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方法3(1 / 3)

並列式布局方法不僅在記敘文中運用,議論文和詩歌中也常常采用並列式布局。

並列式的好處是脈絡清楚,項目分明,能給人以條分縷析的印象。

【例文】

多讀多寫細觀察

四川考生

目前,許多中學生存在著作文寫不好的問題,這是值得注意的。有的同學說:“每逢作文,自己常常感到無話可說,隻好東拚西湊,說一些空話套話,甚至編造一些材料。”有的老師說:“每次學生作文,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所以提高不快。”至於學生為何隻看分數而不注意自己文中存在的問題,我不想談。在此我隻想就中學生如何寫好作文發表一點看法。記得著名作家老舍曾談到如何寫文章的問題,他總結出三點:多念有名的文藝作品,多練習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多體驗生活。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多讀多練細觀察。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中華民族自古及今大文學家更是如群星璀璨,舉不勝舉,他們的作品為後代傳誦。像孟子的《魚我所欲》、《呂覽》中的《察今》、韓愈的《師說》……都是論說文的典範。現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當代散文家峻青的《秋色賦》也是散文的精華。我們多讀這樣的作品,就可以打開思路,使自己的思維活躍起來。對於文中的用詞、結構安排、選材等,我們都應著重注意,精彩的語句、段落可以摘錄下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正是這一意思。

但是,光讀而不變成自己的能力,還是寫不了好文章。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想達到“有神”的境地,還需多次“下筆”。如果一筆不下,就等著到時能“有神”,我想世間絕無此事。就拿我們班上的一位同學來說吧,平時與大家談話,出口成章,思維很敏捷,但他每次作文卻不很好。老師的批語是:組織不好,過渡不自然,應多練等。可見,多練是寫好文章的又一要素。

寫文章,要寫出事來,這些事從哪兒來呢?隻能從實踐中來,從社會生活中來,離開實踐,意識就無從產生。因此,寫好文章最重要的是體驗生活。仔細地,而不是粗略地觀察周圍環境中的人、事,把它們記下來,用於自己的寫作,這樣一來就不會無話可說了。

無數大作家的經曆證明了這一點,在現實中更是不乏所見。我班一個同學平時讀了很多書,每天還寫一則日記,隨身帶著小本記下素材。他的作品在華北十七城市作文比賽中榮獲了一等獎。他的事例不是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嗎?讓我們在多讀多寫細觀察上下功夫,我想我們的寫作水平一定會很快提高的。

【簡析】

這是1984年四川考生的一篇高考作文,文章針對有些同學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多讀多寫細觀察”的論文,並采用了並列式與總分式相結合的布局方法。

作者在文章開頭一段提出“多讀多寫細觀察”的總論點;二、三、四段提出三個分論點,先論“多讀”再論“多寫”,最後論“細觀察”,這三段之間是並列關係,用的是並列式布局;最後一段用典型事例進一步論述了全文的論點。從全文來看,用的是總分式布局方法。在“多讀”這一段裏,作者又采用了層進式布局方法。內分三層,一層談論可讀作品舉不勝舉;二層舉古今名著為例,論述了讀之有益;三層談了讀書方法。層層深入,論證有力。

這篇文章采用了以並列式為主的多種方法交叉的布局方法,在議論文的寫作中具有代表性。

層進式的布局方法

層進布局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內容的安排按由近到遠、由小到大、由易到難、由輕到重,一步步地發展,叫“遞升”或“階升”;另一種正好相反,按由大到小,由難到易、由重到輕,一步步地縮小,叫“遞降”或“階降”,一般來說,作文布局是以遞升安排結構的居多。

遞升也就是遞進,即更進一層的意思。如何理解內容上的遞升呢?我們先欣賞一下範仲淹的《漁家傲》中的兩句。《漁家傲》是一篇寫邊塞淒景色和久戍邊塞的將士思念家鄉的詞。開頭兩句:“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就用了遞進的寫法。頭一句說明邊塞的秋天,與內地的秋天風景不同。接下來第二句以大雁此刻要飛回南方,具體表明風景異。這裏說雁無留意,實際上是從人的感情出發的。大雁尚且不願意留在邊塞,何況人呢?意思上遞進了一層,加重了人的感情份量。布局方法中的層進式,實際上也是內容上層層遞進的方式。下麵就以楊朔的散文《荔枝蜜》為例說明層進式布局的特點。

