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技巧2(3 / 3)

怎樣運用好例證法的技巧呢?

首先要圍繞文章論點選取事例。論點是文章要說明的主張、觀點,事例是支撐論點的材料,隻有能論述論點的事例,才是需要的。不能證明論點的事例,不論多新穎,多生動,也是無用之物。圍繞論點選取事例是例證法最根本的原則。有的考生不明白這個道理。堆了一堆事例,卻與論點無關,反而把題目寫偏了,吃虧就吃在論點與事例兩不搭界。

其次,事例要精選。能證明觀點的事例也許挺多,但隻有典型性強,代表性大的事例才是好事例,因為這種事例能有力地證明論點。選事例不能揀到籃子裏都是菜,必須精挑細揀。

第三,對事例要分類排隊,分出主次,安排運用的次序。論據的事例起碼要兩個或兩個以上,因為一個事例叫“孤證”,“孤證”不能堅實地說明觀點。兩上或兩個以上的事例,就必須分清那些能直接證明觀點,那些隻能間接地證明觀點,要按其份量輕重和作用大小加以區別,妥善運用。那個事例先說,那個事例後說,還要分出順序。否則容易出現輕重例置,文理錯亂的毛病。

第四,要加分析。例證法不是擺出事例就完了,還要對事例進行分析,使之與觀點勾連,不分析,事例再多,仍不能很好地證明觀點。並且會產生堆砌的缺點。分析就是點出事例的內涵,以聯通論點。這種分析以精粹為宜,切忌嗦而不得要領。

【例文】

談 回 報

雲南考生

每一個孩子都是由母親的雙手撫育,每一個孩子都寄托著祖國的期望。可憐天下父母心,一個個含辛茹苦地把兒女們養育成人,希望他們不忘養育之恩,孝敬父母,報效祖國。

終於孩子長大了,他們是否還記得那養育過自己的乳汁?是否還記得祖國母親培養他所付出的心血?

他們中多數是記得的,但也有忘記了的。多少留學生是祖國花了金錢和愛心所培養的,也是祖國送他們到外國留學的,而他們,卻在學成後忘了祖國的恩情,正在為洋人效力。多少體壇健兒,是中國的教練使他登上冠軍的領獎台的,是祖國母親把他培養成一顆閃亮的明星的,而他們中,有的卻離開了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壤,走進異國他鄉,為別人賣命。中國的強項體操和乒乓球運動員的外流,使中國人的絕活成了公開的秘密。中國人在為外國人研究對付中國隊的對策,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

慶幸的是,在這悲哀之外,我們還有著更多的驕傲。雖然有極少數的兒子長大以後自己吃魚肉,讓母親吃魚頭,但更多的還是把肉留給母親。多少中華兒女拒絕國外的高薪聘請,毅然回國報效祖國。李四光曆盡千險歸國,隻為了祖國摘下貧油國的帽子。容國團從香港回國,為的是使中國的乒乓球走向世界。還有許多的科研工作者,放棄外國優惠的待遇、優良的環境而毅然投身祖國的懷抱,艱苦創業,走出了一條條光輝燦爛的道路。

知恩必報,這是中國人傳統的美德“賢者能勿喪爾”。有脊梁的中國人決不會為了外國人的金錢而“摧眉折腰”,挺起胸膛的中國人將把自己的祖國母親建設得更加美麗富強。

【簡析】

1991年湖南、雲南、海南高考作文題是兩幅對比性的漫畫:孩子小時,媽媽將魚留下,用筷子夾了魚身給孩子吃;孩子長大成人了,他把魚身留給自己,用筷子夾了魚頭給年老的媽媽,畫麵下有行文字:“媽媽愛吃魚頭,我從小就知道。”要求考生從《要學會關心別人》和《談回報》中任選一題寫不少於500字的議論文。

