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皮膚異常(3 / 3)

此病最早的臨床表現是在下肢皮膚出現圓形或橢圓形堅硬的結節,不僅在皮下組織,甚至深部也可發生。結節發生常迅速,多伴有體溫升高(可達40℃)及頭痛、全身不適、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狀。在重症病例,高熱可持續數天後始消退,但皮疹再發時,體溫又再度上升。

結節大多位於小腿伸側,呈對稱性分布,位於大腿和上肢者較少,而麵部和軀幹則更少。結節大小約0.5-1cm,略高於皮麵,境界不清,結節上麵的皮膚顏色發紅並有灼熱感與痛感。經過1-2周之後,結節由堅硬而變軟,終至消失,一般不形成潰瘍,預後佳。

(9)藥疹:

藥疹是藥物的特異性反應,通常在用藥的第6-10天後發生,偶爾可在給藥後立即發生。嚴重的藥疹伴有全身不適感、惡寒、頭痛、肌痛或關節痛、淋巴結腫痛以及消化障礙現象。

藥疹為多形性,呈對稱性分布,往往有瘙癢、燒灼感。常見的發疹類型為猩紅熱樣紅斑、蕁麻疹、麻疹樣紅斑、固定性紅斑等。嚴重的藥疹可表現為剝脫性皮炎。常引起藥疹的藥物如魯米那、氨基卞青黴素、青黴素、鏈黴素、氯黴素、新生黴素、萬古黴素、灰黃黴素、先鋒黴素、奎寧、氨苯楓、對氨水楊酸等。

懷疑藥疹時應及時停藥就醫,輕症藥疹經過抗過敏治療很快可好轉,重者可引起嚴重的多髒器損害,甚至有生命危險。

第21章 皮膚痣

1.皮膚痣的含義

皮膚痣非常普遍,多數不是疾病引起,沒有危害,不需特殊處理,但是有些皮膚痣卻和疾病相關。

2.皮膚痣的自查、自助和就醫

(1)黑痣:

屬於一種黑色素細胞的良性腫瘤。是腫瘤就有惡變的可能,不過惡變機會很小罷了。手掌,腳底,麵部,頸部的痣,由於易受摩擦及刺激,惡變的機會相對較大。如果發現下列情況,應盡早就醫:①短期內迅速增大,顏色不均勻;②潰爛出血結痂;③周圍出現紅暈或出現衛星痣;④突然發生明顯的癢感或刺痛等。

(2)紅痣:

是一種針尖大到綠豆大的充血性紅斑或鮮紅色凸出於皮膚的小紅疙瘩,醫學上稱為老年性血管瘤。無不適感,不會自行消失。也不必特殊處理。

(3)蜘蛛痣:

蜘蛛痣,即皮膚上一簇擴張的毛細血管,中心有一紅色搏動性小動脈,四周放射出許多細紅絲,狀似小蜘蛛足,故名蜘蛛痣。痣的直徑約0.2-2厘米。這種痣的特點是:用尖硬物壓住其中心的小動脈,周圍的鮮紅色線條即褪色,解壓後蜘蛛足樣微血管又擴張而呈鮮紅色。蜘蛛痣的發生一般認為與體內雌激素增高有關。

蜘蛛痣最常見於肝硬變和慢性肝炎活動期的病人。這是由於當肝功能不全時,機體對雌激素的滅活作用降低所致。蜘蛛痣多分布在肩胛、背部及顏麵、頸部,其它部位則比較少見。當肝病惡化時,蜘蛛痣增多,增大;而肝功能好轉時則減少,縮小。

有些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皮質醇增多症、酗酒等也會出現蜘蛛痣,並可能合並存在肝髒疾病。

妊娠期婦女,尤其在孕期2-5個月之間,可有蜘蛛痣,但絕大多數於分娩後自然消退。

有的人幼年時就出現了個別的蜘蛛痣,長期存在,無增多與增大,全身情況良好,無肝病史以及任何肝病的表現,如乏力、食欲不振、惡心、飽脹不適、上腹痛、腹瀉等,肝功能檢查正常,則非病態。

但是,如果原有的蜘蛛痣呈進行性增大,並有新的蜘蛛痣出現,盡管無肝病等病史,也應盡早去醫院作肝功能等檢查,以期發現潛在的疾病。

第22章 皮膚瘙癢

1.皮膚瘙癢的含義

瘙癢是皮膚上出現的令人難忍的一種不適感覺,常引起搔抓,是多種疾病常有的症狀。

2.皮膚瘙癢的自查、自助與就醫

(1)患有皮膚病:

如皮炎、濕疹、癬等時,可導致皮膚瘙癢。這類瘙癢常先出現皮疹等皮膚損害,然後才有瘙癢。

(2)過敏:

對魚、蝦、花粉等過敏;或感染了寄生蟲,如疥蟲、蟯蟲、滴蟲等,會使機體發生變態反應,從而出現瘙癢。患者多為過敏體質,可有食物過敏史。

(3)妊娠期的瘙癢:

發生的原因尚不大明確,多認為與體內雌激素水平升高有關,分娩後瘙癢自行消失。

(4)老年人:

皮膚萎縮,皮脂腺和汗腺功能減退,導致皮膚幹燥,可引起瘙癢。然而,有些瘙癢,特別是全身明顯的、持續性的瘙癢,且無任何皮疹的表現,則往往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信號。

