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方法3(3 / 3)

六年了,我的變化也許是緩慢的,卻也是驚人的。我世故了,我圓滑了,但這並不是真正的我,是那看不見的強大力量扭曲了我。社會開放了,人們的心卻緊閉起來,“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人和人之間好像不再有真誠,被泯滅了熱情,被磨圓了棱角……我高興自己跨入了人生的“正軌”,卻發現自己愧對六年前的我。

我回顧,我思考,我希望那一張張充滿天真的臉,不要再像我一樣“成熟”!

【簡析】

這是1989年上海市考生的一篇作文。作者緊扣題目中的“回顧”、“思考”這兩個方麵,一邊敘述——回顧往事,一邊議論——思考後的認識。作者選擇了六年中學生活中的一個側麵進行了回顧與思考,即對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一種不良影響進行了自我批判,對自己放來思想上發生的變化感到慚愧和自責。作者認識到像自己這樣的“成熟”實在是要不得的。這正是回顧與思考後的收獲。

文章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形式,開頭概括地回顧了六年中學生活,這是“總”;中間部分通過社會、學校、家庭中的幾件典型事例闡述了“我”已失去了少年的純潔、真誠與熱情,逐漸變得“世故”、“圓滑”。“回顧”中有“思考”,思考中有認識。這部分是“分”。結尾部分是對自己六年中的變化的認識,這是“總”。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形式,既使文章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又能給人以渾然一體的感覺。

前伏後應的布局方法

前麵有伏筆,後麵加以照應,這就是前伏後應。這是作文布局的一個重要方法。

清代戲劇理論家李漁曾說過:“每編一折,必須前顧數折,後顧數節,顧前者,欲其照應,顧後者,便於埋伏,照應、埋伏,不止照應一人,埋伏一事,凡此劇中有名之人,關涉之事,與前此後此所說之話,節節俱要想到,寧使想到而不用,忽使有用而忽之。”這就具體講到了怎樣伏筆,如何照應。在文章的布局中,前有伏筆,後有照應,那麼文章的結構就會處處有機關,處處有變化,環環相扣,節節緊連,針線緊密,渾然一體。

前伏後應的重點是安排好伏筆。中外名著都注意這一點兒。例如《三國演義》,在一個人物出現,一件事情發生之前,很早就預先伏筆。寫司馬炎從曹氏手裏奪取政權是在一百一十九回,遠在五十七回裏,就寫曹操夢見“馬”威脅他的生存,這夢“馬”便是司馬氏篡魏的伏筆了,而司馬氏的篡魏自立便是照應前邊的夢“馬”。《水滸傳》裏也有不少前伏後應的例子。例如選入課入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節,就有多處前伏後應。課文的開頭寫到林衝發配到滄州後,有一日正閑走間,遇見在東京時他曾幫助過的酒生兒李小二。開頭一段還點明了林衝與高俅的矛盾,點明了林衝與李小二的親密關係,留下李小二感恩圖報的伏筆,為後麵情節的發展做了準備。後來陸謙、管營、差撥等人來李小二店裏吃酒,談話間呐出“高太尉”三個字來,引起李小二夫妻的注意,後對林衝講了他們的所見所聞,林衝才知道陸謙等奉高太尉之命要害他性命。林衝於是上街買解腕尖刀,準備報仇。前後情節環環相扣,連得很緊,這就是前伏後應。又如林衝去看守草料場,“仰麵看那草屋時,四下裏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這是伏筆。林衝去沽酒,“行不上半裏多路,看見一所古廟”又是伏筆。後麵提到兩間草廳被雪壓倒了,林衝無處安身,就想起了半裏路上有個古廟。林衝於是就到了古廟,把門掩上,並把一塊大石頭,掇過來靠了門。這個情節與前麵兩處伏筆緊密照應,又推動了後麵情節的發展。陸謙、管營、差撥三人火燒了草料場後,也來到了山神廟前,用手推門,推不開,就在廟門外一邊看火,一邊談論火燒草料場害林衝性命的情況,林衝在廟裏自然聽得十分清楚,於是挺著花槍,拽開廟門,殺了三個仇敵。故事情節推上了高潮,緊密照應了課文開頭的伏筆。

運用前伏後應的方法,其目的有二:一是為了使後麵發生的事,出現的人物,不使讀者感到突然,便在前麵伏上一筆,並且讓這伏筆很明顯,采用的是明伏明應。二是為了形成突然感,讓人驚奇,但又合情合理,這時,前麵的伏筆,就像打仗的伏兵一樣,埋伏得越隱蔽越好。這樣後麵的結局就有突然感,但又在意料之中。不論使用哪一種前伏後應,都能使文章的結構緊湊,前後連貫。

【例文】

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河北屠玉芳

我剛走進學校,同學們就圍了過來。有人猛然對我說:“班長,陸天明今天早上進公安局了。”

“什麼?”我簡直不敢相信:“陸天明?怎麼回事?”