這位考生選擇了《談回報》一題,以“知恩必報”為中心論點,並一開始就把報答母親和報答祖國前提,既聯係漫畫主旨,又不停留於漫畫內容,通過類比的方法,將一般倫理道德觀念,上升為愛國主義的情操,使其“知恩必報”的內容界定在祖母養育了我們,我們應“報效祖國”這個論點自然是正確的。文章是從正、反兩麵展開論證的,卻無論是正麵論證,還是反麵論證,又都是用的例證法。在論述“知恩不報”一麵時,用了兩個事例:一為有些留學生,祖國培養了他們,送他們出國留學,但學成後卻滯留國外,“忘了祖國的恩情”,一為一些運動員,是祖國培養他們成了才,成為“閃亮的明星”,卻跑到國外,為外國打球爭榮譽。這兩個事例,頗有代表性,也有刺激性。在正麵論述“知恩必報”的一麵時,也用了兩個具體事例:一為李四光回國作貢獻,一為容國團回國打球。這兩個事例也有代表性和說服力。通過這種用事例正反證明,將全文的論點論述得砸砸實實。在運用例證法方麵,這篇作文簡明、有力,值得大家借鑒。

演繹論證的技巧

演繹論證也叫理論論證。演是推演、引伸的意思,繹是抽絲。演繹就是像抽絲一般的向外延長。這種論證方法的特點是用已經證明了正確性為原理、公理來分析、證明自己觀點的方法。這種方法與例證法正好相反。例證法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演繹論證是從一般到個別,從抽象到具體(指具體觀點)。演繹論證也是常用的議論技巧。

演繹論證是用經過曆史或實踐檢驗過的理論,經過推導來證明具體的觀點,因此具有邏輯性強,說服力大等優點,容易將觀點論述得深刻透徹。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是大家熟悉的文章,該文是為悼念延安時期一個叫張思德的戰士而寫的。張思德勤勤懇懇為革命工作,後在燒炭時犧牲了。怎麼論證張思德犧牲的意義呢?毛澤東是這麼論述的: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

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如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誌是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這裏運用的便是典型的演繹論證了。毛澤東引用的原理或說公理是司馬遷的話,司馬遷是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他那關於“死”的議論,說得極為深刻,經過一千多年的曆史證明,大家也都公認司馬遷的話是正確的。毛澤東引用過來作為自己議論的依據,並把司馬遷的話用階級分析的方法作了更明確的界定。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這是理論依據。張思德同誌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這是需要論證的具體對象,那麼結論呢?“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明確地論證了張思德犧牲的意義。其邏輯性是多麼強烈,其說明力又是多麼的大,誰讀了都不能不信服,不能不對張思德表示敬意。這就是演繹論證的威力。

怎麼用好演繹論證的技巧呢?

首先是選擇好依據。演繹論證既然是用已知定理、定義以及名人名言等為依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那麼,能否達到目的就全看引用的定義、定理、原理、公理、名言等是否正確,是否恰切了。這裏有兩個問題。一是引用的依據雖是名言,但這名言本身就未必正確。如納粹頭目戈培爾也能算得上是“名人”了,他的“謊話重複千遍就會成為真理”一句話也很有知名度,但是謊話就是謊話,重複千遍也還是謊話,絕對變不成真理。用這種話來做依據,就不能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隻能顯示荒謬性。二是引證的理論依據必須與自己要證明的觀點一致,因為引證的理論若不恰當,不但不能證明自己的觀點,而且反而會露出思路混亂的毛病。總之,選擇理論依據要鑒別,要恰當。盡管引用的是原理、公理,但許多原理、公理是有時代性的,在過去是正確的,時代變了,在今天就未必正確。有的原理、公理的本身雖有部分真理性,但也有片麵的地方。至於名人名言更要分析,名人的話並非都是名言,即使是名言也有說話的背景問題。如此種種,必須先鑒別,然後才能使用。理論依據錯了,整個議論也就錯了。

第二,用原理、公理、定理、名人名言論證觀點的時候,像例證法論證觀點需要分析一樣,也要通過適當的分析使之與要證明的觀點聯係起來。引證要少而精,分析要深而透。自己分析的話可放在引述的依據前,也可以放在依據後,一切按需要處理。一般而言,分析不必太長,三言五語,揭示內涵和關係就可以了。

第三,引證原理、公理等依據時,一定要嚴肅認真,認真核對,認真抄條,不能出差錯,尤其忌諱各取所需,斷章取義,割裂原文的思想。引用的方式有兩種:一為引大意,凡是引用大意,應把原文的思想歸納準確,不得歪曲原意。二為原文引用,應打引號、標明起止。這時,不能錯字、改字,連標點也要完全照錄。原文引文時,應考慮所引用的那句話的上下文,防止斷章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