(5)肝膽疾病:

如肝硬變、膽石症、膽管腫瘤等造成膽汁瘀滯,使血液中膽酸鹽濃度升高,從而沉著於皮膚,引起瘙癢。如在膽汁性肝硬變時,瘙癢是最早出現的症狀。患者有的表現出皮膚黃疸,看不出黃疸的可通過抽血化驗來明確原因。因此應及時就醫。

(6)慢性腎功能衰竭:

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病人,10%有全身性瘙癢。發生瘙癢的原因可能與代謝亂和體內毒素含量升高,沉積於表皮有關。這種皮膚瘙癢比較頑固。

(7)糖尿病:

是引起中老年全身瘙癢的常見原因之一,不少病人因瘙癢就醫經檢查發現糖尿病。糖尿病病人因代謝紊亂可導致血內乳酸增加,刺激皮膚引起全身瘙癢。也可因繼發真菌感染而引起會陰、肛門等局部瘙癢。

皮膚瘙癢的患者應盡可能避免搔抓,可局部使用一些止癢劑外塗,也可在皮膚塗濕潤霜劑,主要是治療原發病。老年人皮膚瘙癢多發生在晚上脫衣服時,應注意不要在較涼的居室暴露身體。

第23章 皮膚多汗

1.皮膚多汗的含義

出汗是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人體通過皮膚蒸發水分來調節體內溫度。出汗過多大部分是生理性的,尤其是小孩,由於小兒時期代謝旺盛、活潑多動,出汗常比成人量多。也可見於疾病情況下。

2.皮膚多汗自查、自助與就醫

(1)生理性多汗

①生理性多汗可見於氣候炎熱季節。室溫過高、穿衣蓋被過多,或快速吃熱的飲食或辛辣味食物(如辣椒、蒜等),以及劇烈運動後,都會使人增加體內產熱。機體為了調節體溫,常通過出汗散熱,以保持正常體溫,此為生理性出汗。一般情況下,由於小兒對冷熱的自我調節能力差,又經常處於活動狀態,故比成人多汗也是正常現象,不必見怪。

②有些孩子白天過度活動,晚上入睡後往往多汗,但深睡後汗逐漸消退,出汗僅限於頸項以上,尤以額部為主,胸背無汗,不濕衣被,多見於學齡前幼兒。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因為幼兒時期神經係統功能發育不夠完善,交感神經興奮性較高所致。如無其他不舒服表現,不必認為是異常。小兒長大到學齡期後,神經係統功能發育逐漸完善,出汗現象也會好轉。

③婦女產褥期:也會有大量出汗,屬於生理現象。

④其他生理性多汗:如服發汗藥物引起的多汗,最常見的是使用退熱藥物,如阿司匹林等,通過汗出而熱退;在精神緊張、懼怕、興奮時也會引起出汗,即俗稱\\\"嚇出一身汗來\\\"。

(2)活動性佝僂病:

多見於2歲以下的小孩,是由於缺乏維生素D導致鈣吸收障礙引起的。發病初期一般在小孩3個月左右,患兒易驚、煩躁、睡眠不安、夜哭、頭發稀疏、頭部枕禿,並且伴有多汗。多汗和室溫、季節、活動量無關。如不能及時給予治療,以後還可出現方顱、雞胸、X形、O形腿。

因此,如遇到異常多汗伴煩躁、夜哭的嬰幼兒,一定要及時就醫,以便及早發現佝僂病,及早給予維生素D和鈣劑治療,藥物劑量必須按照醫囑來增減,以免出現維生素D過量中毒或劑量過少致效果不佳。

(3)活動性結核病:

各種結核病如肺結核、腸結核、腎結核、結核性胸膜炎等,開始時並沒有明顯的其他特殊症狀,常被人忽略。但在結核病活動期都可出現\\\"盜汗\\\"。這種盜汗就是在夜間病人睡覺時沒有任何覺察,醒來卻發現出了一身汗。

因此對於出現\\\"盜汗\\\"不要不以為然,因為它是活動結核的特殊表現之一,應盡快到醫院拍胸片和化驗血沉,以免延誤疾病的治療。

(4)甲狀腺機能亢進:

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經常皮膚潮濕多汗,經過治療病情好轉,出汗也隨之減少,因此醫生在判斷甲亢患者治療效果的時候,常常用手摸一下患者皮膚潮濕程度。由於甲亢同時還有怕熱、急躁、心慌、食欲亢進等,一般容易鑒別。

(5)各種原因的暈厥:

暈厥是指由於大腦一過性缺氧造成突然、短暫的意識喪失。數分鍾可自行恢複。如突然心跳驟停造成的心源性暈厥、突然低血糖造成的低血糖暈厥、突然的低血壓造成的血管性暈厥等等,可出現全身冷汗。

對於這種情況,雖然數分鍾後患者已恢複,但也應及時就醫,查明原因。如原有心髒病的要查心電圖,以發現有無危險的心律失常;原有糖尿病的要就醫調整降糖藥的劑量,以免出現低血糖;原有高血壓的要調整降壓藥劑量,以免血壓下降過低。

(6)休克狀態:

各種原因的休克,病人如出現四肢發涼、冷汗淋漓,必須立即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