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方法3(2 / 3)

運用排比式的結構布局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議論文《理想的階梯》開頭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奮鬥,是實現理想的階梯”以後,主體部分便用了排比式布局,首括句分別是:“理想的階梯,屬於刻苦勤奮的人”;“理想的階梯,屬於珍惜時間的人”;“理想的階梯,屬於迎難而上的人”。三段的頭一句都是“理想的階梯,屬於……的人”,構成排比布局。文章運用排比段從三個不同方麵舉例說理,層次分明,條理清晰,感情充沛,很有氣勢。

散文也常用排比式結構,因為它便於抒發感情。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的結尾: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這三段文字,每段的開頭都是“春天像”這樣相同的詞語,構成排比式結構分別歌頌了春天的新、美和充滿活力。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春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詩歌也常用排比式布局。這樣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

【例文】

假如我是清潔工

江蘇江蓉

假如我是清潔工,走在馬路上,我會滿意那些歌的讚揚,詩的稱頌嗎?我不知道。但我卻知道與這歌頌同時並存的,有一股習慣勢力,即一些人的忌諱和鄙視,時刻在壓迫著清潔工的心!自卑,在清潔工的心裏於是紮根、發芽。誰又能否認自卑的苦果呢?

假如我是清潔工,我決不自卑。對從身邊捂著鼻子、嘴巴,厭惡地匆匆而過的一些人們,我將顯示出心靈與外表的統一,讓人們感到清潔工同樣是美的高尚的。

假如我是清潔工,我決不鄙視自己,我是勞動者,是社會的主人,我與眾多的人們共同主宰著這個國家。當我的身後留下一條條灑著我的汗水的整潔的大道時,我會為自己的成果而驕傲;會把路人的愜意當成安慰。社會啊,本來就是這樣一個相互服務的大家庭,在我辛勤工作的時候,我會想到有多少人正在為我而奔忙。

假如我是清潔工,我也不會僅僅滿足於工作的辛勤。當我看到掃地時揚起的塵土破壞了天空的明淨,玷汙了碧葉的清新時,我會深深地感到有愧於心。我要進夜大學自修,學習普通物理、高等數學、機械製圖……我要想辦法設計出最新型的機動清潔車。隻要輕輕地撳動按鈕,水霧就噴出來,仿佛初春的雨絲,均勻地灑到路麵上。我要留給人們一個明媚的早晨,一顆淳樸的心。

假如我是清潔工,我絕不沉默,或神經製地怕羞。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我的生活,將與人們一樣,有快樂,有自豪。回到家裏,我不用愧對父母,我對社會是有貢獻的。麵對親友,我不躲閃,自我介紹時,我會響亮地說出自己的職業。我將以自己熱情、坦率的性格,豁達的胸懷,以及對自己工作的理解與熱愛,去贏得人們的尊重。休息時,我也會帶上麵包,佇立在圖書館的書架前,用我熱切的,求知的目光,在那文字的世界裏瀏覽,我會與李白一起放歌於煙波浩渺的揚子江;會與白居易一起聆聽琵琶女哀傷的歎息;會為安娜和林黛玉的不幸灑一掬同情之淚;會聽瓊瑪給我講她那動人的故事。寂寞了,我會拉著瓦爾拉的手,小學生似的跟她促膝談心;迷惘了,我會踏著林道靜和江姐的足跡,去求索人生的真諦。此外, 我還要了解貝多芬的命運,欣賞李斯特的鋼琴小品;隨著多瑙河的浪花跳起青春的舞步……

這些都是我,一個清潔工的生活——充實、快樂、純潔,沒有絲毫的怠情。當我坐在主席台上,拿著勞模的獎狀時,我將用我的才華和品德,向人們宣告:“我,一個新時代的清潔工,同樣是美好和高尚的,我的價值將與人們同等地放上人生的天平上!”

