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技巧3(1 / 3)

最後還要提醒的是引述理論依據不可太多,要少而精。否則滿篇都是引述的別人的話,沒有自己的分析和論證,也不能把自己的觀點說清楚。原理、定理、名人名言隻是論證自己觀點的依據而已,它不能代替自己的分析。

【例文】

給××同學的一封信

河北考生

××:

你好:

你一定還在為誌願的事而煩惱吧!我和你一樣,即將畢業,正麵臨著這人生第一大選擇。這些天我也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在這裏,我把我的粗淺所得講給你聽,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填報誌願究竟根據什麼?我想:一為國家,一為自己。我們是祖國培養出來的,作為中華兒女,報效母親是我們的天職,所以我們要考慮祖國的需要。另一方麵,在為祖國默默工作的時候,我們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獲得一種奮鬥的充實的生活——這就要結合我們自身的特點。

你喜歡曆史,立誌於曆史研究,我覺得這很好。真的,現在我在改革開放的同時,尤其需要研究我們的曆史,弘揚光大我們的優秀傳統,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以獨特的身姿聳立於世界之林。而目前,曆史研究愈來愈冷,立誌於曆史研究的人愈來愈少,長此下去,我們勢必造成曆史研究的斷層,愧對於五千年文明史,愧對祖先!

唐太宗李世民還說要“以史為鏡”,我們今日治國,更要注意過去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曆程,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更好地治理國家,我國的燦爛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繼承和發揚,我國的許多曆史科技之謎需要去探索——曆史何其重要!

而且!你具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興趣。有位名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想你一定還記得。有了興趣,你自然會在寂寞孤獨的探索之路上尋到你的歡樂和滿足,那是一種充實!有了興趣,便有了克服困難的決心,有了頑強和執著,就擁有了成功的先決條件。諾貝爾潛心研究危險的炸藥,是因為他感興趣,聞一多埋頭古籍“三月不下樓”亦是因為他喜歡。按照自己的興趣,才能選擇出一條最適合於你的路。

你的父母希望你學外貿,這當然很實惠。但是,因此而放充自己的愛好,我覺得很可惜。你目前外語很好,說明在這方麵有潛在的能力,這對你今後從事曆史研究也大有幫助,不是嗎?

你的老師勸你考比較有把握的學校,這我不反對。我覺得你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作出選擇,不要盲目自信,也不要妄自菲薄,實事求是最為重要!

最後,我要提醒你:我的話隻是一家之言,隻能是一個參考,真正決定的,還應該是你自己。把握住自己,科學地估價自己,我相信,你一定會做出正確的選擇的!

但丁有一句話:“走自己的路,讓人們去說吧!”我要說,未來是要你自己去把握的!

祝你成功!

友:××

×年×月×日

【簡析】

1989年全國高考作文題是給讀者考誌願時感到困惑和苦惱的同學的一封信。命題者設計的情況是:考生的一信好朋友是某重點中學裏高三年級裏中上水平的學生。他對曆史特別感興趣,想報重點大學的曆史係。班主任卻動員他考一般學校,認為錄取的可能性大;父母認為他外語好,要他報考外經、外貿專業,將來容易找工作,待遇也優厚。好友困惑了,苦惱了。試題要求考生以回信的方式,談談自己意見,幫助好朋友拿主意。

這位考生的信寫得好,開頭不像許多考生那樣先複述試題的內容,而且“你一定還在為誌願的事而煩惱吧!”切入正題。接著擺明填誌願的根據:一為國家,二為自己,也就既考慮祖國的需要,又結合自己的特點去填誌願,以便更好地報效祖國。這便為勸朋友按自己的想法填誌願打下了基礎。為什麼?分兩點論證:一是考曆史專業有其重要性;二是有興趣就能學好。在論述這兩點時,都是采用理論論證法。論述學曆史有必要時,引用唐太宗李世民“以史為鏡”的名言,來論證自己的觀點;論述朋友學曆史必將有成時,提出朋友“具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興趣”。又引名人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理論依據,在論述過程中,再用諾貝爾、聞一多的事例加以證明,將自己的看法論得有根有據,頭頭是道。信的重點也在這裏,其它略略帶及,重點突出,詳略當得,頗有說服力。