我不由得想起那回校長在“貫徹《中學生日常行為規劃》大會”上點了他的名,原來這位文體委員、“數學王子”是個小煙民。為此老師三番五次找他談話,還給我派了任務。

一個晚自習下課後,“活寶”王軒從外麵跑進來,“哥兒幾個快過來,我弄到盒‘良友’。”有人小聲說:“喂,班長還沒走呢。”王軒聽了,瞪大了眼睛望著我。

“王軒,把煙給我。”班長的職責促使我走了過去。

“喲,班長,下不為例,下不為例。”他連連向我敬禮。

“王軒,你背一下《行為規範》第三條。”

“第……三……條,是……您問我們‘司令’吧,我們聽他的。”王軒把頭轉向陸天明。

我看著陸天明。他也是班幹部,但今天我下了決心,要擒賊先擒王。這時,他雙手用力交叉在一起,嘴唇緊咬著,走到王軒跟前,大聲地說:“記住,第三條是‘不吸煙不喝酒’,把煙給我。”他拿過煙,一下掰成兩半。

“頭兒……”王軒張大了嘴,伸長了脖子。

“咱們就不能證明一下,不吸煙照樣是堂堂男子漢?自己管不住自己,我就不相信!”他把煙送到我麵前。

陸天明真是個莫名其妙的人,他一句話,這些男子漢們便戒了煙。我不得不承認陸天明的威信遠勝過我,他的緊毅、果斷和思維敏捷,無不令人折服。他這樣的人會犯什麼法呢?難道果然是人心莫測嗎?

陸天明實在複雜。有一次有人看見班裏的男生在校門口集合,為首的就是他。那以後的幾個月,每到星期天這三十幾位男子漢便不見人影,不知在搞什麼名堂。昨天上午,我才得到一點情況。星期六下午,我悄悄來到陸天明的家。我看到三十幾位男子漢正各自在陸家小院裏溫習功課,不由得吃了一驚。隻有王軒和陸天明說著什麼。陸天明見我進來,笑著說:“是這麼回事……”

“天明,我替你說吧,”王轉接過話頭:“班長,天明說夏天快到了,咱們畢業班人多,教室裏悶熱,最好自己買兩台電風扇,也給學校留點紀念品。他建議星期六一起複習功課,星期天一起去當臨時工。”

“是這樣,多虧大家一起幹,錢已經夠了。”陸天明說。

“當然,男子漢嘛,錢不夠是不會告訴我的。”我說。

“明天我們一起去買電風扇,剩下的錢捐給敬老院,行嗎?”

這還有什麼可商量的呢,我高興地點點頭……

今天早上他怎麼會進公安局呢?

“我回來了!”王軒的“男高音”從外麵傳進來,教室裏的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

“怎麼回事?陸天明呢?”大家異口同聲地問跑進教室的王軒。

“咱們天明當英雄啦!”王軒手舞足蹈,“他今天早上來學校,看見一個家夥攔住一個盲姑娘,硬說姑娘把他的眼鏡撞到地上了,要她撿起來。這家夥壞透了,他的眼鏡就戴在鼻梁上,姑娘摸了半天也沒摸到。天明過去和他進理。壞家夥不聽勸告,反倒和天明動起手來,最後在過路人的幫助下,把他扭送到公安局了。局長還表揚天明哩!”

教室裏沸騰了。

“陸天明呢?”我急切地問。

“他就來——瞧,他來了!”王軒驚喜地指著窗外。

遠處,一個健壯的小夥兒,邁著穩健的步伐走來了——好個陸天明,差點兒把大家的魂給嚇飛了!”

【簡析】

這篇文章通過戒煙,為班裏買電風扇,與欺負盲姑娘的壞人作鬥爭三件事刻畫了一個勇於克服缺點、關心集體、助人為樂、緊要時刻敢於挺身而出的男子漢形象。

在寫作上,作者運用了前伏後應的布局方法。以陸天明進公安局的消息開頭,設下懸念安排好伏筆,引起讀者的注意。下文是對陸天明事跡的回憶。王軒同學的報信,解開了陸天明進公安局的迷,很自然地推出了陸天明與壞人作鬥爭的事跡,同時也照應了開頭。最後以陸天明歸來的形象結尾,為讀者留下一個完整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