《荔枝蜜》的開頭寫“我”小時候有一回上樹掐海棠花,被蜜蜂蜇了一下,從此以後,“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麼舒服。”然後放下蜜蜂,寫荔枝林。對蜜蜂的感情後來如何?留給讀者一個懸念。寫荔枝林,從夜間的感受寫起,突出滿野的荔枝樹,黑夜看去,像小山似的。然後又宕開一筆,寫吃荔枝蜜正是時候,由吃荔枝蜜自然想到了蜜蜂,“我不覺動了情”,想去看一看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接著寫參觀“養蜂大廈”,引出對蜜蜂的讚美,並由此想到:“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作者由讚美蜜蜂又轉到讚美在水田裏辛勤勞動的農民。“他們正用勞動建設自己的生活,實際也是在釀蜜——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後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結尾“我”夢見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作者對蜜蜂的感情由“疙疙瘩瘩”的到“動了情”,進而讚美蜜蜂,甚至夢見自己變成了蜜蜂。可見,作者對蜜蜂的感情是層層加深的。

全文的布局采用了層層鋪墊的方法。作者寫荔枝林、荔枝蜜,是為寫蜜蜂作鋪墊;寫蜜蜂又是為寫在田野勞動的農民作鋪墊。結尾一句,即照應了開頭,也深化了主題。這種層層鋪墊實際上就是層進式結構,其特點是內容方麵層層加深,文章的結尾升華了主題。

【例文】

父輩

上海考生

有人說:“代溝總是存在的。”這,我相信。但每一代人都有他們一代的夢想與追求,父輩走過的路是充滿艱辛的。那是他們的財富,同樣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財富。

父輩繼承了中華民族勤勞、樸實的美德,他們對已經做出的奮鬥和奉獻無怨無悔。父輩經過了一個特殊的時期,許多人下鄉或是到邊疆做了知青。今天他們中依舊有一部分人在他們灑下汗水與淚水的地方生活著。一些在西雙版納的知青們說過,他們熱愛版納,熱愛版納的傣族人民,願意永遠在那兒工作。是的,正是這些人推動了中國各地邊遠地區的發展,正是我們的父輩們起了傳播文化的橋梁作用。版納的州長說,沒有知青便沒有版納的今天。父輩的勤奮、樸實體現在各地區、各領域,這是我們應該、也必須繼承的。

父輩走到改革開放的今天,他們的觀念隨時代的前進而更新,他們也能接受各種各樣外來的先進文化。他們會用生硬的舌頭跟著我們學習“ABC”;會在一天的勞動、工作以後,在半夜守著電視機,聽我們說誰是馬拉多納;他們會積攢著並不豐厚的工資買回空調;他們會“炒股”,甚到“下海”……這就是我們的父輩,雖說他們已不再年輕,但那顆年輕的心卻依然不變。他們將和我們一起迎接二十一世紀的太陽。

父輩也常感歎時光的流逝,摸摸新長的白發歎一句“老了,老了!”其實他們隻是想告訴我們:他們的希望在於我們。當我坐在這高考考場,想起父親比我還焦急地準備著筆、毛巾、飲料,想起填誌願時他語重心長的一句“還是多學一點技術吧”,想起他殷殷的目光。是的,我們都知道: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也明白:肩上擔負的,除了自己的夢想與追求之外,還有父輩的希望啊!

今天,父輩們依然在無怨無憂地奮鬥與付出,他們所為的是什麼呢?說大,祖國的富強;說小,下一代的成長。那麼,為人兒女的我們唯有請父輩相信:我們絕不辜負你們的期望,我們必將和你們一起,用雙手迎接祖國的富強!

【簡析】

1994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題為《父輩》,文中的“父輩”是一個群體性的概念,並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父親,而是著眼於這一代人對上代人的某些普遍性問題的認識。

文章運用了層進式布局方法,作者要表述的意思主要有三層:其一正確評價父輩往日的貢獻;其二正確理解父輩今天的生活;其三正確對待父輩對於“我們”這一代的期望。三層意思逐層推進,較好的表達了主題。

排比式的布局方法

排比式是用排比段的形式組織文章的整個布局,也是常用的結構方法。

所謂排比式就是用一組句式相同、每句中在相同的位置上有相同詞語的句子,領起或總結一段的內容,形成並列的段落,共同編織文章的結構。這就是排比段結構法。由於段與段之間具有並列的關係,它又點像並列式,但並列式卻不一定有排比句領起或總結,這就是排比式與並列式的區別。排比布局由於段與段之間的關係是並列的,這就使它具有層次分明,脈絡清晰的優點;由於又有排比的句子作領句或結句,它便有一種反複的美,感情表達得強烈。這也是人們喜歡用排比結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