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技巧1(2 / 3)

一上午的課很快過去了,我高興得要命。因為外語課上的對話啟發了我,使我想到如果把英語對話“引進”班會該有多棒!中午,胡亂地扒完飯後,便直奔宿舍,向女同胞們交待了設想,並請她們圍繞“理想”的主題趕緊把各人的誌願考慮好。中學生的理想真夠豐富,連想當市長的人也有,太好了!我在黑板上用中文和英文寫下了一大串職業。“同學們注意,請在這些職業中任選一個作為自己的誌願,學會用英語念出來,為班會做準備。”

現在,我心裏踏實了。

出題的校長們終於來了,我代表大家歡迎來賓為班會點題。一位穿黑呢大衣的校長走到黑板前,抓起粉筆寫下三個大字:“談求實”。“啊!”教室裏響起一片驚呼聲。我倒吸一口涼氣,和原來準備的題目相差得太遠啦!怎麼出這麼大,這麼空的題目來難為我們?我朝教室門口瞟了一眼,班主任戴老師站在那裏,失去了住日慣有的微笑,眼神裏隱隱露出一絲焦慮,我心裏又一緊,用北京人的話來說,這下可要來真格的了!我一咬牙,盡量沉住氣,請中心組的同學到外麵開會,其他同學分組討論。按常規,題目出過後,要由中心組先討論,列出一個內容提綱的。我們從班團幹部中抽了七人組成這個“智囊團”。

“智囊團”的朋友們臉上堆滿了愁雲,有的拿凳腿不停地朝牆上撞,有的下意識地捋著頭發。“求實就求實,把我們的本領實實在在地拿出來就是了。”有人說了一句。這句話點醒了大家的頭腦,終於,有人開口了:“首先,要聯係學習,這是離我們距離最近的,同學們最好理解。”“還可談談社會工作,這點要班團幹部自己談。”“要使主題深化,還應該聯係社會上的一些現象。象開辦什麼皮包公司啊,靠弄虛作假混飯吃啊,等等,都可以談。”“這個問題最好用相聲形式講。”大家的思維在不知不覺中都活躍起來了。“對,開頭我就提一下實事求是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作為九十年代的中學生,我們應該繼承民族的優良傳統,事事求實,好不好?”我繼續征求大家的意見:“那個談理想的節目……”研究結果便砍掉了!

困難象催化劑,激發了同學們潛在的創造力。十五分鍾過後,寫著發言內容的小紙條已經發到了各個小組長手裏。趁同學寫稿子的當兒,我到處轉遊。每個組都在熱烈地討論著,要發言的同學在奮筆疾書。文藝委員周青跑來找我,帶著一臉的興奮說:“給,文藝節目準備好了,這下就看你的了!”

二十分鍾後,寫著發言同學的名字和發言題目的七張小紙條已經送到了我的另一位節目主持人——班長的手裏。僅僅過了十分鍾,我便宣布班會開始了。

天啊,全靠現編現講了!我有些緊張。這時,我望見正中座位上坐著的一位老校長,正對著我笑。這微笑傳染給了我,我也笑了。怪事,緊張的心情瞬間沒有了,信心又回到了我身上。

隨著我們的串聯,班會順利地進行著。時間一長,我們忘掉了拘束,忘掉了緊張,隻覺得全身洋溢著一種活力,它讓我們想唱,想笑、想跳,它讓我們兩頰通紅。眼睛閃亮心中蕩漾起快樂的漣漪。啊,“求實”,你讓我們拿出了實實在在的本領!

一個多小時,對我們來說竟是如此漫長,又是如此短暫,通過這次成功的班會,我們彼此又多了一分了解,又懂得了一層更深的做人道理。

校長們帶頭滿意的微笑走了。“不錯,真不錯!”同學們和老師都這樣稱讚著,我也著實高興了一陣子。上床後,不知怎麼的,心裏卻多了一種若有所失的感覺。是為那個談理想的特別節目惋惜,還是……我終於發現自己的一個大失誤了:我應該在班會開始或結束時,把預先準備節目的內情向眾來賓抖個明白,作為“談求實”班會的一個特別節目的……

【簡析】

這篇文章寫的是一次主題班會,要突出的主題是“求實”。為了突出這個主題,作者采用了前鋪後墊的方法。

在點題前的準備就占了三分之一還要多的篇幅,作者極為鋪陳宿舍裏的幾位女同胞怎樣猜題,猜完題又照著猜好的題做準備。他們準備的是談理想,而校長們點的題卻是“談求實”。接著再次鋪敘同學們的準備工作,點題後的準備又點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而班會的進程隻簡單幾句就帶過去了,但給人的印象卻很深刻。這是因為作者用了前鋪後墊的寫作方法。重點寫了兩次“準備”,卻為突出主題“求實”作了充分的鋪墊。文章的結尾提到“我”的“一個大失誤”似乎是閑筆,實際上緊扣“求實”的主題,輕點一筆,使主題得到升華,水到渠成,十分自然。