對比論證的技巧

對比論證就是把正確的事物或道德同錯誤的事物或道理進行比較,在對比中分清是非,辨明曲直的論證方法。這也是常用的論證技巧。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隻怕貨比貨。”“比較可以醫愚。”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將事物或道理對比起來,它們的特征就會顯露出來,易於辨識了。如果事物和道理是完全相反的,經過對比,相互映襯,事物和道理的特征更會顯得強烈。運用對比論證,往往不一定花費太多的語言,就能把它們的真偽、曲直揭示出來。這正是對比論證的突出優越性。也是人們喜歡運用它的原因。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是大家熟悉的,當作品中的“餘”聽說永州之野的蛇的毒性大,捕蛇的人遲早可能被蛇咬死時,提議告訴當官的,讓蔣氏恢複交賦稅,免去捕蛇的徭役時,蔣氏痛哭流涕,有一段訴說,描述那些交賦稅人家的悲慘和自己交了蛇後的安然,就是用了對比,從對比中揭示一個觀點:“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意思是說賦斂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毒蛇還要厲害得多。鄧拓《燕山夜話》裏的《事事關心》也是大家在中學裏學過的一篇課文,其中論述讀書應當和關心政治相結合的觀點時,也用了對比論證:

片麵地強調讀書,而不關心政治,或者片麵地強調政治,而不努力讀書,都是極端錯誤的。不讀書而空談政治的人,隻是空頭的政治家,決不是真正的政治家。真正的政治家沒有不努力讀書的。完全不讀書的政治家是不可思議的。同樣,不問政治而死讀書的人,那是無用的書呆子,決不是真正有學問的學者。真正有學問的學者決不能不關心政治。完全不懂政治的學者,他的學問是不完全的。

這裏將兩種錯誤傾向對比起來論證,揭示出兩者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是什麼呢?結論就是既關心政治,又努力讀書,將兩者緊密結合。這一古一今兩個例子,就能看出對比地談論問題,證明觀點,的確是個好方法。

從這兩個例子也可看出對比論證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它既有對與錯、好與壞的對比形式,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也有同樣都是錯誤傾向的對比,如鄧拓的《事事關心》。但不論是什麼方式,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即比較,在比較中揭示其相異點,揭示其是非曲直。對比論證總要有事實、有分析。其方式也是靈活的。可以先提出論點,再進行比較和分析;也可以例過來,先舉事例,分析比較後再歸納論點。具體的處置方法就要從說清道理為原則去決定了。

運用對比論證的時候,應注意的是論述的事物或道理的對比關係應該鮮明,才便於揭示其異同點,如柳宗元、鄧拓的對比,就是對比鮮明的好例子。並且要通過分析,增加其對比度。由於用對比論證必然會擺出兩個以上的道理和事例,道理要說得簡明,事例的敘述也要簡約,像用其它的論證方法一樣,具體事例也不能展開敘述,因為那樣就可能淹沒議論,削弱議論色彩。要把重點放在對比的分析上,真正講出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

【例文】

給《光明日報》編輯部的信(四)

福建考生

《光明日報》編輯部的同誌:

當您接到這封與眾不同的信時,您一定會感到驚訝:怎麼,這鼓鼓的信封時竟夾著兩張放大了的相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再看看信封上的地址:澄溪中學學生會。喲,這些小嘎崩豆兒竟敢給報社寫信,真有意思。這時你一定更加好奇了。好,下麵我們這些小嘎崩豆兒就向您打開話匣子啦。

編輯同誌,您先看看那張彩色的相片吧:多美的學校,樹葉兒青,小草兒茂,花兒揚著臉朝您笑;明鏡的天空淡如水,白雲飄飄起舞跳。看到這,您一定會發出讚歎:美,真美!是啊,我們的學校真美。優美的環境,烘托著火熱的學校生活,同學們臉上漾著笑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怎麼不令人心情舒暢,努力學習呢。清晨,我們迎著朝陽,大聲朗誦:“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傍晚,我們沐浴著霞光,漫步在林陰小道,輕輕吟唱:“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多愜意呀!

編輯同誌,看到這兒,您一定深深地陶醉在我們歡樂的生活中,您一定為我們感到欣喜和歡樂。但,這種優美的環境,這樣幸福的生活,卻悄悄地隱去了,隱去了。您再看看第二張相片吧:昏暗的畫麵,輕煙嫋嫋,平地上汙水橫流,樹葉兒落了,小草兒黃了,花兒低頭在哭泣。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學校,她就像一位少女,在摧殘中失去了往日明朗的笑臉,籠上了淡淡的愁色。為什麼,為什麼學校會變成這個樣子呢?這是因為,不久前在我們學校附近新建了一座工廠——前進化工廠。工廠的興建,曾使我們感到興奮:我們看到了祖國前進中的身影。我們歡笑,我們祝賀。但煩惱也就悄悄地向我們襲來了:工廠天天向外排放大量的廢氣、汙水,學校出現了上麵那張相片上的景象。同學們的健康、學習受到了影響。清晨,新聞的氣味襲來,再也沒有同學敢放聲朗誦自己喜歡的詩句;傍晚,沿著光禿的小道步行,得提心那坑坑窪窪。校領導多次向廠領導反映情況,但廠方以生產任務繁重、經費開支大等理由,一再拖延,至今不能解決。為此,我們澄溪中學學生會代表全校師生,向貴報反映情況,希望能借貴報的一角把我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這,也是為教育事業做一點好事。

