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使用對比手法,不僅使兩個人物形象鮮明,讀者也會從對比中悟出某種人生哲理。
抑揚互用的技巧
毛澤東同誌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中曾提出過“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作戰原則。這種以退為進的作戰技巧,不僅僅適用於戰爭中,也同樣適用於寫作,這就是寫作技巧之一的抑揚手法。
抑與揚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對矛盾。就以一個人的遭遇來說,也是有抑有揚的:有時受壓仰,有時被褒揚,不可能老受壓抑,也很難常被褒揚。就寫作而言,抑揚手法也是經常用的,基本方式有兩種:一是欲揚先抑,一是欲抑先揚。兩者都是陡然轉折,出人意料,能使文章波瀾起伏,引人入用,這也是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的。人們認識事物總有個過程。開始時,因為了解不全麵,認識片麵,就容易產生誤會,經曆一些事後,了解深入了,誤會解除,就改變了認識。經曆這一番曲折,往往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便是抑揚手法的認識根據。
文學作品中常常用欲揚先抑的手法。曹雪芹的《紅樓夢》,寫賈寶玉出場就用了這種方法。黛玉還沒進賈府,就聽她母親說過寶玉“頑劣異常,極惡讀書”,“喜在內幃廝混”,她剛一進賈府,沒有見寶玉前,就聽王夫人稱他為“混世魔王”,叫黛玉不要理他。可是當她見了寶玉,卻與想象中的“蠢物”全然不同,兩人很投緣。作者在極為貶低寶玉之後,使讀者產生一個錯誤印象,然後通過黛玉的觀察與感受寫出了寶玉聰敏俊秀,使讀者在對寶玉的認識上初感錯誤的同時,對這個人物產生了深刻的印象。
運用欲抑先揚的例子也不少。如李商隱的詩《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更無論。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可蒼生問鬼神!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論。”意思是說漢文帝求賢若渴,訪尋從前被放逐的能人,賈誼自然在被尋訪之列。這兩句自然是揚,表現了君主對賈誼的恩遇。但漢文帝在宣室召見了從長沙歸來的賈誼後,卻向他詢問關於鬼神的事。由於談話投機,文帝不自覺地在座席上往前移動。詩的後兩句通過“夜半前席”、“不問蒼生”而“問鬼神”,揭示出這位皇帝關心的是個人生死,並非求賢若謁以尋治國救民的大計。詩的後兩句顯然是抑。詩人用欲抑(後兩句)先揚(前兩句)的手法,諷刺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賈誼,從而反襯出自己的懷才不遇。十分具有感染力。
可見,運用抑揚這種表現技巧,往往能產生出奇製勝的效果。如何運用,則要從實際出發,該用即用,不可濫用。在具體運用時,要注意把從揚到抑或從抑到揚的過渡處寫得清楚明白,前後的反差要大,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例文】
別了,“皇帝的新裝”
江蘇王詠梅
“下一節課林老師要公開教學了!”“聽說這回還有省裏的專家來聽課呢!”不知是誰搞到的小道消息,引起了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議論。
快嘴劉方的尖嗓子更加突出:“哈哈,又要看林老師演戲了。”
記得前年他開課時,我上初二,年輕的林老師接受別人的“經驗之談”,竟在我們身上搞起了“責任製”。鄭重規定,我這個英語科代表回答公開課上的第一個問題,其餘問題也分別由我班的學習尖子來“承包”。問題的答案嘛,林老師早就讓我們背得透熟。在班上,他一再強調:沒有被指定的學生,不準擅自發言,以免答錯。我們象木偶一樣被擺弄了一遍又一遍,成功的“演出”博得了領導和同行的一致好評,林老師也因此當上了“先進老師”。
可是這次聲勢空前的公開教學,林老師事先怎麼竟一點也沒有布置?甚至連最後的課間十分鍾也不來指導一下,難道不上公開課了?
預備鈴響了,從教室後門口一下子進來了十多位氣度不凡的人,個個都拿著英語書和聽課筆記,神態威嚴,帶著審視的眼光,坐到了教室後麵——照常“開課”!我驚訝地伸了一下舌頭。
林老師隨著上課的鈴聲,風度翩翩地進來了,高高昂起的頭顱,微微上翹的嘴角,無不顯示出他那自信、好強的性格。
他瀟灑地把手一揮,講起了《The Emperors New Clothes》(《皇帝的新裝》)的最後一段。林老師講得繪聲繪色,聲情並茂。他一會兒扮成狡猾的騙子,一會兒又變成了愚蠢的皇帝,擬音準確,惟妙惟肖,使我們幾乎忘記了是在上課。
課文已經講完,按照慣例,林老師總要讓同學們再複習一下新學過的單詞。他用尋求的目光在同學們身上掃視。我想:林老師準又找“學習尖子”來表演啦!為了集體榮譽,也為了林老師,我抬起頭來坐得直直地,眼裏射出希望的光。
“於純!”林老師叫道。天哪,林老師竟會叫他,這個外語成績倒數第一的保持者,這個名副其實的“愚蠢”(“於純”的諧音)!我們不禁麵麵相覷,這下有好戲唱了。果然,他一開口就鬧了大笑話,把這一課生詞表上的第一單詞“include〔inklu:d〕”讀成了“印度”,同學們哄堂大笑。
坐在我後麵聽課的老師中間傳來了竊竊私語,一個很粗的聲音飄入我的耳朵:“太糟了”我實在聽不下去了,急得想喊:“林老師啊林老師,你怎麼自找麻煩,當眾出醜呢?”