【簡析】

清潔工本來是城市的美容師,但由於一些習慣勢力的作用,有人鄙視清潔工。清潔工自己也免不了有自卑感。

這篇文章運用了排比式的布局結構,層層深入,充分抒寫了作為一個清潔工將怎樣工作、學習和生活,立意新穎,描寫生動。五個排比段的運用,使行文饒有趣味,感情充沛,有氣勢。

總分式的布局方法

古人說:“文章之道,有開有合。”開合關係就是總分關係。有總有分,是作文常用的結構方法之一。它是思維過程的綜合和分析在章法上的體現。

有總有分,在作文的篇章結構中具有普遍的意義。在議論文中,從中心論點到分論點或從論點“總”到論據“分”,或從前提“分”到結論“總”;在說明文中,從總說到分說,或從分說到總說;論敘文中,從概括“總”到闡述“分”,或從記敘“分”到點題“總”;在描寫中,從大處著眼的鳥瞰“總”到小處落筆的描寫“分”;在抒情中,從直抒胸臆“總”到通過寫人記事繪景狀物的間接抒情“分”,或從間接抒情“分”到直抒胸臆“總”,都體現了總分式結構的特點。

清代學者章學誠說:“古人文成法立,未嚐有定格也。”我們若把許多成功之作立之法綜合起來,就會發現其中有許多相對穩定的“格”。就文章結構的總分關係而言,大體上不外乎以下幾種:總—分,分—總,分—總—分,總—分—總。一般說來,“總—分—總”式用得較多。

總分式結構在中學語文課本中的例子很多,吳晗的《談骨氣》用的就是“總—分—總”的結構方式。文章的開頭提出中心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是“總”。文章的主體部分從三方麵列舉事例:文天祥兵敗被俘後,拒絕高官厚祿的勸誘,寫詩明誌,慷慨就義;齊國鬧大饑荒,一位窮人寧可餓死不食嗟來之食;聞一多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死不屈。這三個舉例,分別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屈”的角度論證了論點,這部分是“分”。文章的結尾部分總結全文,指出無產階級骨氣的具體表現,這又是“總”。文章用了“總—分—總”的結構式,使人獲得概括而清晰的整體印象。說明文《蘇州園林》則采用了總說分說的結構形式。作者在介紹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特點時先總說:蘇州各個園林有個共同點就是“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然後再分說,分別從亭台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等方麵說明了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特點。文章先總體介紹,後具體說明,結構嚴謹,條理分明,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

除了議論文、說明文外,記敘文也常用總分式結構。運用這種結構應該注意在行文上嚴謹細蜜,順理成章,行止自如,勻稱飽滿,首尾連貫。

【例文】

1989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題

題目:中學生活的回顧與思考

中學生活的回顧與思考

上海學生

六年,竟似在一瞬間飛逝而過。刹那間停住飛奔的腳步,在這一片寧靜中回首,首先湧上心頭的是感慨時光流逝,歲月匆匆,然而心中卻沒有很多的傷感。因為我知道迎接我們的將是一片燦爛的青春。六年,一段不短的日子,有父母的叮嚀,有老師的教誨,有同學間的親密與爭吵。這六年的中學生活也許是我一生中變化最大的時光,那個羊角辮、紅領巾的稚氣的我不見了,正在思考書寫的是個自以為成熟的“大人”。

我的確變了,我會思考了。看見路上的一分錢不會再傻乎乎地撿起來交給民警。看見路上一堆人聚在一起會遠遠跑開去。吵架?有人被偷了?關我屁事!當外婆又一次地向我說觀音菩薩的好處,我不會再漲紅了臉和她爭吵迷信、愚昧和科學、自由。老師上課講錯了,我更不會向他指出,哪怕是課後。爸爸媽媽說我溫柔了,外婆說我又乖又懂事,可我究竟怎麼了?在這靜靜的沉思中忽然我想到了許多……

……教室的窗鉤子壞了,風一吹“砰砰”作響,還碎了塊玻璃,遲遲不見有人修。我自己做了一個,裝上了。不知怎麼,老師知道了,表揚了我,可同學們沒有像小學時那樣羨慕地看我,他們的眼光怪級了。我滿心的高興化為烏有,也許,用不著我管……

……要評班幹部了,老師讓大家發言。有位同學上台講了自己希望當一個勞動委員,他說我們班勞動差,他有辦法幫我們搞上去。我欽佩地看著他,我也想當班委,因為這實在是一種榮譽。我剛想舉手發言,隻聽同桌對我說:“瞧他的樣兒,官迷,將來他當勞動委員,我們準倒黴……”我呆了呆,剛想舉起的手悄悄放下了……

……放學回家,我生氣地對爸媽說:“今天考試有人作弊……”話沒說完,爸爸打斷了我:“你考得怎樣?”“唔,還行,我想去報告老師……”“什麼!”爸媽同時叫:“何必呢!這樣會傷了同學感情。”“你畢竟要和他們同學三年。”“可是,”我不服氣:“這對那些認真複習的同學太不公平。”“不要去管別人的事,隻要你自己不幹就行了。”“答應媽媽,不要去管別人,啊?”在他們輪番勸說下,我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