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技巧3(2 / 3)

【例文】

太陽也有黑子

河北夏茵

青年朋友們,我們可能都是在父母的寵愛和老師朋友的關心幫助下長大的,可能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得那麼光明美好。可是,當我們接觸到真實的社會,尤其是看到它黑暗醜陋的角落時,我們就會驚恐不安地問自己說:“怎麼會這樣呢?”甚至發出了“世界原來如此可怕”的慨歎。但是,朋友,我要告訴你,太陽也有黑子,不要因為這點,就失去了對光明的景仰。既看到它為人類造福的萬丈光芒,又正視它身上的黑子,這才是我們應取的態度。

一個小姑娘因為每朵玫瑰花下麵都有刺就說玫瑰園是個壞地方。我們會覺得她太天真,太幼稚。畢竟,玫瑰花有著沁人心脾的芬芳,有著優雅迷人的姿態,可使人們得到美的享受,它的優點是不容抹殺的。可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特別是青年人,往往隻看到事物壞的方麵,卻忽視了它的好的方麵。如:看到資本主義國家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就滿腹牢騷,說什麼“社會主義就是窮,什麼時候能趕上人家啊!”他們隻看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落後的社會生產力,卻沒有看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走過了怎樣光輝燦爛的四十年曆程,沒有看到我們的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怎樣巨大的發展。這正是由於他們不能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觀點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結果。

當然,我們強調要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麵,並不是要人們對黑暗也視而不見。我們要勇於麵對黑暗,正視黑暗,用科學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它。這樣,事物黑暗的側麵就會成為激勵我們奮勇前進的巨大力量。

總之,請你記住:太陽也有黑子。那麼,你就會正視黑暗,正視一切,你就能夠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你就能夠滿懷熱情地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洪流中去!

【簡析】

這是1990年全國高考作文的優秀答卷。文章的構思精巧,論述有力,條通理暢,究其突出的原因便是采用了類比論證法。

考生抓住第一個小姑娘認識事物時的一個明顯錯誤,而認為美好事物不能有任何缺點,否則就不是“壞地方”了。對此,考生用“太陽也有黑子”來作類比:“太陽也有黑子,不要因為這點,就失去對光明的景仰”,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既要看到它為人類造福的萬丈光芒,又正視它身上的黑子”。指出“小姑娘因為每朵玫瑰花下麵都有刺就說玫瑰園是個壞地方。”是太天真,太幼稚了。這個類比是十分貼切的,也顯示了考生選擇類比事物的準確、得當。

層進論證的技巧

層進論證就逐層遞進的論證觀點的方法,也叫逐層論證或遞進論證,也是常見的說明道理的技巧。

這種論證方法像是剝筍,層層加深,每深一層,使人看到更鮮更活的內容;又像遊覽深邃曲折的熔洞,每走入一段,裏麵的鍾乳石的景物愈奇,使人驚歎不止。其特點是論述由淺及深、由表及裏,便於把問題講深講透;由簡單到複雜,將不易說清的問題講得條理分明。同時,由於內容的層次性強,也便於讀者把握,最精到的見解在最後顯露出來,往往能產生使人興奮、驚異的感覺。

大家在中學語文課本裏學過陶鑄的《崇高的理想》一文,其中心論點便是“實現共主產義是我的最崇高最偉大的理想”。作者在論證過程中,采用的是從正反兩個方麵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如論述理想的社會性、階級性及與世界觀的關係時,就分三層展開論述:先是一般地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隨後再說論述理想的社會性和階級性,這比第一層深入了,而第三層論述理想與世界觀的關係,就更進了一層。這麼如同打井找水似的,一寸寸,一尺尺地往深裏挖掘,最後論述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最崇高最偉大的理,號召青年把自己最好的年華貢獻給崇高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到此,一股清泉奔湧而出,使人不得不信服,不得不驚歎。大家隻要略略回憶這篇課文,便不難領會層進論述的妙處了。