此致

敬禮

澄溪中學學生會

1985年7月7日

【簡析】

這篇書信體的議論文,其構思巧妙之處是設計了兩張照片,通過這兩張對比鮮明的照片,就將汙染的嚴重性揭示得清清楚楚了。隻要讀完這篇文章,對比論證的好處就了然於心了。

類比論證的技巧

類比論證也叫類推法。它是為了證明一個事物是正確的,就用另一個已經過證明是正確的事物來與之比較,既然那個事物是正確的,這個事物當然也正確了。

這種論證方法與理論論證相似,理論論證是用原理、公理為依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與類比法的用一個事物證明另一個事物的正確實在近似了。但兩者卻不相同,首先是依據不同,理論論證用的是原理、公理理論依據,類比論證卻是用經過檢驗的另一個事物;從論證形式上看,理論論證是從一般到個別;類比論證卻是從一個具體事物到另一個具體事物,是從個別到個別。如1929年秋天,夏衍、柔石等人一起去看望魯迅先生,當時革命文藝陣營裏存在著不了解實際,主觀主義辦事的風氣,魯迅是反對主觀主義的,談話時,魯迅便講了兩個故事:有個農民每天挑水,一天,他想皇帝也要喝水,那麼,窮人挑水用竹或木的扁擔,皇帝很富裕,皇帝挑水會用什麼扁擔呢?農民想來想去,恍然大悟,一拍腦袋,說:“皇帝挑水一定用金扁擔。”另一個故事是一個農婦下地幹活,累極了,她想:“皇後是怎麼亨福的呢?”想呀想呀,她恍然大悟了:“皇後幹活幹累了,往椅子上一坐,對宮女說:“你給我拿個柿餅兒來。”魯迅先生的故事,說得夏衍、柔石大笑起來。皇帝怎會自己挑水呢?挑水用黃金扁擔,別說還有兩桶水,光那黃金打造的扁擔就重得很,一個人也扛不動啊?皇後怎麼會下地幹農活呢?皇後即使想吃東西,有的是山珍海味,怎會去啃那不值錢的柿餅兒呢?這一對農夫農婦完全脫離實際,光想當然去看問題。因此他們想像的皇帝、皇後的生活,與事實相距太遠了。魯迅用這兩個故事來批評主觀主義的作風,就是用的類比的方法。由於事物有對與錯、正與反等兩個方麵,因此類比法也有正麵類比與反麵類比的區別。

運用類比法往往有簡明、具體的作用。如魯迅批評主觀主義,用那農夫、農婦的故事一比較,就把主觀主義辦事的荒謬性、可笑性揭示得幹幹淨淨,不用過多分析,誰都一聽就明白,一看就懂。

怎麼用好類比論證的技巧呢?

運用好類比論證的關鍵是選擇準確用來作類比的事例和道理。這裏有幾個問題,類比類比,詞類相比,那麼用來作類比的事物與被比的事物應該是相同的,至少是相似的,否則就夠不成類比了。這裏的相同與相似,不是指外貌、外形的相同或相似,而是指精神實質的相同或相似,如魯迅先生批評主觀主義時用那農夫農婦想當然的故事,主觀主義是種唯心主義的思想作風,主要特點是單說主觀想象,忽視客觀實際。這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事物。農夫農婦沒有進過皇宮,也沒見過皇帝、皇後的生活,他們是以自己的生活為基礎去想像皇帝挑水、皇後幹活累了的情狀,完全是主觀想象,不符合客觀實際的。因此,他們的錯誤與主觀主義在精神實質上是一致的,所以可以拿來類比。魯迅選用準確,道理便不言自明了。相反,如果選用的類比事物與被比事物沒有相同點或相似點,就無法進行類證了。如果硬要勉強類比,就會犯不論不類的邏輯錯誤,那樣不但不能證明自己的論點,反而會使自己的論點變得荒唐可笑。所以,在引事類比前,必須對自己選用的材料進行嚴格的簽別、比較和分析。這是一。其二,議論文就是議論道理為主的文章,用類比法目的還在於講道路,因此在用具體事物來類比時,不要把用來類比的事例展開敘述或描寫,而要簡要地、概括地敘述就行了。否則,展開敘述,就會因敘述過多而削弱文章的議論色彩。有的考生的文章寫得不像議論文,其原因之一便是將引來作論據的事例過分展開了。像魯迅先生用那兩個故事來批評主觀主義,其敘述就是非常簡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