職業軍人,戎馬一生,崢嶸歲月,大河上下,南征北戰。

無論趙匡胤還是趙光義,他們都是具有開拓精神的那麼種人,是在戰爭中久經考驗的老戰士、老革命家、老政治家。

他們都知道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就是:要保持擁有的,爭取沒有的。

趙恒沒有一點地方像他的倆個爹。曆史對趙恒的評價有一個詞就是“懦弱”,那句“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就是問他呢。

這麼懦弱的一位國家領導人,別說爭取沒有的了,就是保持擁有的都費勁。

如果,你讓趙恒派兵去打大遼國,收複“燕雲十六州”,他一定會罵你腦子被門擠了。

問題是,你不打人家,人家可不會放過你。

這一年,大遼國的蕭太後帶著他兒子聖宗皇帝耶律隆緒又帶著打了“雞血”的遼國騎兵來大宋國進行實兵跨境演習,演習的一項主要內容就是看怎麼才能搶到更多、更快、更好。

這次遼國的演習目的超過預期,路上搶得糧食有點多,就有點賴著不走的意思了。

大宋真宗皇帝趙恒聽到消息後,第一反應就是“逃”,他有一個最好的理由,就是“好男不和女鬥。”

但趙恒沒逃得掉,因為,有一位大臣拉著他的龍袍,死活不鬆手,並且說了一句:“陛下呀,你要跑了,南宋就提前到來了。”

趙恒是個有文化的人,他怎麼會不知道什麼是南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