運用層進論述的技巧,首先要從實際出發,論證的對象確有層進的關係,才可用層進論述法,如論述的對象沒有層進性,為了用這種手法而故意去勉強地湊層次,就會把邏輯思路弄亂;有的問題本身簡單,三言五語,單刀直入就能論述清楚的,也不必一層層地剝下去,那樣會留下小題大作,賣弄技巧的印象。所以,論述問題時一定要看需要選用技巧。其次,層進論述時,起碼要有兩層以上的關係,但不論幾層,都必須圍繞中心論點安排,不得旁生枝節。第三是分層遞進論述時,要注意各層之間的邏輯關係。如前邊談到的陶鑄的《崇高的理想》,從一般地說理想到理想的社會性、階級性,再到共產主義理想是人類最崇高的理想,便是按由淺到深的邏輯關係安排的。如果打亂這個次序,就會使人感到不合邏輯了。議論要有邏輯,而層進議論更強調符合邏輯。這是用好層進論證的關鍵。

【例文】

碌碌無為者小議

黑龍江考生

一個心浮氣躁的打井者,在土層上一口氣打深淺不等的五個洞,隻得到一個結論:“這下麵沒有水。”小夥子受累著實不小,若把打這五個洞的力氣用在打一個洞上,他早就見到地下水了。

打井不能保證井井見水,這是實際。但打一口不見水,就該總結一下原因,是深度不夠,還是水脈不對。像這個小夥子這樣打井,就是把地球打成網眼也未必能碰上一口有水的井。

由打井者想到當今社會上一些碌碌無為者,他們每人都有一定的遠大誌向,但又都不能刻意求工,往往是淺嚐輒止,半途而廢。比如有人立誌從文,但接連收到兩篇退稿,便覺文學領域是作家的聖地,自己不可染指了。殊不知哪一個作家沒有收到過退稿呢?

分析碌碌無為者,大致分兩類:一類屬於意誌差,做事缺乏信心;另一類屬於穩定性差,成功欲太強,總希望做那些見效快,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事。目前的青少年中,很多是屬於後者。

青年人最富有的是精力和朝氣,敢想敢幹,也舍得花力氣。但由於青年們的成功欲太強,在他們認為自己做的事情能成功時,他們會拚命幹;如果他們認為自己的工作前途渺茫,而別的工作成功希望很大時,他們也會毫不客氣地丟開自己的工作,去做那些他們認為有希望的工作。但是沒有一樣工作能夠一帆風順的。遇到失敗,不是總結教訓,而是見異思遷,去尋找別的“有希望”的工作,如此幾次易轍,黑發變成白發,一生碌碌無力。

青年人應該珍惜自己的精力、有朝氣的寶貴年華,踏踏實實地做上一兩件事情,使自己的勞動能有益於人民。像那個打井的小夥子,如果把一口井打深些,自己也就不必花力氣去打那後四個人。一旦失敗,也要認真總結教訓,不可盲目亂闖。像那個打井的小夥子,如果洞沒打在水脈上,打1000個洞也見不到水。

【簡析】

這篇文章就是按層進論證的方法來安排的。1983年的高考試題是根據“找水”的漫畫內容寫議論文。這位考生的審題準確,認為打井者“心浮氣躁”,每處地方都沒挖到見水的深度就半途而廢,明明底下有水,但都沒有打出來。考生沒有停留在此,而從漫畫轉入“當今社會上一些碌碌無為者”,也因淺嚐輒止,半途而廢,故終於做不成任何事情。這是從漫畫打井聯想而來的,已比第一層深了一些;考生也沒停留於這一步,再進一步分析“碌碌無為者”所以“無為”的情況,有的是意誌差,做事缺乏信心;有的是穩定性差,成功欲強,總希望見效快,也就是前邊說的“心浮氣躁”。怎麼改變“碌碌無為”的情況呢?考生提出兩條:一是要踏踏實實地做上一兩件事情,使自己的勞動能有益於人民;二是“一旦失敗,要總結教訓,不可盲目亂闖”。這麼層層深入的論證,就把觀點既說得有層次,也說得有力度。可見層進論證的技巧隻要努力也是能在考場上運用恰當的。