設置懸念的技巧

電影藝術家張駿祥說過:“懸念,可以說,是一切敘事文學和戲劇文學所共有的一種基本技巧。”所謂懸念,顧名思義,就是運用藝術手法把讀者的意念懸吊起來。小說沒有懸念,無法吸引讀者,戲劇和電影沒有懸念,就抓不住觀眾,懸念的確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設置懸念就是作者通過特定的方法,製造懸而未決的矛盾,以吸引讀者,使之產生關注、擔心、好奇、求解的心理,從而形成藝術魅力。

怎樣形成懸念的效果呢?可以用倒敘的方法,也可以在文章開頭運用設問,而最吸引人的方法是揭示一種懸而未決的矛盾衝突。《水滸》裏武鬆打虎一段運用懸念技巧就很典型。景陽岡上有老虎,已經傷了不少人了,武鬆要回家鄉,要過景陽岡。讀者不由得為武鬆擔心;危險呀!武鬆到了酒店喝酒,一連喝了十八碗,那酒名叫“三碗不過岡”又叫“出門倒”,十分厲害。店小二真為武鬆擔心,喝了那麼多酒,怎能過岡呢?岡上還有老虎呢,弄不好就會被老虎吃掉。店小二勸說,武鬆不聽,以為人家在騙他。他打了店小二,一步一步向景陽岡上走去,讀者為武鬆的生命安全耽心。他每向前走一步,讀者的擔心就增加一分,懸念也扣得更緊了。最後武鬆打死了老虎,讀者懸著的心才算落下。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設置懸念就是為了展示矛盾衝突,以激起讀者對人物命運的關心。

運用倒敘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魯迅小說《祝福》就運用了倒敘。小說的開頭就描寫了祥林嫂臨死前的形象:“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隻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拉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這肖像描寫本身就造成極濃厚的悲劇色彩,有力地叩擊著讀者的心弦。讀者一定會想到:祥林嫂是什麼人?她怎樣淪為乞丐的?她為什麼會是這副木呆呆的樣子?她為什麼臨死前要問靈魂的有無?為什麼她人都死了,魯四老爺還要罵她是“謬種?”這些都給讀者造成了很強的懸念,吸引著讀者下文找答案,使小說一開頭就有一種吸引人的力量。

懸念既然有這樣的效果,那麼,應該怎樣運用懸念技法呢?

運用懸念技法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步是設置懸念,即提出懸而未決的問題,引起讀者的注意;第二步是發展懸念。如武鬆一連喝了十八碗酒,不聽勸告,在山神廟發現縣衙告示,證實山裏有虎,這便是發展懸念了。當武鬆酒湧上來,往青石板上躺倒,這時懸念發展到了頂點。第三步是解決懸念,即解決矛盾,揭示謎底。如武鬆在景陽岡上通過幾個回合的搏鬥,最後打死了老虎。

懸念的運用既要符合生活的規律,也要符合人們的思維規律,這樣才真實可信。如果,設置懸念故弄玄虛、不合情理,讀者就會感到失真,懸念也就顯得蒼白無力了。

【例文】

表揚名單上沒有的人

上海榮淑潔

高二年級兩個星期的下鄉勞動結束不久,經各班推薦,校方審定,一張寫滿勞動積極分子名單的大紅榜,在教學大樓底層中央大廳張貼了出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在這張紅榜下,竟又出現一張“小字報”:做領導的眼睛要多向下看看,不該把應當受表揚的人遺漏了!

大膽的舉動,在全校掀起了風波,特別是這次下鄉勞動的高二年級反應更為強烈:寫小字報與領導對著幹,這還了得?於是私下裏紛紛猜疑:是誰寫的?又是為誰辯護呢?

政教處馬上召開高二年級班主任會議,與各班班幹部商討。氣氛確乎有點緊張,許多同學都在注視著校領導、班主任的一舉一動。如果老師找誰談心,那更是件不一般的事。所以連平時同學進進出出,忙碌異常的辦公室一時間也無人“光顧”了,都怕自己會成為老師“審查”的對象。要是彙報對了還好說,萬一有了差錯或冤枉了某人,那就會吃不了兜著走。隻是那些“可憐”的科代表,職責要求他們準時“光臨”各科老師辦公室。這不,麻煩的事情來了。

高二(3)班語文科代表楊龐這天把一疊整齊的作業本放到班主任薑老師的桌上,剛想轉身離開,“楊龐,你等一等。”一個聲音叫住了他。此時此刻楊龐的臉漲紅了,心跳也加快了。“關於這次寫字條的事,你一定知道呢?”果然不出所料,開頭就是一悶棍。“你認為會是誰寫的呢?有誰這次勞動很出色而未受表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