這時林老師的臉刷地泛紅,可他似乎早有準備,很快就鎮定下來。他耐心地幫助於純糾正讀音。
快下課了,林老師無聲地注視著我們,目光是那樣的嚴肅,然後,語氣非常鄭重地問:“同學們,你們學完了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受到了什麼啟發?”教室裏鴉雀無聲。我背後傳來兩位評論家低聲的疑問:“這不是語文課的任務嗎?”
他也一時怔住了,可又突然覺得林老師提出的這個問題是那樣及時,那樣必要,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我情不自禁的舉起了手,滔滔不絕地說:“這篇童話告訴我們不要學那自欺欺人的皇帝,也不要學那弄虛作假的騙子……”
“對!”林老師打斷了我的話,他是那樣的激動,聲音有些顫抖:“過去,我,以及你們,都穿過這實際並不存在的新裝,聽過那廉價的讚美,現在回想起來是那麼可笑!”
林老師的頭低下去,突然,他把手有力地一揮:“同學們,不,同誌們,讓我們都來做這篇童話中純真的小孩,永遠講真話!”說著他風趣地斜伸右臂,還擺擺手,聲音高昂地說:“別了,皇帝的新裝!”
靜,教室裏靜得出奇,空氣好象頓時凝固起來。突然從背後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兩位善於挑剔的評論家情不自禁地又發表新的見解——
“這堂課雖然不大成功,可是它真實!”
“恰恰相反,正由於真實,它才是顯得成功!”
【簡析】
這篇文章寫的內容是記一節英語公開課。作者先寫前年林老師的那節公開課,年輕的林老師接受了別人的“經驗之談”,竟在學生身上搞起了“責任製”,課上提的問題由學習尖子“承包”,答案早背熟了,學生“像木偶一樣被擺弄了一遍又一遍”,公開課自然獲得了“成功”,但卻失去了真實。這是先抑,目的是為了後揚。文間重點寫的是這次英語公開課,講的內容是《皇帝的新裝》。全文結構巧妙,富有波瀾。作者先寫這次公開課的氣氛不同往常,再寫課堂由於林老師提問了成績最差的於純一時出現的窘境。最後寫成功的講課在高潮中結束。文章采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讚揚了林老師實事求是的教風,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篇文章還有一個優點是詳略得當。用兩句話開篇,直截了當,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交代。上課過程寫得生動具體,突出了重點。結尾用挑剔者的讚語點出文章的主題,耐人尋味。
歸納論證的技巧
歸納論證也叫例證法。其特點是列舉大量的事例以證明論點的方法,這是議論文最常見最普通的方法。
俗話說,“事實勝於雄辨”、“一籮筐廢話不頂一個行動”。據說一家銀行在某日上午10時被搶,有人指控李乙是搶劫犯之一,銀行保安係統自動攝錄的錄相帶上,有個人很像李乙。探長找到李乙詢問,李乙說:“我沒參加搶銀行,因我是一個教員,經常教育學生要遵紀守法,我自己怎會做犯法的事?教師應給學生做表章,要求學生品德第一,我怎會做那缺德的事情呢?教員是特別看重自己行動的影響的,我很注意言傳身教,要求學生做到的,我自己先做到;要學生不做的事,我堅決不做。我這個人很愛麵子,去搶銀行是要坐牢的,我就丟不起這個人……”李乙還要擺下去,探長打斷了他的話,說:“我隻問您,搶案發生的那天你幹什麼了?”李乙說:“正巧那天那個時辰,我被推進手術室,醫生給我做腫瘤切除。”探長笑了:“李老師,您說這個事實就夠了,何必說那麼一堆理由呢?”可見,一個關鍵性的事實比空泛的道理更有說服力。真實確鑿的事例除了能證明觀點外,還能使議論顯得充實、具體,尤其是那些典型的、新穎的事實,能給人啟發,使人耳目一新,增加議論的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