比喻論證的技巧

比喻論證就是用打比方或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方法。比喻這種修辭手法能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深奧的東西淺顯化,陌生的東西熟悉論,而且具體、形象,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喻論證同樣會有這些作用,區別隻在於比喻的目的是美化語言,而比喻論證的目的在於論證觀點。這也是常見的論證方法。

同學們學過的一篇課文《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就是用比喻論證的範例。那是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決定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人民日報》為此發表了評論員文章,闡述這一曆史性轉變的偉大意義和新時期的要求。《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便是文章的第三部分。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四個現代化,需要的是真心實意、腳踏實地的實幹家,需要的是勤奮努力、虛懷若穀、老老實實的作風。”與此相反的,就是反對招搖撞騙、粉飾太平的惡劣作風和不懂裝懂、弄虛作假的不良習氣了。為了論證觀點,文章引入濫竽充數的故事,用南郭先生不會裝會、弄虛作假,冒充內行,靠蒙騙過日子,最後落得個貽笑天下的結局這樣一個典故,抨擊了不老實的作風,提出“不管幹什麼事情,都要有一個老老實實的態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能裝。”由於運用了比喻論證,由於作者將濫宇充數的故事與我國的實際聯係起來作了深入的、條理的剖析,便把文章的論點論述得入木三分,文采煥發,故此才被選為中學語文課本的必讀篇目。

比喻論證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比喻論證是統攝全文的,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有的是用比喻論證論述文章中的某一個分論點,有的或僅為引出論點,有的或作為論證的一個論據。但不論采用什麼方式,比喻論證都是用打比方的方法來說明道理,打比方是其重要的手段,因此運用比喻論證首先須要注意的是應嚴格遵循比喻的法則,這就是比喻是用一個事物來比另一個事物,這兩個事物之間,必須有相似點,有了相似點,才能構成比喻,如弄虛作假的作風是一種不老實的壞作風,濫竽充數的故事裏,那南郭先生不論是為了混碗飯,還是為了其它目的,他不會吹竽卻假充會吹,的確是弄虛作假的行為,革命隊伍裏的某些領導幹部不懂裝懂、浮誇虛報,欺蒙上級和群眾等行為,與南郭先生是一致的,盡管這些幹部不是吹“竽”,但其不老實的作風與南郭是一樣的。因此《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的作者便用它來論證觀點了。如果引入的比喻與要論證的事物沒有共同之處,就不是比喻論證了。在這個方麵,比喻論證與比喻還有區別。比喻作為修辭手法時,強調兩個事物的相似,卻排斥相同,因相同也構不成比喻。如不能說“這個燈泡像那個燈泡”,“這隻手像那隻手”。因為相同便使比喻毫無意義了。但比喻論證卻並不完全排斥相同,在許多情況下,用來論證的比喻與被論證的事物在精神上是完全相同的。如用南郭先生的弄虛作假與現實生活中的弄虛作假是一回事,兩者在性質上沒有區別。其次,比喻不能代替分析,議論文就是議論,比喻論證是一種議論的手段,不要大講比喻故事,形成過多的敘述,一定要加強分析,通過比喻的方式,把道理說清楚,把論點論述紮實。由於許多考生一用比喻論證就忘了議論,大寫比喻故事,結果使故事與論點扣得不緊,這是必須避免的問題。

【例文】

請帶上指南針

江蘇考生

在廣袤的荒野上跋涉過的旅人,在茫茫大海上航行過的水手,最能懂得指南針的價值:沒有它,難辨東西;有了它,目的地就顯得並不那麼遙遠。指南針,它就是希望,它就是保證,它就是力量。

指南針的寓意是廣泛的。上文中育民小學在科學理論指導下進行訓練,遊泳水平明顯提高的事例,不也正是指南針——理論的巨大作用的一個體現嗎?不難想象,如果不認識到理論的作用,學校不會舉辦訓練班;不在理論的指導下,即使在“水裏泡大的孩子”,也還是“拘刨式”吧?可見理論於實踐,於生活的意義,正在於它是進步和提高的保證,是力量的源泉,正如指南針的作用在於它指明了旅人的方向和前途。